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复习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7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 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 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 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讨论: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
3.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政治学的范围
           
       1.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2. 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 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2. 阶级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3. 制度主义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
(2)集体行动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3.新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关键词:
            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2. 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3. 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
            1. 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2. 权力运行的层次。
            3. 权力运行的时间性。
            4. 权力作用的结果。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
              首先,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响规模越广泛。
               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
             1. 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
              2. 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 操纵性权力:
            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 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
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2. 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3. 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
            
4. 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第一、合法律性。
   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制度的好坏,这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 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2. 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
            3. 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 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5. 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对知识和信息持有者的依赖,如立法过程中的部门主义倾向。
            6. 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权力分配一直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也是基于对权力分配的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虽然影响很大,但不足以说明阶级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复杂情形。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为基础来考察权力的分配问题,这样更加清晰。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 奴隶制国家。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即东方暴君制。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采取了奴隶主阶级民主制。
            2. 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最高权力主要采取世袭继承制。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领主分封制,领主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获得了行政、立法、军事、铸币等国家权力,由此形成了割据状态。领主与国王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这导致了西欧的地方自治传统。
              所谓中国的封建社会并未采取领主分封制,而是采取专制君主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由此形成家天下的格局。正是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
             2.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是自由选举制。选民一人一票,政治形式平等。
             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等与经济不平等共存。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出现了政治形式上的平等与经济的是极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又影响到政治的实际不平等。
            4.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代议制与选举制的结合,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具体程序和规则也不相同。
             5. 除了自由民主制度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余的政治制度形式,如法西斯主义体制和威权体制。法西斯体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畸形发展的产物,威权体制是一些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曾经历的阶段,它们最终为自由民主体制所代替。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在批评资本主义虚假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议行合一”体制的变迁。
            3. 当前,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4. 当前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腐败等负面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现法规性的选举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贯彻。


相关话题/政治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