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真题大题 广东体育学院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26

运动生理
2003整理
1、论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P334
(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的面积之和,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通常以平方厘米为单位。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越大,力量也越大。
(二)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 更多的机械工。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三)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对肌肉最大肌肉具有极大的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书目多少,当肌肉处于某一初长度时,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重叠状态最佳,收缩可活化(与位点结合)的横桥书目最多,因而产生的力量也最大,这一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通常,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人体内的静息长度,此时肌小节长度2.0—2.2微米,肌小节过短或过长都将因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书目减少而导致肌力下降。
(四)中枢激活
肌肉活动受运动中枢的支配。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其同步化的程度。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肌肉即使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与收缩 ,缺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有良好训练的人可动员90%以上的肌纤维。此时,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还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说明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中枢激活水平,这也是力量训练增强力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发挥高水平的中枢激活作用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对提高最大肌力有重要作用。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和兴奋神经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所发出的动作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也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从而使肌力增大。
(六)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人体完成任何动作,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块肌肉协调工作来实现。人体在某一运动中表现出的力量是参与该运动所有肌肉收缩的合力。不同肌群接受不同神经中枢的支配,中枢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将减少因肌群间工作不协调所致的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具有可训练性,可通过训练提高。对于某一特定动作来说,动作越熟练,与其相关的神经中枢之间协调配合也越好,因此,动作是否熟练将影响完成动作时的力量表现。
(七)年龄和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燃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如果不进行力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同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一样出现衰减。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明显大于女孩。但进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
(八)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2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运动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
① 复杂性: 参与的中枢多,既有运动中枢,还有各种感觉中枢;
② 连锁性: 反射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前一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③ 本体感受性: 在反射过程中,肌肉的本体感受性传入冲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传入冲动,动作之间得不到联接,这个复杂的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不能掌握。
3、试述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心脏泵血供能的评价是日常生活和运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心率、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力贮备和心脏舒张供能是表现和评价心脏供能的重要的指标。
1、心率
心率是反映心脏供能时相指标,其快慢直接表现心脏收缩的情况。可通过安静心率、运动时心率增加情况,以及运动后心率恢复速率来反应心脏收缩功能、运动强度以及整体机能状态。
2、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1)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简称每搏量。每搏量是反应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受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肌收缩力的影响,一定范围内每搏量随着静脉回心血量血液增加而增大,是因为回心血量的充盈增加了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反射性地提高心肌收缩力这是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提高每搏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是反应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在代谢水平增高如剧烈运动时,心肌收缩力增强使每搏量增加,余血量减少,射血分数会明显增加。射血分数下降表明心脏泵血功能的降低。在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时,若单纯以每搏输出量作为指标而不考虑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不全面的。
3、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1)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心输出量反映机体单位时间的血液循环量,是评定心泵功能重要的指标之一。
(2)心指数是用心输出量除以身体体表面积后得到的数值作为心输出量的相对值,称为心指数。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的常用评定指标。
4、心力贮备是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称为心力贮备,可以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之差来表示。心力贮备的大小反应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
5、心室舒张功能
研究发现,心室舒张功能较收缩功能更加敏感的反映心肌泵血功能状态。当心肌出现疲劳或损伤时,心肌收缩功能通过代偿调节作用并不表现出下降,此时心脏射血量并无明显降低,这种射血量的维持是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功能完成的,但心肌舒张功能则可出现明显减弱,主要表现出心室血液快速充盈速率和快速充盈量下降,心室血液充盈量减少,最终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降低。

4 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几种学说。
1“衰竭”学说
    “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其依据是,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H1:]浓度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堵塞”学说
    “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其中主要是乳酸。其依据是,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乳酸堆积可引起肌肉组织和血液pH值(酸碱度)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磷酸果糖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pH值的下降,还使肌浆中Ca2+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4保护性抑制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质有保护性作用。
 5突变理论
    爱德华兹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
    1.单纯的能量消耗,肌肉的兴奋性并不下降,在ATP耗尽时,才引起肌肉僵直,这在运动性疲劳中不太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
    2.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3.肌肉能源物质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没有发生突变。
    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大量能量的消耗。
6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2004整理
1.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人体体温有何变化?如何调节?
①运动中由于代谢水平提高,人体产热增加,尽管经集体调节加强了散热的过程,但仍不能保证体热平衡而使体温升高,运动中体温的适度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加快收缩速度;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和加大血流量;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及二氧化碳的交换,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②运动中体温的升高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体温升高幅度越大。冬夏两季的大运动量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机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及调节能力。
2.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的面积之和,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通常以平方厘米为单位。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越大,力量也越大。
(二)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 更多的机械工。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三)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对肌肉最大肌肉具有极大的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书目多少,当肌肉处于某一初长度时,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重叠状态最佳,收缩可活化(与位点结合)的横桥书目最多,因而产生的力量也最大,这一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通常,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人体内的静息长度,此时肌小节长度2.0—2.2微米,肌小节过短或过长都将因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书目减少而导致肌力下降。
(四)中枢激活
肌肉活动受运动中枢的支配。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其同步化的程度。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肌肉即使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与收缩 ,缺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有良好训练的人可动员90%以上的肌纤维。此时,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还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说明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中枢激活水平,这也是力量训练增强力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发挥高水平的中枢激活作用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对提高最大肌力有重要作用。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和兴奋神经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所发出的动作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也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从而使肌力增大。
(六)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人体完成任何动作,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块肌肉协调工作来实现。人体在某一运动中表现出的力量是参与该运动所有肌肉收缩的合力。不同肌群接受不同神经中枢的支配,中枢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将减少因肌群间工作不协调所致的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具有可训练性,可通过训练提高。对于某一特定动作来说,动作越熟练,与其相关的神经中枢之间协调配合也越好,因此,动作是否熟练将影响完成动作时的力量表现。


相关话题/运动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