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每章节高频考点(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21.《通典》:我国第一部记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的典籍。作者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仿刘秩《政典》体例编撰,到德宗贞元十七年撰毕。全书共200卷,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肃宗、代宗时期。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把食货放在首位,又以田制为先,反映了作者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通典》为后来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确立了我国史籍中“政书”的体例,并为后世史学家所继承,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个新传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解析】《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它开创了“政书体”这一新的体裁,可见《通典》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元和郡县志》: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书。该书以唐代十道四十七镇为标准,分镇记载了当时府、州、县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古迹、物产等,反映了唐代疆域广大、国势强盛的实际情况,对于了解唐各地社会经济状况很有价值。此书每镇有图,列于篇首,宋代以后地图散失。这是一部重要的全国性的历史地理著作。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元和郡县志》是历史地理学中的基本著作,是一个经常出题的知识点。  
23.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魏晋时期以来流行骈体文,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唐初兴起了改变这种文体、文风的古文运动,名义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自由朴质、注重内容的新散文来代替已走入绝境的骈文,是适应时代的文学革新运动。唐初陈子昂是这场运动的奠基者,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   【解析】本题是对唐代文学的考查。古文运动不仅在历史学科有重要的影响,即使是在文学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考生应该将这次运动和“五四”新文学运动比较、联系起来记忆。  
24.玄奘: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洛州缑氏人。十三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沿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到粟特地区,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他在印度巡礼求法十多年,贞观十九年由陆路回到长安,带回大量佛经,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把印度的法相宗引入到中国。玄奘取经之行,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书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宗教、民族、语言和政治生活的重要资料。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   【解析】玄奘可以说是现在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史学家说玄奘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还要注意《大唐西域记》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25.《唐六典》:旧题唐玄宗御撰,实为张悦、张九龄、李林甫等人监修,韦述等编写。全书30卷,因玄宗体例为“理、教、礼、政、刑、户典六条”;但最后接官署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军事官吏为序编排。“以事隶官”,以官职为纲,正文记职司官佐,吏员的秩;注文记述职司事例、机构沿革,包括一些诏令。实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解析】本题既是对于唐当时民族关系的考查,也是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历史的一个考查。从这一个时期开始中原地区的王朝与东北少敷民族的关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王朝建国,了解这一时期的这个地域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今后的民族关系的变化、融合以及冲突。  
26会昌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问的一次废佛运动。唐代后期,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遭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遂于会昌五年下敕,于东西两都两街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节度观察使治所和同、华、高、汝四州各留一寺。其余非应留者皆毁去。所废寺院田产没官、钟磬铜像委盐铁吏铸钱,铁像委本州铸农具。私家所有金银等像,令一月内送官。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袄教僧皆敷令还俗,寺亦撤毁。但当时地方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    【解析】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历史上曾经几次出现,即所谓的“三武一宗”之厄。“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应联系起来记忆,寻找共性和原因。  
27.长庆会盟: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举行的会盟,故名。唐王朝在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国力复盛;吐蕃国力日趋衰竭,且唐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又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在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双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举行,双方在盟文中重中“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向往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为纪念这两次会盟建立的长庆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解析】会盟对于唐蕃来说是除了战争之外,解决双方问题的又一重要手段,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长庆会盟就是唐蕃会盟中比较成功的一次,并且涉及对西藏问题的考查。  
28.“四贵”:宦官能够专权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掌管禁军。唐德宗时,由于朱泚、李怀光等将领先后叛乱,统率禁军的朝臣白志贞无能,致使他认为文臣武将都不堪信赖,只有宦官最为可靠,于是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都以宦官担任。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其次是宦官执掌机要。肃宗时,就曾让宦官李辅国宣传诏命,掌管四方文奏。代宗时,又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规定由宦官担任。于是宦官正式参预国家政事。两枢密使和掌管禁军的两中尉合称“四贵”,是最有权势的宦官,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军政大权。他们能够任免将相,地方节度使也有不少出自贿赂中尉的禁军天将,各道和出征军队中也都有宦官监军。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也由宦官决定。    【解析】“四贵”是唐后期一个比较特殊的政治现象,对于唐后期的政治进程影响极大,应从组成、成因、影响等方面答题。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隋炀帝在做晋王时就为统一作出了贡献,做皇帝后,巩固统一的意识更加强烈。(1)他的一系列的措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①营建东都——605年下诏营建东都,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加强对于有着割据倾向的北齐旧境的威慑,关东地区颠覆政权的危险还明显存在。②开凿运河——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从605~6lO年,先后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开凿运河,是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隋王朝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的需要,同时也是为用兵高丽做准备。③经营西域,设立河西四郡——亲征吐谷浑,加强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设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丝绸之路全面开通。④联系台湾——隋炀帝派朱宽、张镇州等先后三次去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⑤其他的措施,比如修筑长城、修建通往边疆地区的驰道等等都贯穿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2)评价:①隋炀帝的努力是建立在隋朝强盛国力的基础之上的,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实施,使得隋军事力量的加强和纳税户口的同步实现,成为隋炀帝大规模建设的基础。②隋炀帝在位期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他的这些措施,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隋朝的动荡,在征辽与高丽的战争中很快就开始了。    【解析】  隋炀帝一直是史学界争论很多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导致了强大的隋王朝二世而亡,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事实上,他既是一个暴君,又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体现在他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对隋炀帝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2.【答案要点】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的比较好的时期,所以历史上把唐太宗贞观时期比较清明的统治誉为“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①隋末农民起义对统治者的打击,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引以为戒。②以亡隋为戒,力革隋末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③唐太宗善于用人,注意纳谏,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相对开明的政治作风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评价: ①所谓贞观之治,在更大程度上并不是说贞观时期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而是指那个时期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即使在唐朝贞观时期也不是最好的时期;②贞观时期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为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模仿的榜样。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趋于成熟,提出了“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等具有规律性的结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③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在唐太宗晚年保守、猜忌的心态下,被复杂的权力斗争所取代。但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关系扣统治政策的调整下,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态。【解析】贞现之治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治世时期。题中要求是对于贞观之治的历史内涵的理解,所谓的历史内涵的理解,就是要从它的内容、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评价等方面来回答,答题时注意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3【答案要点】对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千百年来,人们对她作了种种不同的评价。从660年武则天执掌大权开始,到705年五王政变去帝号时止,武则天的统治长达近半个世纪,对于她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她的治绩:①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第一,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第二,改洛阳为“神都”,将政治中心东移洛阳;第三,置北门学士,以分宰相之权;第四,改御史台为肃正台,加强监督作用。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第一,创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考试;第二,王武举,选拔官员;第三,扩大“南选”,武则天为加强对岭南黔中一带的人才选拔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第四,创立自荐和试官制度。③广揽人才,注重罗致人才,提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④继续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⑤抗击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重视边防,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2)她的不足集中在用人较滥、杀人过多、浪费无度。为了镇压政敌,任用了一批酷吏等等。武则天虽然不断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她作为帝王,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她一肩挑着两个盛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总的来讲,武则天执政的近半个世纪,基本上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贞观到开元年间一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解析】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一直没有形成统一。但是评价武则天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应以正统的观点为出发点,不应以伦理来论是非,评价她在这段历史的作用,应该看她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答题也是如此。  
4.【答案要点】隋末唐初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荒闲,豪强大族地主衰落,一般地主正在兴起,自耕农占有较大比重。在这样的土地状况和背景下,唐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对农民按人口、对官员接品级分配土地。  
(1)内容:①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②僧道给田30亩、尼姑、女冠给田20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减半。③有封爵的贵族给永业田5顷至100顷不等,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由60顷至200顷。永业田终身不还,可传给子孙,口分田受田者死后要归还政府。  
(2)特点:①国家由对夫妇双方授田,变为只对男方授田。②奴婢由普遍授田,到有限制授田,再到不授田。③唐代授田对象较前代更为复杂。④土地买卖的限制逐渐由严放宽,为土地兼并提供合法依据,为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唐代均田制的最大变化。  
(3)意义: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多少获得了土地,这对于稳定小农地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延缓了土地兼并;但是实际授田的过程中,授田不足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唐代均田制实施的程度,南方不如北方,土地占有状况亦如此。安史之乱之后,均田制逐渐崩溃,以至两税法取而代之。  
【解析】均田制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土地制度,从产生一直到崩溃都是在变化之中,也是在试图适应形势,考生要掌握这种变化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从整体上来把握它的意义或者影响。  
5.【答案要点】秦、隋在中国历史上均为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两个王朝又都是短命的王朝,亡国原因有许多相似之处。(1)两国通过武力完成大一统,都是在旧贵族的反扑中亡国。秦就是在六国旧贵族的打击下灭亡;隋对于关东、江南采取高压政策,激起了强烈的反抗。  
(2)与周边民族的长期战乱,秦、隋王朝不得不在国力虚弱的情况下进行镇压平叛,对秦、隋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秦、隋表现出了开拓的精神,改革旧制。这些都是成功的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给不平静的社会带来波澜,都激化了矛盾,威胁了统治。  
(4)长期战乱之后,没有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反而大兴土木加重百姓赋役负担,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威胁其统治基础。  
(5)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垮台。总之,汉唐盛世的出现,是汉唐统治者吸取齐隋速亡的历史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从反面上证实了秦、隋统治者在统治方法上的失误。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综合题,也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于历史的感悟能力。秦、隋速亡一直是几千年来治史者所关注的问题,对于历代的统治者的警醒作用也不能小视。回答本题关键在于全面。  
6.【答案要点】在唐王朝的统治经历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并且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之后,爆发了一场由边镇节度使发动的叛乱。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导致了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各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安史叛军破坏,即使平叛的官军也是大肆抄掠,给唐王朝的财政造成了严重困难,加速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2)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的权威,破坏了大唐帝国的统一,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以吐蕃为首的少数民族政权乘乱进攻,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退居守势。  
(4)战后,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之上,都设置了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经略等使,这也直接影响了唐以后的地方制度的设置。  
(5)安吏之乱以后,唐代的许多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这是唐后期的职官制度的突出变化。  
(6)安史之乱之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赋役制度基本上已经崩溃,两税法取而代之,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有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  
(7)引发了科举考试的内容调整,强调科举取士更应该注重人才品德,对于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唐代的兵役制度发生了巨大改变,府兵制度名存实亡,安史之乱后的主要兵制是官健和团结兵。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特襄的转折点,对于一系列的由唐到宋、乃至后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转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每年的考题几乎都会涉及,是重点也是热点,对于考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  
7.【答案要点】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赍官污吏夤缘为奸,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进,不得休息。以上情况表明不政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③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④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的全国垦田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各州。  
(3)评价: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②立法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④唐廷长期不调整户等,使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能充分体现。⑤户税以钱定数,而钱币流通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贱不断加重。⑥小的附加税并来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总的来看,这些缺陷主要是统治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法之不善。  【解析】古代的几次大的赋役制度改革是基础知识,是每年的必考点必须掌握,两税法就是其中的一次影响比较大的,也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考生在复习中要把几次改革联系在一起,比较异同,进而挖掘内在的规律。  
8.【答案要点】隋唐帝国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是大一统的重建和历史有序化进程的重现,这一时期在整个东亚历史上被称为动荡时代。  
(1)隋文帝时期,高丽联合靺鞨进攻辽西,在隋军的攻势下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2)隋炀帝三征高丽,目标攻打辽东城,不仅无功而返,成为引发隋末农民战争的导火线。
(3)唐朝代隋而立,高丽与唐修好,唐鉴于隋亡教训,国内战争还在继续,囊厥势力依然构成威胁,唐高祖表面同时册封高丽、百济和新罗王。  
(4)百济与高丽结盟,囚禁唐朝使臣。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局部上收复辽东,井未达到臣服高丽的目标。  
(5)高宗前期,保持对朝鲜半岛的进攻态势,于显庆五年讨平百济,日本出兵助百济,战败。乘高丽内讧668年攻陷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由于高丽遗民的顽强反抗,以及对外政策的中心由东而西,逐渐从朝鲜半岛撤退,都护府撤回辽东。  
(6)武则天执政时期,实行息兵政策,对朝鲜半岛基本采取修好态度,两国关系有了很大发展,进入实质性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轨道。朝鲜半岛新罗与唐的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唐末,是古代国家关系中友好邻邦的典范。  
(7)从600年开始,日本重开遣隋使,中日两国恢复了中断的交往。贞观四年,日本第一次遣唐使派遣,向唐朝学习律令制度,佛教(鉴真东渡)、汉字、儒家经典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总之,可以说强大的隋唐帝国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它们互相促进、吸收,最终达到共同的发展的目标,这个过程中隋唐帝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9.【答案要点】牛李党争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个上层大官僚集团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在唐后期,牛李两党反复较量,持续争斗40年之久。  
(1)宪宗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科举对策中冒犯宰相李吉甫,李德裕即是李吉甫的儿子。穆宗初年李德裕又借一次科场案打击李宗闵,此后矛盾日益激化,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党争是一场掺杂门第、仕连、政见、恩怨的纠葛,后来凡朝中议事必针锋相对。有很多无原则的意气之争,双方之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①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员问题。牛党赞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李党主要赞同门荫入仕,这是由于各自不同的背景色彩决定的。②对待藩镇的态度。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就个人政绩而言,李德裕更胜一筹。他任相时,辅佐武宗裁抑宦官势力,击败回纥骚扰、平定泽路节度使叛乱。会昌五年辅助武宗灭佛,改善朝廷财政状况。 (2)牛李党争持续了40年,斗争的高潮是文宗朝,到了宣宗继位后,重用牛党,完全清除了李党分子。李德裕几经贬谪,于大中二年在崖州死去,牛李党争结束。 (3)牛李党争与宦官专政败坏了朝廷风气,最高统治阶层陷入了长期的互相倾轧,而对于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无心解决,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解析】唐代是我国古代史上党争非常严重的时期之一,牛李党争就是其中之一,是一个传统的题型。回答本题应该抓住这几个方面:什么是牛李党争?他们主要争论的问题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0.【答案要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在这五种主要方式中,和平方式是主流,这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问友好交往的整体趋势。
作用: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是历年考研命题的重点,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考生要做全面复习准备。
11.【答案要点】后周世宗柴荣锐意进取,改革政治经济。南取江北,北逐契丹。建立了宏伟武功,展现了雄才大略,他在周太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 (1)改革内政。亲决政事,提倡节俭,严惩贪官污吏。调整州县行政机构,裁并乡村,整顿里甲,清查户口。 (2)下令垦荒田闲田,让无田农民和从辽境返回的农户耕种;推行均田图,均定河南赋税,省却杂役;组织兴修水利,加固黄河堤坝,减少水患;开浚河道,增大漕运量。 (3)抑制佛教,废寺院30336所,毁铜佛像铸钱。 (4)注意用人纳谏,为广开言路在科举中专设“直言极谏科”,令大臣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对唐律令进行删改注释,详定《大周刑统》;扩建开封城。 (5)着手准备统一战争,作《平边策》,制定统一的计划,确定“先南后北”策略;整顿军队,提高士兵质量。经过改革调整,周世宗先攻南唐,取得江北之地,亲征契丹,取得一定的成功,不幸重病去世,周世宗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却已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周世宗改革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分散,不容易记忆,复习时可以事先分以下几类,如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另外,必须认识到周世宗的改革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本题的一个关键的得分点。

第七章宋、辽、西夏、金、元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是古代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之一。宋代承唐之盛,在这个基础上,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在经济上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这一个阶段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元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贡献;宋元时期的文化、对外贸易非常发达,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查的重要内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相关话题/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