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阅读指导(文学考研资料)(14)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在更深层次上,《百年孤独》也是一部反映和思索人类历史命运的作品。它不仅与《圣经》存在精神联系,而且同样具有历史隐喻功能。它暗示,人类若继续生存于纵欲、纷争和孤独之中,必将会遭遇新的世界末日。
魔幻化是《百年孤独》最常用的艺术手段,几乎贯穿于作品的每一个环节。象征与夸张手法,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与迷信,各种鬼魂、预言和征兆等神秘因素也经常被结合进来,把作品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现代神话体系和隐喻体系。另一成功之处是它的书中书写法,即“布恩蒂亚家族史羊皮书手稿”。在叙事手段上,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事件,而是把整整一个世纪里每一天的事情都集中在一起,让它们同时存在于一瞬间,并具有预言或神谕功能。此外,在叙事技巧上,马尔克斯擅长使用逆时序和循环叙述法进行叙事,颇具创新性。
《百年孤独》被誉为“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和“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典范之作。
第四部分
第一篇 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也是古希伯来民族千百年间的智慧结晶。
我们通常说的《圣经》指基督教新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约”即“契约”、“盟约”,除指人与人立约外,更多地指上帝和人类的立约。“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的约,契约的基础是以十诫为中心的犹太律法;“新约”则是上帝通过耶稣与全人类立的约,契约的基础是人类对上帝的信心。
《旧约》又被称作《希伯来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民族在公元前一千年期间的文化汇聚。后世基督教经学家出于阅读和研究之便,将它分作四部分39卷,即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文集。其中律法书是最权威的书卷,形成于公元前400年前后。《新约》是基督教独有的经书,是耶稣死后早期基督徒为传承他的教诲而编集的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分为福音书、历史纪事、使徒书信和启示著作四部分,共27卷。其中保罗书信成书最早,大约出现在1世纪末。
《圣经》各卷皆有独特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这里仅以《创世记》、《士师记》和《雅歌》为例。《创世记》讲述世界及人类产生、早期神话传说及希伯来人的族长故事。上帝创世是《圣经》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出古希伯来人对自己的神的能力的极大赞美;伊甸园神话讲述人类始祖的故事,是神人冲突的开始,后来被基督教解释作人类“原罪”之源;挪亚方舟讲述上帝对人类的首次集体惩罚的故事;巴别塔讲述人类与上帝争夺权威的故事;燔祭献子写亚伯拉罕始终无条件附从上帝,体现出了上帝选择希伯来人的正确性及希伯来人对上帝的坚定信心。《士师记》记述落脚迦南的希伯来人在约书亚去世至撒母耳成为领导人期间受外族攻掠及在十二位士师领导下进行斗争的事迹。参孙与敌血战到底的英勇故事成了后世艺术家不断传唱的题材。《雅歌》又名“歌中之歌”或“所罗门之歌”,歌颂了爱情的伟大。所用词汇大胆直露,涉及颇多身体描写,但这并未降低《雅歌》的神圣地位,因为基督徒认为,这正是神人之间的爱的一种映相。
《圣经》被称作是“上帝的话语”,其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上帝的绝对权威、全知全能、对世人的关爱以及对未来的应许。
《圣经》又是一部意蕴深邃、体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古代文集,具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
首先,《圣经》中的叙事文学始终围绕善恶冲突这一核心铺展布局,以人物对白来体现角色的互动,以直观的写实来讲述故事。就叙事结构而言,都以强化冲突为己任,以多层冲突叠加或连缀来强化主题;就角色安排而言,为突出上帝的地位,对许多角色都以点睛之笔零星勾勒,进行“节制叙事”;就背景描绘而言,多用质朴笔法,惯用田园、帐篷、狂野等和当地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作背景。
其次,《圣经》中的诗歌体式多样,大量使了“平行体”和“灌顶体”。“平行体”即诗歌上下句意思相对、相近或者有因果、递进关系;灌顶体通常以希伯来文22个字母为顺序,22节诗一联,每节诗首字母对应字母表中该顺序的字母。
《圣经》是一部旷世巨著,围绕《圣经》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对欧洲文化影响深远。《它还影响并促生了《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作为文学巨著,书中的诸多文学形象和主题为后世作家不断摹写与再现,成了欧洲文学发展的一大动力。
第二篇 罗摩衍那
蚁垤(音译瓦尔米基,约公元前5世纪),印度古代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有一些零星的传说。关于《罗摩衍那》的创作,在史诗第一篇《童年篇》中有所记载。蚁垤仙人在林中修行时看到母麻鹬因为配偶被杀而伤心的一幕,无意中创造了诗歌韵律“输洛迦”,并用这样的韵律创作出赞颂罗摩事迹的诗歌。
季羡林先生认为,《罗摩衍那》最初属于由民间艺人演唱的“伶工文学”,代代口耳相传。作品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出现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将零散的诗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加工,蚁垤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加工编订者。《罗摩衍那》共有7篇,其中的2—6篇风格比较一致,被认为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作者应该就是蚁垤,创作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
《罗摩衍那》共有7篇,分别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主要内容为:楞伽岛的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横行霸道,众神请求大神毗湿奴化身下凡为十车王之子,除掉罗波那。不久,十车王的三个王后分别生了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跟随众仙人修行,战无不胜,并娶遮那竭国公主悉多为妻。由于小王后吉迦伊的要求,罗摩流放森林14年,十车王悲伤而死。婆罗多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代罗摩摄政。罗摩一行来到弹宅迦森林,十首罗刹王罗波那为了替妹妹报酬,也垂涎悉多的美色,设计骗过罗摩、罗什曼那兄弟二人,将悉多掠走。罗摩兄弟去找猴王须羯喱婆结盟。须羯喱婆指派猴子大军寻找悉多,还特别委派了神猴哈奴曼。哈奴曼进入楞伽城找到了被囚禁的悉多。悉多希望罗摩打败罗波那,体面地将她接回去。罗摩和猴王率领猴兵猴将与罗波那展开大战,最后在修道仙人的帮助下杀死了罗波那,救出了悉多,火神证明了悉多的纯洁。罗摩正式继任为王。在一次微服出巡时,他听到了民众对悉多贞洁的怀疑,于是派罗什曼那将已经怀孕的悉多遗弃在森林里。仙人蚁垤救了她。悉多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长大后,仙人教给他们自己创作的《罗摩衍那》,并带他们到宫廷演唱。罗摩认出儿子,将悉多接回。悉多以跳入开裂的大地证明自己,罗摩也升天重新成为大神毗湿奴。
《罗摩衍那》是著名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其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不同于一般的英雄史诗,而是文化英雄的颂歌。主人公罗摩主要不是靠勇力取胜。他通过政治手腕与猴王结盟,然后利用罗刹国的内部矛盾,终于战胜强敌。罗摩可以看作一位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文化英雄。其次,《罗摩衍那》表现了印度民族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一、在家庭伦理方面,诗史通过塑造罗摩和悉多等人物形象,建立起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二、表现了非暴力的社会与自然伦理。其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再者,《罗摩衍那》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宗教意义。作品的宗教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促进了印度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转变;二、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教独特的人神关系的形成。
《罗摩衍那》被印度人民视为“最初的诗”,成为历代诗人学习模仿的范本。作品在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是情节结构完整统一,矛盾集中强烈;其二是铺陈渲染,描写细致,讲究艺术美;第三是景物描写,奠定了印度文学善于发现和表现自然美的传统。
 
第三篇 源氏物语
紫式部(978—1014)是日本古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她本姓藤原,因父亲和兄长曾官居式部丞,故被称为“式部”。家庭的影响使紫式部不仅能以精美的日文进行写作,而且对中国文学也十分熟悉。紫式部的婚姻极其不幸,无限的孤寂成为了她创作《源氏物语》动力。《源氏物语》的文稿在当时已经流传开来,紫式部以自己的才学赢得天皇和后宫的称赞和礼遇,为进一步创作和修改《源氏物语》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古代日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紫式部日记》。
《源氏物语》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光源氏和及其后人的生活。主体内容是光源氏的一生,从他出生之前一直写到他的隐遁。妃子桐壶更衣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但因无依靠而终日忧虑,她产下一个皇子后病逝。皇子长得十分俊美光鲜,举世罕见,名为光。为了防止遭遇不测,光被降为臣子,赐姓为源。光源氏风流倜傥,与继母藤壶更衣越走越近,发生了乱伦关系。藤壶更衣产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冷泉天皇。后来,他与左大臣的女儿葵姬结婚,藤壶更衣遁入空门。光源氏不断寻花问柳,与他有染的女子无以数计。然而他最为挚爱的是紫姬。因为与胧月夜的关系被揭穿,他来到了须磨,与明石姬结婚。朱雀天皇继位后,将源氏招回京城,把三公主嫁给了他。三公主与他人通奸,生下了私生子薰。源氏在紫姬死去之后,万念俱灰,遁入了佛门。之后,作品的主人公换成了薰,他为自己的身世而苦恼,爱上浮舟却无果,最后也在佛教中找到解脱。
作品通过源氏一生的政治浮沉、情爱悲欢等生活现象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揭示了上层贵族腐朽的精神面貌,真实地反映了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趋势。而这个阶级必然要被有进取心的蓬勃向上的新兴力量——地方武士豪族所代替。面对贵族阶级精神和道德上的没落,作者紫式部以佛教思想来寻求解脱。
《源氏物语》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深刻的悲剧体验。首先是女性悲剧意识的体现。小说围绕主人公光源氏一生的感情生活,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内心都充满了痛苦,结局不是暴死就是出家,这绝不仅是对当时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紫式部女性自我意识和人生悲剧感的深刻表现,是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和对妇女命运反思的结果。其次是生命悲剧意识的表现。在孤独、焦虑、恐惧、怜悯等体验中显现的是生命的流转、宿世的哀叹、死亡的阴影、病态的灵魂。紫式部从无常观来解释当时社会男女关系的无奈现实以及源氏的好色行为。在作品中,现世的浮华与佛教的皈依之间,始终没有取得调和,构成了不可解决的悲剧性冲突。
《源氏物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理想。首先是阴柔美的风格。表现为体验流的平面化、矛盾冲突的内向化以及情意性。紫式部重视的是情感的意象,着力营造出诗的意境。其次是“物哀美”的气质。对细微事物的细腻感受,在感受基础上的一唱三叹,以及咏叹中的悲悯哀怨,这一审美特点被后来的评论家本居宣长概括升华为审美范畴“物哀”。整部作品都笼罩着哀怜、幽怨、凄婉的情感气氛。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成熟标志,它的结构形式最适于表现日本文学特有的哀怜、余情、幽玄等美学理念,即使到了近代,也被作家广泛地运用。
 
第四篇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间故事集,它最初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后经历代阿拉伯市井说书艺人反复加工创作而成。其中的故事有3个来源:1、波斯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2、阿拉伯巴格达时期故事;3、阿拉伯埃及时期故事。因而,其成书过程是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来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也是在阿拉伯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再创作的过程。《一千零一夜》有多个版本,较权威的是“官方订正本布拉克本”,该版本以夜为单位讲述了160多个故事,诗歌总计1400余首。巴登英译本是故事量最丰富的一个译本,它将故事增补到264个,大大超过了原本的范围;迦兰译本添加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与神灯》两篇故事,又反过来影响了阿拉伯世界。
《一千零一夜》的主要内容是:舍赫亚尔国王与其弟舍赫泽曼国王由于看到王后与黑奴厮混而心灰意冷,于是舍弃王位,结伴流浪。后来他们遇到了妖魔,从他的箱子里走出一个明艳动人的女子。女子的话让兄弟二人明白了女人的淫荡和不可靠。于是二人返回舍赫亚尔的王宫,斩杀了淫乱的王后和女婢男奴。从此,舍赫亚尔国王每夜娶一处女,天亮即将其处死。宰相长女莎赫扎德为了解救其他少女,自愿入宫嫁给国王,并设下计谋。她每夜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夜都在故事最精彩处戛然而止,并请求国王允许她来夜继续讲述。在莎赫扎德与国王共同度过的一千零一个夜晚,她给国王讲了16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爱情、婚姻故事;二、神奇冒险故事;三、伦理教诲故事;四、伊斯兰开拓故事等。国王听完这些故事后,由衷感到忏悔,不再诛杀国中少女,从此与莎赫扎德过着幸福的生活。

相关话题/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