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09
“丑”等。杂剧多为一本演一个故事,也有的因故事情节繁杂,而增加本书的连台
本戏。杂剧中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属于一宫到底的艺术程式,每
套曲子由三、四支或多则二、三十支曲牌组成,一本戏四折中有四个宫调的变化。
音乐结构趋于紧凑、集中。音节形式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4度以上的大跳音
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鼓、板、笛伴奏,具有
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
宫秋》、白朴《墙头马上》被列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戏剧之一。。
2)南 戏:属于地方性剧中。又叫戏文。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
是为区别北方的杂剧而命名的。它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角色行当打破了杂剧一人主唱的局限:“生”、“旦”、“净”、“末”、“丑”、“外”、“贴”。、
音乐结构能够结合剧情的发展而合理安排一套曲牌,即把若干单个曲牌连接成套曲,
较为灵活自由。音乐成份主要是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歌构成了
南戏的基本特征。音乐特点: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多为舒缓婉转,以
清唱为主,伴奏常以笛为主板点拍,有柔和缠绵的风格。(南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
术正式成立的标志)代表作品有:高明的《琵琶记》;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记》、《杀狗记》。
4、散曲音乐:元曲包括杂剧(戏曲形式)和散曲(古代的艺术歌曲)
1)形成过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他们的音乐便和民间的俗谣俚曲以
及一部分宋词曲调一起汇集成散曲的基本来源,替代了长期流传的词调音乐。
2)音乐风格:抒情优美,是一种在器乐伴奏下的清唱音乐,形式上分“小令”
和 “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 “只曲”。也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以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使用。“套数”又叫“套曲”或“散套”,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成一套大型的曲式。
5、音乐理论及著作
1)蔡元定十八律:南宋律学家蔡元定创立的一种律制,又叫作“三分损益十八律”。记载于《律吕新书》。即在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十二律之后继续生出六个变律,并置于同名律之后,从而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率的转调问题。缺点是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解决“黄钟还原”问题,既不能循环往复的旋宫。
2)《陈暘乐书》——北宋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陈暘是北宋时期宫廷雅乐的代表,音乐思想具有保守性,对胡乐和俗乐持否定态度。
3)《碧鸡漫志》——南宋王灼
4)《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5)《琴史》——北宋朱长文
6)《唐会要 乐类》——北宋王薄
7)《事林广记》——宋末元初,陈元靓
8)《唱论》——元代燕南芝庵,是我国最早一部最早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二、明清音乐文化
1、民间歌曲
1)明清时期民歌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民歌又叫小曲或小唱,流行地区广泛、曲目众多。在反映社会生活的
广度和深度方面,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成为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
生活和社会斗争中创造的艺术财富。
① 以单个曲牌为主题,常由多首曲牌连缀成一只套曲形式。
② 旋律发展为一字多音的声腔基础上,具有曲折动听、百唱不厌的效果。
③ 简洁的素材,运用换头前后拆开、插入新材料、加花变体移位、调和调式的
变化等多种旋法,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2)民间歌曲作品
①《开门六喜》是一首苏南牌子小曲,流行于江苏地区用琵琶自弹自唱的曲牌体套曲。由无锡天韵昆曲社社长吴畹卿传授。
② 蒲松龄俚曲:清代初叶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代表作《耍孩儿》、《折断桥》等。其音乐特点:质朴优美,体现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较多运用拖腔、装饰音和滑音。
2、民间歌舞
1)木卡姆:是一种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
大型歌舞套曲,全曲共十二套,又称十二木卡姆。每套又可分为三
部分:穷乃额玛、达斯坦、麦西莱普(组歌形式)。按流行情况大致
分为四种不同风格的木卡姆,分别是: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伊利木卡姆,其中南疆木卡姆最为宏
大。常用萨塔尔、弹布尔等伴奏。
2)囊 玛:藏族的传统古典歌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由
三部分组成;引子—歌曲—舞曲。用横笛、扎木聂等伴奏。
3)堆 谐:藏族的传统古典歌舞,是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地区,舞时以脚踏地,又称 “踢踏舞”。音乐分为降谐和觉谐两部分。
4)花 鼓:又叫“打花鼓”,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在表演形式上各地有所不同,通常是男女二人对舞,花鼓以“凤阳花鼓”最为著名。
5)秧 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民间歌舞,分为高跷和地秧歌两
种,表演形式有过街、大场、小场等,伴奏乐器有唢呐、管子和部
分丝竹乐器和锣鼓等,各地秧歌都有自己的地方风格。
3、说唱音乐
1)鼓 词:与宋元时代的鼓子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主要流行于北方,演员
边唱边击鼓,伴奏乐器主要是鼓,主要流派有木板大鼓、京韵大
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等。
①西河大鼓:流行于河北一带,又叫“西河调”。是清末马三峰在木板大鼓的
基础上,吸取戏曲和民歌曲调,创出新的声腔,并将小三弦改为
大三弦,木板改为铁板。以说长篇中篇为主。
②山东大鼓:又名 “梨花大鼓”演唱者除用书鼓外,另用两枚梨铧的碎片击
拍,后用铁铜片,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艺术流派分北
口和南口。代表人物有范其凤、张兴隆,表演形式是一人自己短
足鼓敲梨花片演唱;也有男女二人对长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
代表性书目有《三全镇》《瓦冈寨》《草船借箭》等。
③京韵大鼓:说唱曲艺的一种,又名京音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用京音演唱,在木板大鼓与子弟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演唱上京音代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京剧及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伴奏除鼓板外还有三弦和四胡,表演以唱为主中间加以说白。代表人物有白元鹏、刘保全、骆玉笙,代表曲目《单刀会》《白帝城》《大西厢》等
2)弹 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是板腔性曲艺,唱词
以七言诗赞为主,来源于宋代“陶真”。用琵琶和三弦伴奏。曲种有:扬州、苏州、长沙、四明南词等,其中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演唱形式分别有一人一档,两人双档等。
3)子弟书:清乾隆年间,北京的满族八旗子弟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创造出供自
己娱乐的说唱形式。文词娴雅清丽,曲调丰富,有四种不同类型:
①东城调;②西城调;③南城调;④北城调
4)牌子曲: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曲牌连套体”构成的套曲,用于演唱
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伴奏乐器北方多以三
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5)道 情:原为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
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如陕北、江西、浙江道情等,演唱时主唱
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曲调丰富。
6)琴 书: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因扬琴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地方方言说唱,曲调因地而异,常由当地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坐站唱表演形式。主要流派有山东、四川、云南琴书等。
4、戏曲音乐
1)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①昆山腔:又称“昆腔”,原是昆山地区的土戏,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众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声腔,它的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在原生腔的基础上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创造
了新调,它在唱法上强调清新委婉,丰富乐队的配置,经魏良辅改
进后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地区,使昆山腔成为南北曲大成的优秀戏曲声
腔。影响最大的剧目是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的剧
种),此剧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在昆剧艺术极盛时期,明代汤显祖的“临川
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
任的《桃花扇》等剧都是一代名作。“南洪北孔”
魏良辅:明代戏曲改革家,在昆山腔的改革上做出了成就,代表作是《曲律》。
汤显祖:明代著名的文学、戏曲作家,《牡丹亭》是继《西厢记》之后,戏曲
音乐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著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合称《临川四梦》。
②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清代称“高腔”。音乐风格粗狂豪放,演唱形式由
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用打击乐器。结构为曲牌联套体,行当为
生旦净末丑。所构成的声腔系统称“高腔系统”。
③海盐腔:因形成与浙江海盐而得名,后扩展至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为曲牌联套体结构,行当为生旦净末丑,演唱采用官话,腔调委婉,盛行于上流社会。乐器用鼓板锣打击乐器。
④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流行于浙江、江苏、安徽一带。伴奏用鼓板,演唱中常用滚调的唱法,并突破曲牌套体的演唱形式。
2)乱 弹:指清代中期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重要的两种形式梆子腔和皮黄腔。
①梆子腔:又称 “乱弹”、“秦腔”。 由陕西、甘肃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来,因采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它以一个基本调为基础,做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唱腔分欢音和苦音。清初流行于各地的西秦腔,与当地方言、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不同流派,如山西、山东、河北梆子。伴奏用月琴、梆笛及锣鼓等打击乐。
②皮黄腔: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距今三百年的历史,由“西皮”(陕西秦
腔)和“二黄”( 江西安徽一带)两种声腔组合而成并由此得名。
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不同的地方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
皮黄腔。西皮腔:刚劲有利,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
高亢跳跃、轻快活泼的特点;二黄腔: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
度较慢,端庄、凝重、婉转。
③京剧:在徽剧、汉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皮黄戏。流传于我国各地,又吸收了昆曲、梆子腔等唱腔戏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主要腔调是西皮和二黄以及一些其他腔调。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代表人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马连良、汪笑侬、梅兰芳等。
A:周信芳——麒麟童——“麒派”
B:谭鑫培在光绪年间,创立了一种神骨清隽、抒婉自如、韵味清醇的“老生”
新腔—“谭派”, 艺名“小叫天”。
相关话题/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6-12-15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音乐艺术考研必备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名词解释: 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亦称乐舞。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音乐形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23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上海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