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复习讲义(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7


思考题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五、如何看待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
    六、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
    七、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篇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体的政治心理
(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文化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
             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
            
           2. 政治文化的涵义
              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
              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 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3. 其余分类形式。
    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 社会资本是由普特南提出的,是政治文化研究沉寂之后的新复兴。它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规范。
            2. 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
            
 3.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4. 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
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 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 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 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 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三、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四、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五、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六、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
            1.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政权存在的的合理化;
            2. 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
            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
            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
            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
            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 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
            2.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 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
             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2.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
              第一、压制创新;
              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 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思考题
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四、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五、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相关话题/政治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