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真题大题 广东体育学院(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26


(七)年龄和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燃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如果不进行力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同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一样出现衰减。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明显大于女孩。但进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
(八)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研究表明力量素质可训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肌纤维的收缩力:训练可使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增多,肌原纤维增粗,肌细胞内的肌糖原等能量物质大量贮备,有关代谢酶的活性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
(2)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运动中枢同步兴奋能力和改善运动中枢间机能协调能力来实现。
(3)肌纤维类型:无论训练能否改变纤维类型,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耐力训练使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和体积、肌红蛋白含量、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速度、力量训练可使有关无氧代谢酶活性、快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3.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由于阻力血管舒张,肌肉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加,使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从而能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耗。因此,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如果没有不活动器官的缩血管效应,仅由运动的肌肉的舒血管效应,总的外周阻力就会减小,动脉血压也就要降低。或者说,必须使心输出量大大增加,才能使动脉血压维持在原先的水平。
2005整理
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的面积之和,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通常以平方厘米为单位。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越大,力量也越大。
(二)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 更多的机械工。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三)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对肌肉最大肌肉具有极大的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书目多少,当肌肉处于某一初长度时,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重叠状态最佳,收缩可活化(与位点结合)的横桥书目最多,因而产生的力量也最大,这一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通常,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人体内的静息长度,此时肌小节长度2.0—2.2微米,肌小节过短或过长都将因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书目减少而导致肌力下降。
(四)中枢激活
肌肉活动受运动中枢的支配。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其同步化的程度。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肌肉即使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与收缩 ,缺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有良好训练的人可动员90%以上的肌纤维。此时,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还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说明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中枢激活水平,这也是力量训练增强力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发挥高水平的中枢激活作用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对提高最大肌力有重要作用。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和兴奋神经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所发出的动作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也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从而使肌力增大。
(六)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人体完成任何动作,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块肌肉协调工作来实现。人体在某一运动中表现出的力量是参与该运动所有肌肉收缩的合力。不同肌群接受不同神经中枢的支配,中枢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将减少因肌群间工作不协调所致的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具有可训练性,可通过训练提高。对于某一特定动作来说,动作越熟练,与其相关的神经中枢之间协调配合也越好,因此,动作是否熟练将影响完成动作时的力量表现。
(七)年龄和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燃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如果不进行力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同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一样出现衰减。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明显大于女孩。但进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
(八)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研究表明力量素质可训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肌纤维的收缩力:训练可使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增多,肌原纤维增粗,肌细胞内的肌糖原等能量物质大量贮备,有关代谢酶的活性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
(2)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运动中枢同步兴奋能力和改善运动中枢间机能协调能力来实现。
(3)肌纤维类型:无论训练能否改变纤维类型,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耐力训练使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和体积、肌红蛋白含量、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速度、力量训练可使有关无氧代谢酶活性、快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2、试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分化阶段的表现、生理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表现、生理特点: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时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教学中注意问题: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
3、长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一)运动性心脏肥大: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发生明显的增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普通人的心脏体积约为本人的拳头大小,重量约为200—300克。运动心脏通常明显超过这一重量,有的甚至超过一倍以上,以耐力性运动员和力量性运动员尤其明显,速度性运动员心脏肥大程度较小。这是一种良好适应性反应,是一种功能性代偿,和病理性心脏肥大不同。前者具有可塑性,后者肥大一经出现不可逆转。
(2)运动性心动徐缓:具备运动心脏者普遍出现安静心率明显低于正常值的现象,称为运动性心动徐缓。在优秀耐力性运动员中特别明显,心率常降到40—50次/分,最低者竟达21次/分。运动心脏安静时心率较低,但由于心脏肥大而表现出较高的搏出量,因此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与普通心脏无明显差异。但因其较低的心率,使得每分能量消耗远较普通人低,是其能量节省化现象。
(三)心脏泵血功能改善:(1)安静时心跳徐缓,每搏输出量增大;(2)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的节省化;(3)极量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4、在赛前状态时,人体有哪些机能变化?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等。而这些变化常常因为越临近比赛或运动而变得更加明显。赛前状态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如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此外,运动强度越大,赛前机能反应也越大。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借鉴老版书)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解释。比赛或训练过程中的场地、器材、观众、音响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于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
2006整理
1.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
吸气时:肺扩张牵拉感受器引起兴奋,神经冲动经迷走神经纤维传入延髓吸气中枢,从而使吸气中枢产生抑制作用,终止吸气为呼气。
呼气时:肺缩小,牵拉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次兴奋,产生吸气,从而又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意义:肺牵张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呼吸的节律性,使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肺牵张反射调节活动与脑桥呼吸调整中速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运动时发生的肺牵张反射,对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胰岛分泌的激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试举例说明。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在生理状态下,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它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产生降低血糖的效应。主要途径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结果使血糖水平下降。
(二)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3、试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泛化阶段与分化阶段的表现、生理特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泛化阶段:
表现和特点: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分化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个过程中肌肉工作的表现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分化阶段:
表现、生理特点: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时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相关话题/运动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