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每章节高频考点(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两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每件。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时期,关键在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朝国土小于唐朝,但是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宋朝的城市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朝,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都超过百万。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商业繁荣,城市繁华。 (3)由于商业的发展,早在唐代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草市、墟市,到了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和一些村落。贸易集市大量出现,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 (4)北宋的铸币量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仍不能满足商品发展的需要。所以虽然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民族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辽、西夏等进行边境贸易。 (6)海外贸易达到空前水平,范围广远,数额可观,被统治者重视。 (7)“瓦肆”的出现和风俗画的流行,反映唐代出现的市民文化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8)两宋时期的商业得到空前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均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论者关于宋朝时期的所谓“商业革命”,以及其“未时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的掌握。考生要认识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回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全面而且精炼,不可偏执于一点。
2.【答案要点】(1)重用文臣,以文官抑制武将,成为宋代的国策,宋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科举取士。宋代大批官员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科举;②门荫补官。科举外重要的入仕连径。宋承旧制,中高级文武官员按品级高下,其子孙、本宗及异姓亲属、门客皆可补官,其滥授超越前代;③吏人出职。即流外出官;④纳粟买官。富户因赈济、备边、筑城等进纳米粟或金钱而补授官职的制度。
(2)科举取士是影响决定宋代官僚队伍的素质和统治力量的最重要的连径。在改革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①宋代科举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举、童子科等九门。其中贡举是科举的主流,而进士科又最受时人的重视;②宋代考生应试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③唐宋在科举上的最大差别是末代废止了行卷和荐举,彻底消除了推荐制的遗留痕迹;④在考试程序和方法上,宋代有了严密的规定,考试实行糊名制、回避制,还实行“特奏名”制度,皇帝特别批准赐予出身。宋朝通过科举,吸收了大批地主阶级文人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其统治基础。
(3)宋代对于各级官员制定了磨勘考课、叙迁制度,用以考核官员每年的劳绩过失;制定了优待士大夫的制度,对于中上级官员的待遇甚为优厚;逐渐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官员致仕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宋的基本的选官形式和管理官员的方法,是历代考查的重点。
3.【答案要点】(1)背景: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归德府继位,是为高宗,然后一路南逃至扬州。1128年,金兵再次南下,赵构逃到海上,派人向金太宗请和。原因;①当时的金处于具有军事爆发力的社会发展阶段,内部凝聚力很强,同时也表现出野蛮的掠夺性;②宋朝最高统治者非常腐朽,不仅数量庞大的军队缺乏战斗力,而且不敢正视也无力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无力处理好勤王义兵的问题;③金保留宋钦宗,是金对南宋战略的重要的安排,使得高宗有所忌惮。
(2)在投降政策的指导下,即使面对抗金的大好形势,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队伍和民众力量的强大,害怕打败金兵,徽敛二帝被放回。赵构利用有利时机主动求和,于1141年和金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中问唐、邓二州属金。抗金名将岳飞父子屈死风波亭。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形成。之后的金朝没有力量南攻,最终金被蒙古所灭,而南宋又面临着蒙古国的威胁。 【解析】本题是对于南宋高宗投降政策的孝查,包括它的背景,原因、影响后果。需要考生在掌握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史实分析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太宗十分注意社会控制,相继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把他们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后将全国划为十五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临时指派朝官兼领。此外,大毁南方城垣。
(2)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3)实行“官、职、差遣”,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因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这是官与职不一致、名与实分开的办法。
(4)改革军制,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等职,设“三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同时,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5)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殿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6)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京、畿,余则分成全国要冲;边境上只屯少量禁军,对辽、西夏贵族势力采取被动的守势。
影响:由于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在消灭五代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唐末五代的史实使北宋统治者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因此,乃“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既要依靠官僚统治人民,又怕其尾大不掉,乃运用各种手断分化事权,使其“官与职殊,名与实分”,既可用军队镇压人民,又怕其佯变,乃制定许多细则以防之,使其“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形成分权基础上的集权。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当时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它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防弊政策实行的结果,却是“积弱积贫”,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北宋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与西夏的侵扰,从而使北宋地位目下。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庞大的官僚群费用巨大。“三冗”现象就成了经济上的危机。总之,北宋的中央集权在一定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的作用,后来使走向反面了。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成效堪称卓著,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但是九之旧弊虽防,新弊又生,积重难返,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考生应该看到这两方面的影响。
2.【答案要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造成前所未有的“三冗”现象。 (2)农民起义。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3)辽夏侵边。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4)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希望通过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来扭转当时的社会危机,史称“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流产了。
内容: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②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③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变“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 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⑤市易法:由政府拨出资金一百 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曼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①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作保丁。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③保马法:把官府的马交给农民饲养,以节约养马开支,提高养马质量。同时鼓励农民养马,凡养马户免其赋役。④置军器监:设军器监于洛阳,又在各地设督作院,招集能工巧匠制作兵器,以提高兵器的质量。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1)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①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②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③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④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⑤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2)失败的原因:①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②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③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核心内容,考生一定要牢固、全面的掌握。记住变法的内容是基础,对变法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理解是重点,适当关注新的研究动态。
3.【答案要点】宋太宗以后,宋防弊之政的隐患逐渐暴露出来,其最集中的体现则是时人概括的“积贫”“积弱”。积贫即财政危机,积弱即军力衰弱不堪。积贪又有“三冗”之说,即“冗官”“冗兵”“冗费”,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1)冗官——真宗以下,官僚队伍日渐增长,严重超编。冗官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官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职能交叉,因人因事添设职务。就入官途径而言,科举、恩荫、进纳、吏员出职诸途并开;官员待遇优厚,可以荫子;官愈冗而费愈冗,相关的还有冗员。
(2)冗兵——军队数量更是恶性膨胀。冗兵的产生源于宋朝的养兵政策。宋和继承中唐以来募兵制并加以发展,使兵、民互相绝缘,将其作为消除动乱的良法。每年灾荒,即大行招兵,入伍者可携带家属,倚食于朝廷。又实行更戍法,频频调动。如此皆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3)冗费——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加上其他费用,财政出现问题。宋朝财政管理不善、机构重叠、彼此牵制、互不相知、互不调用。财物积库不能正常流通,为贫官污吏中饱私囊。皆此种种,宋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4)宋虽巨资养兵,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积弱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军政败坏。由于实行养兵政策,招兵过滥,导致军队素质下降;军士骄情,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除此之外,另有,其一,军事指挥混乱,将从中御,以文制武,兵权分散,互相牵制。其二,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上下无凝聚力。其三,消极防御,战略呆板,兵分势孤,被动挨打。其四,长期重文轻武,忽视将才培养,将领有勇无谋,临敌每多失当。 【解析】宋代的积贫积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需要考生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深刻地了解才能较好的把握这个问题。应该看到,积贫、积弱以及三冗之间的因果关系。
4.【答案要点】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1)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政治上的大一统并未带来经济上的均衡发展。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
(2)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的三是地区。但是整个六朝时期,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属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就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实力。总之,在隋唐以前的南北分裂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还处在开发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之间的联系。隋唐前期,北方地区农业开发的余地已然不大,而南方地区自东晋以来就处于开发的积累过程中,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趋势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呈现。
(4)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住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南方成为朝廷的财赋的主要来源,北方著籍户口剧减,中原人口南迁。
(5)唐末大动乱对南北经济都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朝廷更迭不休,战乱频繁,而南方经济恢复较快,这一时期在整个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到宋朝,江南水田农业最终超越了华北的旱地农业,江南在中国农业中的基本地位确立,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7)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再遭战火,大批人口南渡,南北经济的差距拉大。到了两宋之交,南方的经济重心最终确立。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回答本题时,考生的时间概念一定要清晰,从江南的初步开发直到重心南移的完成都要点到,这本身显示着考生的一种历史素养。考生还要注意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同步南移。
5.【答案要点】(1)特点:当时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开创性、开放性;领先于世界。
(2)条件:①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变破性进展。②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3)原因: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解析】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从科技发展情况的动力、环境、机遇等方面考虑。
6.【答案要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朝代,而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性有所抬头。
(5)统治集团对汉地的典章制度比较隔膜,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常常因误解汉地制度而产生笑话。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蒙古在进入汉地以前对于中原文明全无接触和了解,不易接受汉地的典章制度;元朝具有蒙古世界帝国的特点,漠北草原始终在元朝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本位政策不可能彻底放弃。 【解析】对于元朝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分歧,有的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倒退,有的认为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元朝的评价应该从它的统治特点入手,这正是出题的本意。这就要求考生在对元朝的制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能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它的特点。
7.【答案要点】所谓的“祖宗家法”,是指在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宋时期一直在遵循的政治原则。
(1)北宋初年,统治者为国家日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基调,宽仁尚礼成为两宋时期统治方针的主线。“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
(2)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宋代中央集权的建立,主要着眼点是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范人事、财政、军政等大权旁落;如何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
(3)祖宗家法体现在国家的治国方针上,更是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宋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未予过多干预,宋有着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外在条件。
(4)关于祖宗家法的具体内容,哲宗时吕大防分析为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侵身之法、尚礼之法、宽仁之法等八项,这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很难对于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罗列。这些都与北宋的开国背景有关。
(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大臣相信祖宗之法已经完美,如有更张,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对此,不能一概认为是保守,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的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抑制。最先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约束的是寇准。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足”的精神,努力改变这种风气。【解析】要全面回答宋代“祖宗家法”,应该从它的背景、实质、内容以反影响等方面把握,这也要求考生平时多看书、多思考。
第八章明清(前期)内容概述
明清(前期)作为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点,它的现实意义更强,所以也是考研命题的一个重要的篇章。这一个时期是大一统最终完成的时期,所以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及其各项制度的演变创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对外贸易都是大纲要求的重点。(1)1368年到1644年专制皇权的强化是明王朝的显著特点。朱元璋废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权和行政权分开,皇帝总揽军政大权。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在他的统治下,明朝进入全盛;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进入明中期以后皇帝不理朝政,吏治败坏,党争不断,财政危机;南倭北虏问题严重。面对种种危机,张居正主持改革,危机形势得以改善。明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宦官把持政权,党争不断。外部东北满族兴起,西北农民起义,最终明王朝亡于1644年。明朝的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商帮出现,白银普遍使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在江南地区萌芽,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明朝文化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思想史上,阳明心学的出现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心学空谈心性,以至空谈误国成为现实。反传统的精神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直接影响到市民文学创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出现创作高峰,出现“四大奇书”。民族问题上,明朝出现“南倭北虏”的问题;西学东渐开始,明朝的对外朝贡贸易发达。
(2)清朝自1644年人关到1912年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余年。清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明朝。但是皇权更加强化。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最后取消。内阁成为具体的办事机构,平定三藩解除地方武装对于中央的威胁,统一地方的建制。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稳定时期。康乾时期,东北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雍正时期对于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加强对于这一地区的管理;平定各少数民族的叛乱,加强管理;实行特色民族政策。康乾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在经济上,康熙实行更民田、停止圈地的政策,“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刺激了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恢复,发展;“摊丁入地”赋役制度改革减轻负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盛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人口问题、物价问题、官员的贪污腐化,军队的战斗力下降等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1840年国门被洞开。清代的思想、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明清异代的特殊背景,清政府实施的政治、文化政策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共同造就了精代考据学的兴盛。考据学对于清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随着时势的变换,经世致用之学兴盛。
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较为重要的一章,也是考研命题涉及较多的一章。考生可以沿着以下几个线索来复习:
(1)这个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强化的时期,最终达到了顶峰。明太祖建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废除宰相、废行省、设三司、强化社会控制、加强特务政治等等;清朝中央集权更是强化到了顶峰,奏折制度、军机处、秘密立储、文字狱和文化专制等,进一步保证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全面的贯彻。考生可以沿着这条线索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关系的演变。
(2)赋役制度进一步改革,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时期的“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的“摊丁入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考生在复习时应该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赋役制度整理下来,从中寻找变化的规律。
(3)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限于政治体制、思想等方面,又有不可突破的局限。
(4)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巩固稳定的时期,明朝的南倭北虏问题,与东北女真的关系;清朝与蒙古、西藏等交往;它们都采取了许多创新的措施、制度,最终奠定了今天的疆域、民族成分。考生应该多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且关注当今的史学热点和争论,比如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论由来已久;现在国家正集中力量来撰修《清史》等,这些都有可能在命题中涉及。
核心内容 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专制主义皇权逐渐达到顶峰;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如郑和下西洋,清时期的几次开关、闭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奠定、开放的民族政策;康乾盛世的形成、内容、潜在危机;文字狱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的表现及其特色;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改革。 命题预测 历年命题都会涉及本章较多内容。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明清赋役制度改革,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可以作为多个题型出现,考查方式多样,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具体的如张居正改革、郑和下西洋、军机处、八旗制度等等也是经常命题的重要知识点,应该重点关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经常会在选择题中涉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相关话题/古代史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考研试题名次解释:郭店楚简 《周礼》《过秦论》谶纬 隆重对 二王八司马 中书门下 行省 利玛窦 还有一个应该是清史,欢迎跟贴补充。简答:1.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2.简述秦.隋快速灭亡的原因。3.如何看待北宋“积贫”.“积弱”4.评述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特点。评论:评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专业
1.良渚文化 2.光武度田 3.八王之乱 4.北府兵 5.宇文泰 6.史通 7.陈桥兵变 8.耶律楚材 9.南明 10.宋学 简述题: 1.试论吕不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试分析“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 3.试分析唐朝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国古代史试题 科目代码:329 科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禅让 2、董仲舒 3、唐初八史 4、均贫富 5、四等民族 6、雅克萨之役二、问答题: (共70分) 1、论曹操。 (20分) 2、明初集权述评。 (20分) 3、试对中国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