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考古学讲稿题目总结(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6,明代都城的布局特点。
答:1,明南京城。明南京城宫城外设有外郭城、应天府城和皇城三重城墙围绕。外郭城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在应天府城的外围利用天然黄土丘建成。共开有 18个门,其中的正阳门和宫城南门午门、皇城的南门洪武门所在的位置的南北向道路及其延长线,构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城墙外有护城濠。外郭城和应天府城之间为村落和耕地。正阳门外还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性建筑。内城也成京城,即应天府城。位于外城的东部偏南,有 13座城门,均设有瓮城。皇城位于应天府城的东南隅,平面呈正方形,开有 6门。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皇城南面御街两侧为文武官署。紫禁城,即宫城。居皇城之中。开有 6门,南面三门,东西北面各开一门。南面正门的中轴线两旁布置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的格局。2,明中都。兴建和使用的时间最短,未形成政治中心。但其布局规划,包括宫城内部宫殿布局都影响了明北京城。明中都平面近方形,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西南角向外凸出。外城有 9座城门,东西面各开有三门,北面两门,南面一门。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稍偏西,平面呈长方形,四面各开有一门。宫城位于皇城中央稍偏南处,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开有一门。明中都的官署及其他的礼制性建筑的分布为:宫城南门午门外左为太庙和中书省,右为社稷、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皇城南门外作为城隍庙和国子监,右为功臣庙和帝王庙。3,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内城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基本格局,对元大都最大的改变为以中央的宫城作为中心对称安排,放弃了元大都的北部,在元大都北墙以南 5里另筑新墙。外城为明嘉靖时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而加建的一圈外郭城,但仅将南面的天坛、天川坛和居民稠密的工商业区围筑于外城之内。外城墙砖包,有护城河。外城街道多为修建以前自发形成,在布局上不甚规整,。皇城位于内城中部偏西南,中央官署都集中在皇城前方两侧,改变了元大都官衙分散安插于城中的布局。皇城设有护城河。宫城,又名紫禁城,即今故宫。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前朝为皇极殿,后宫为乾清宫。在紫禁城的正北有万岁山。山顶建有大亭,名为万春亭,是全城的几何中心和制高点。万岁山以北沿中轴线建有钟楼和鼓楼。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
7,北宋帝陵的特点。
答:①,北宋帝陵陵园的选址一反过去历代帝陵居高临下、背山面水的选址思想。北宋陵园面山背水,从鹊台、乳台至上宫宫城逐渐邪降,陵台位于全城的低凹处。这种坐北朝南,而又南高北低的陵园布局为古代陵寝建筑史上的孤例。
②,兆域之内,帝后同茔合葬,但各自单独起陵。后陵位于帝陵西北,布局与帝陵相同,但规模缩小一倍。后陵的神道石雕像有所减少。在埋葬方向上,同辈后陵自东南向西北排列,晚辈后陵在上辈之北。北宋皇陵下宫均建于帝陵上宫西北部,而且皇后陵、陪葬墓和寺院均位于帝陵的西北部。同一陵区内,晚建的帝后陵位于早建的帝后陵的西北,由东南向西北排列。
③,帝陵陵台居于上宫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南面置石雕宫人一对。陵台周围筑有平面呈正方形的夯土城垣,每面正中各开一神门,门侧设阙台。四角建有角阙。东西北三门外各置1对蹲狮。南神门为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内外设置石雕奔狮,武士各一对。南神门外为神道,乳台之北为列石,自南向北依次为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獬豸、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北宋诸陵的石雕像在排列顺序上整齐划一,数目也完全相同。除陵园上宫四周神门外各置 1对石狮外,其余石雕像均位于陵台前,并集中排列于神道的东西两侧,间距相等,使整个陵园布局更加紧密。
④,设县以奉陵邑。北宋皇陵比较集中,因此北宋王朝只有一个陵邑;来统管全部陵区事宜。
⑤,设禅院追奉祖先。在北宋四个陵区旁均设有皇家禅院,均位于帝陵的西北部。
⑥,陪葬制度。北宋帝陵每座皇陵兆域内都有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
⑦,地宫。地宫形制和结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砖砌的单室墓(包括永安、永昌、永熙三陵及附葬后陵)。第二阶段仍为单室,但改为石构(包括永定和永昭二陵及附葬后陵)。第三阶段的墓室分为上下两层,即在石砌墓室内建造石椁(包括永厚、永裕、永泰三陵及附葬后陵)。
8,南宋帝陵的特点。
答:由于南宋统治者一直试图恢复北方地区,南宋帝陵属于权殡性质,建造比较简单,称为攒宫(暂时安置的葬身之地)。攒宫的建筑大体依北宋帝陵制度而加以简化,无陵台、石像生、神墙,并将棺筑在一个石质的大匣子里,称为石藏子。由于南宋诸陵在元初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南宋攒宫的遗迹已经无存。但 20世纪 60年代发掘的元代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中发现了与南宋帝陵相似的石藏子,为石藏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际例子。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为正方形沿土坑四壁砌筑土石壁,内用青砖和夯土砌两道厢壁,厢壁中央置正方形石圹,圹内置两具木棺、椁。在石壁、厢壁和石圹之间灌满三合土灰浆使其防腐性极好。曹氏尸体保存完好,随葬的丝织品、衣物、金冠、玉带及其他金、银、玉装饰品都保存很好,还出土了阴刻填金的象牙哀册一套。据文献记载,南宋陵在厢壁之上还铺有一层柏木板,其上才是盖顶石,石上再铺砖,直铺到于地面平行。不起陵台,在上边直接盖献殿。献殿的平面呈凸字形,称为龟头献殿,石藏子就压在下面。另外,还有下宫。文献记载其有前后殿、东西廊。南宋帝陵在外观上看不出陵的样子,而与殿一样,完全是临时性的,准备将来归葬巩县祖陵。明清以后的方城明楼之制,就来源于此。
9,辽代帝陵的特点。
答:辽代帝陵的特点有:①,多以山为陵。②,陵前建有享殿。③置奉陵邑和守陵户。辽代有 5个陵区,共有 5个奉陵邑。④,墓室砖筑,绘有壁画。以庆陵为例,庆陵的三座陵墓都有墓门、享殿和神道,均为东西向。庆陵三陵中以永庆陵保存最好,前有神道,神道后又一三洞式的陵门,两侧有角楼,边上为回廊。陵墓前建有享殿。三座陵的墓室都有前、中、后室,前中两室的左右各建有一个圆形小耳室。墓室用砖、石灰浆砌筑。墓室壁及墓顶都用砖三层。墓门及墓门皆抹石灰,并彩绘壁画。前中两室内有仿木建筑。自墓道至中室壁上绘有彩色壁画,中室四壁画春夏秋冬四服山水图,表示四时捺钵所在,为辽代帝陵特有的壁画。
10,金代帝陵的特点。
答:①,陵区的选址和风水与宋陵不同,铜唐陵和辽陵的以山为陵也有一定的区别。金陵建于深山之中,且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山谷。选址的标准是峰峦秀拔、林木森密,还带有女真人早期原始性。
②,陵区分为帝陵区、坤厚陵区和诸王兆域。整个陵区没有总体规划,帝陵区,坤厚陵区和诸王兆域分开安排,且都在深山中选址。
③,地宫的修建采用竖穴土坑。葬具采用石椁和石棺。其外包裹松香。许多具石椁葬于同一地宫中。
④,从出土的遗物可见,既有表示皇权的龙纹,又有人物、虎兽、忍冬、寿桃等。与当时北方地区民间流行的瓷器、铜镜、纺织品等的装饰相同。
⑤,近代在房山帝陵区设有奉先县以奉祖先,封山神以护陵。
11,西夏王陵的特点。
答:西夏王陵陵园基本上坐北朝南,基本由内城、外城、月城、鹊台、碑亭、献殿、陵台和角台等部分组成。
①,外城、角台。9座西夏王陵中有 7座设有外城。外城的构筑有两种方式:一是四面包围式,但四面城墙与内城墙距离不等。东西北三面距离内城墙较近,南面较远。二是三面包围式,仅在东西北三面筑外城,南面不筑外城墙,东西墙延伸至内城南墙即止。以上两种构筑方式东西北均不设门。四面包围式南墙设门,三面包围式南面呈开放式。王陵在外城之外设有角台,大多数王陵的角台均远离外城。
②,内城、献殿。内城为陵园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相当于陵园的一半。平面呈长方形,四面有黄土夯筑的城墙。城墙每面正中各开一门,一般为双阙式。四角建有曲尺形的角阙。在内城南墙以北 30-45米位置建有献殿,均偏离内城中轴线。献殿大部分仅存平面呈长方形的夯土台基。
③,月城。月城凸出于内城之南,碑亭之北,夯土筑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墙正中辟门,为双阙式。东西两墙与内城南墙相接,北墙即内城南墙。月城之内的神道两侧立石像生,各置两列或散列文臣武士像。
④,鹊台、碑亭。各王陵均在外城南设两个鹊台。鹊台北距月城南墙 100米左右,个别在70米左右。外城呈四面包围式者,鹊台在外城南墙之内。两鹊台间距约 70米左右,多为覆斗形。内部夯土筑成,外部抹以石灰。顶部有瓦砾堆积,四周有砖瓦残块,推测其上应有建筑。碑亭位于鹊台和月城南墙之间,一半为左右对称两座,个别为三座。仅存夯土台基。
⑤,陵台、地宫。地宫位于内城西北隅,地面上有夯土筑成的塔式陵台。已发掘的 6号陵陵台平面呈八角形,共有 7层,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都有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滴水、屋脊兽面等建筑材料。
⑥,陪葬墓。主要是西夏皇亲贵族的墓葬。分布于帝陵的周围。陪葬墓无论在规模或性质上都与帝陵有明显差异,反映了西夏埋葬制度有着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⑦,北部建筑。在陵区的北部有一处平面呈长方形的庭院式殿宇建筑,坐北朝南。遗址外围有一圈黄土著称的成员,南墙正中辟门,门外设有瓮城。
总体来说,西夏王陵与同时期的宋陵平面布局颇不相同,特别是内城呈长方形,前加月城,陵台建于内功西北角,并建有塔式陵台等,这些都是西夏王陵特有的特点。
12,明代帝陵的特点。
1,明皇陵、明祖陵。明皇陵和明祖陵的布局基本一致。以明皇陵为例,平面呈长方形,分内外城。外城夯筑而成,内城砖筑而成。内城每面正中各开一神门,上建明楼。内城南门内神道两侧立华表和石像生28对。神道北接金水桥,桥前西侧立皇陵碑,东侧立无字碑。陵丘在内城后部中央,呈方形覆斗式,其前建有享殿。与宋代帝陵相比,明代帝陵继承了宋陵的兆域之制,但废止了上下宫之制,扩大了方形陵丘前的献殿,陵园内城改为方形的砖墙,陵丘在内城后部,且将石像生一如内城。实行帝后合葬。2,明孝陵。明孝陵在陵墓建置和布局上有了一些创新和发展,到营建明孝陵时将秦汉以来平面呈方形的陵丘改为平面呈圆形的前建方城明楼的宝城式陵丘。陵丘前建有祾恩殿以及平面呈方形的神墙。方城就是方形的城台,台正面相当于城门的位置开辟券门隧道,有石阶可供上下,在左右转折可达台顶。台顶上建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门楼,即明楼。楼内立碑,刻有皇帝的庙号,谥号。所谓宝城式陵丘就是方城明楼之后修建名平民啊呈圆形的封土堆(宝顶),其下为地宫。明孝陵的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帝陵的一个重要变革,并且为明成祖长陵遵循,以后成为定制。明孝陵的神道依山势作回转曲折布置,这是孝陵特有的设计。神道两侧对称安置文臣武将四尊,华表两座,石兽 24只。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布局规划,整个陵区共用一条神道。自昌平县至大红门有御路,道中有石牌坊和下马碑。大红门以北为碑亭,其内有“大明长陵神功颂德碑”。碑亭四周各有华表一座。碑亭以北为神道,以两座华表为神道起点,自望柱以北有石兽二十四,石人十二。各陵布局基本相同,陵门前设无字碑,陵门后有祾恩门。祾恩门后设祾恩殿、牌楼门。牌楼门后有石五供。再后为方城明楼,宝顶。宝顶之下为地宫。以明定陵为例定陵玄宫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全部用石材起券建造。前殿的大门外是石券门,用整块的汉白玉雕成仿木构门。前殿券顶,地面铺方形金砖。前殿西壁为中殿的石门,与前殿门相似。中殿亦为长方形券顶墓室,地面亦铺方形金砖。南北两壁各有石券门与左右配殿相同。西端有三个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摆放。中座靠背及两侧雕刻龙纹,左右两座雕刻凤纹。宝座前均有五供,五供前置清华大瓷缸,为万年灯。后殿是玄宫的主题建筑,为正殿,横向。四壁用石条顺砌,地面铺磨制的长斑石。中部偏西为磨制的汉白玉宝床,石铺台面上置梓宫三具,葬具均为一棺一椁。左右配殿结构相同,中央有汉白玉宝床,床面铺金砖,中游孔穴,内填黄土,为金井。随葬品大都摆放在后殿宝床和梓宫内,分为葬仪用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葬仪用具包括谥册、谥宝,墓志,木明器和锡明器。生活用品包括冠服,金银器,瓷器,玉器等。
13,中原北方地区宋元明时期墓葬的特点。
答:①,前期。前期以土坑墓为主,也有砖室墓。砖室墓中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随葬品以瓷碗、罐为主,有时也有精美的瓷器。
②,后期。后期流行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这种墓葬是从晚唐五代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室墓发展而来的。墓室平面从方形或圆形发展到多角形。从单室发展到前后两室。在仿木建筑的细部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发展到五铺作重拱,从简单的叠涩发展到
宝盖式盝顶藻井,后室作宝盖式截头六瓣攒尖顶。从板门直棂窗发展到雕花格子门。砖雕或壁画主要反映墓主人的家居生活和墓主人夫妇开芳宴的场面,与之相对应出现了大量的砖雕杂剧和散乐图,以表示墓主人夫妇欣赏杂剧的场景。随葬品稀少,个别墓葬有石佣或砖雕佣。修建墓室的墓地更多的变现为墓室的建筑和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后期的砖室墓中还有墓室呈方形、长方形券顶的,以及墓室平面呈多角形的墓葬。夫妇和藏和还有双室并列的券顶砖室墓。这类墓葬中有较多的日用器皿随葬,个别墓葬的地面还有石人、石虎、石羊等石雕,这与埋葬着的品级有关。
③,在中原和北方地区还发现有大量的贫民墓,均为小型的竖穴土坑墓。墓室狭小,仅能容尸或仅容陶缸。均为单人葬,葬式多样。随葬品仅见内容简单的砖刻墓志。
14,川渝贵地区宋元明时期墓葬的分类。
答:①,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般为身份低下或贫民使用,随葬品较少。
②,长方形砖室墓。集中发现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多为双室或三室并列。北宋时多随葬陶器,主要有四耳罐,多足炉等。南宋时多火葬,墓室缩小,出现上下层之间铺石板的双层墓。随葬品以陶俑为主,陶器以双儿罐,三足炉和蟠龙提梁罐最具特色。同时流行在墓葬中放镇墓真文和各类镇墓神煞佣。
③,带雕刻的石室墓,主要分布于近山区地带。也多双室并列,有的具有前后两室。室内雕刻简单的仿木建筑。进门处刻有武士,四壁刻四神,后壁雕刻妇人启门等题材。其主题仍为墓主人开芳宴。有些大型的家族墓地有墓园建筑,墓前建有祭台,石望柱,石人,石虎,石羊,石碑等。有些大型石室墓还有腰坑,坑内放置铜鼓或以各类铜钱摆放成吉祥文字图案和八卦图案等。
④,悬棺葬。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悬棺葬,岩棺和洞棺葬。他们分别将棺木置于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搁放在岩坎之上,或腿放在洞穴之中。悬棺葬为西南少数民族苗族和仡佬族的墓葬。
15,辽墓的分区和分期。
一,北区辽墓。依据贵族墓葬的演变可以分为三期。
1,早期。自太祖至圣宗以前。分为前后两段。
①,前段。即太祖、太宗时期,是辽代贵族墓葬的初创时期。以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墓地清理的两座贵族墓地为代表。1)墓室结构。为砖筑或石筑的单室墓,均有长斜坡墓道。平面呈抹角方形或规整的方形。甬道两侧、墓门、墓室有雕砖仿木结构。墓门前有庭院式天井。墓内筑有石房,石房之内砌筑棺床,可能还置有床帐。2)壁画。墓室之内绘壁画,主要装饰在墓室和石房的壁面,内容和题材包括备马图、侍奉图、妇人启门图、厅堂图、花鸟屏风和人物故事等,有浓厚的唐代风貌,也有契丹民族色彩。3)有封闭式茔墙等地面建筑,有从以东为尊向以南为尊转化的迹象。此段墓葬有浓厚的唐代风貌,但整体设计思想又尊重了契丹民族的特点。
②,后段。太宗后期到圣宗以前。这一时期是辽代贵族葬制的形成时期,大型墓以耶律羽之墓和驸马萧沙姑墓为代表。1)墓室结构。中小型墓有竖穴土坑墓,还发现砖室、石室单室墓,无装饰。大型墓变为多室,以方形为主,少量圆形。流行斜坡墓道。2)葬具。葬具以小帐和牧之尸床配合使用。3)随葬品。墓内放置成套的生活用具,有马具及部分铁制工具、兵器。数量多成双。典型器物有鸡冠壶(带有高鸡冠耳或双穿)、经瓶、凤首壶、长颈注壶。
4
)壁画。墓内装饰一般位于墓门外侧、耳室及甬道和前室。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棺壁装饰为在馆外电科或绘制四神为主的图像。
贵族墓中开始出现墓志,瓷器墓葬已经形成了规制的表现内容,减少了对汉族文化的直接模仿。2,中期,圣宗至兴宗时期。这一时期是辽代贵族葬制初步确立的时期。大型墓以陈国公主墓为代表。1)墓室机构。中小型墓大量出现,墓葬性质流行圆形,还有少量的方形,开始出现多角形。墓道大部分为阶梯形。木护墙较为流行,天井的设置也较为普遍。甬道部分开始出现对称的小龛。2)葬具。多数墓葬以木制小帐和石棺作为葬具,并在中小型墓普及。贵族墓葬乃至中小型墓葬出现尸体上着金银铜的丝网络和面具。3)随葬品。随葬品器物类型和摆放方式与前一阶段无太大变化。随葬品主要有生活用具,马具,少量铁制工具。后室配备金、银、漆、玉、玻璃制作的饮食盥洗用具和少量弓箭、武器。马具开始明器化,兵器逐渐减少。鸡冠壶形体较高,高体提梁壶、双穿耳的鸡冠壶少见。4)壁画。壁画以墓主人所居的主室为中心,在前室及甬道部分安排室内生活内容,侍者均面向主室方向呈立姿站立。墓门内外置有门吏或门神守卫。天井部分安排室外活动所需的车马仪仗。3,后期,道宗至天祚帝时期。1)墓室结构。这一时期墓葬的显著特点为多角形墓开始大量流行,同时还有数量较多的方形小墓并存,还有少量的圆形墓。多室墓的主室普遍较大,墓门上都有复杂的仿木建筑结构。前室普遍退化为券顶长方形,但与甬道仍有区别。多数墓葬不设天井或天井从属于墓道。墓道则常有以砖铺地甚至用砖垒砌两壁。墓室内流行镶嵌木护墙。许多墓葬连同前室和耳室均使用木护墙,并以木材结顶构成藻井形式。2)葬具。葬具以在砖砌尸床上铺设木板或以木棺敛葬较为普遍。木制小帐和石棺不在流行。本期还流行火葬,用小石棺城防骨灰,其上刻有梵文经咒。3)随葬品。随葬品有鎏金铜马具、铜制、铁制生活用具和瓷器。实用铜马具和兵器小时。经瓶极少见。鸡冠壶只剩下高体提梁壶一种,梯形较高而瘦长。答案以后三彩器大量流行。4)壁画。壁画以主室为中心,甬道、天井简单布置预备出行前的服侍情景,墓道部分重点表现墓主人外出的车马仪仗。有些墓中壁画分栏。
二,南区辽墓。南区辽墓可以分为三期。
1,第一期,太祖至圣宗统和元年。本期墓葬壁面装饰较少,壁画题材以侍女为主,还有马和骆驼。砖雕则表现为门窗和桌。但砖雕和壁画并不同时出现,一般装饰于墓室的东西两壁。较大的墓葬随葬品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各种使用器物,尤其以瓷器为多。另一类为一套成组的陶明器。这类陶器继承了晚唐时期北方唐墓中陶明器,但器类从成套的明器神煞改为一套近似日用器物的礼器。在宣化地区的辽墓中此时大量随葬三足器、注壶、勺、罐、盆等陶炊具。这是这一地区的特色。2,第二期。圣宗到道宗清宁元年以前。北京地区以圆形单室墓为主。河北东北部地区仍使用土坑墓,新出现砖室墓和石室墓。宣化地区和大同地区,砖室墓和石室墓并行。壁画装饰除河北地区外早期的装饰题材和布局被淘汰,装饰题材以侍女为多,但侍女多余花卉、衣箱、桌以及画屏等同时出现构成有情节的华民啊,并趋向程式化。木钉有天象图和莲花图。出现门吏等新内容。赚点仍表现为门窗、桌等。出现椅、灯檠(qing),砖雕和壁画开始共同出现于同一墓中。布局开始固定,如画屏绘于墓室北壁,灯檠则出现于南壁,接近墓门处。随葬品除形制的变化外,种类与早期相似。北京地区日用陶器随葬品成为大宗。宣化地区则趋向随葬成组的陶明器为主,在组合和大小上都已经制度化,并向四周传播。由于砖雕的发展,一些器物被雕刻于砖面上,而退出随葬品组合。大同地区随葬品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并出现了木质桌椅等。壁面装饰从本期开始固定,埋葬时使用纸明器焚烧。3,第三期,道宗至辽末。河北东北部继续使用圆形单室砖墓。北京地区墓葬形制新出现长方形和方形。宣化地区出现多角形墓和双室墓。大同地区则圆形、方形、多角形单室砖墓并行,且棺床位于整个墓室北部。另外还有多角形积石墓和土洞墓。总体上仍以圆形墓葬占多数,多角形墓辞职,方形最少。各地普遍出现了新的装饰题材和布局形式。壁画题材增多,内容趋于复杂,并出现了孝行图。壁画位置相对固定,形成一定的布局模式。砖雕仍局限于门窗、桌椅、灯檠等,画屏和灯檠的位置与前期相同。但西壁固定地用来绘车马,东壁绘宴饮图。这种布局形式在大同地区上一期已经出现,本期成为定式。随葬品以成组陶明器为主,尤在大同、宣化地区陆姓。也有一些日用瓷器等。大同周边地区墓葬从本期开始,木质随葬品大量出现。有桌、衣架、盒、刀鞘等。
16,蒙古时期墓葬
答:蒙古时期墓葬主要分为方形或长方形墓、六角或八角形墓两大类。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墓葬表现出继承和变化相互交错的局面。墓葬形制从金代后期以多角形为主转变为较多采用方形和长方形墓。石室墓数量增加,且石室的使用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无直接联系。流行以壁画装饰墓内,壁画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墓主人夫妇正面坐像代替以前的墓主人夫妇对坐像。题材仍然流行墓主人夫妇像、备茶、备宴、侍奉、出行、伎乐、杂剧、升仙、孝行等,但出现了身着蒙古装的人物。同时也有狩猎、放牧等新题材,并出现了附属装饰的垂幕、蒙古包式木钉彩画和花卉等新因素。砖雕衰落,仿木结构斗拱普遍简化。随葬品常见陶模型明器和佣类、瓷器等。大中型墓中的瓷器为南方生产,小型墓中的则以当地或附近所生产者居多。
元墓的分区及各区特点
答:1,长城以北地区。此区的特点是大型墓葬不多,与蒙古时期变化不大。墓葬有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平面形制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方形墓如内蒙古凉城后德胜元墓,平面近方形,穹窿顶。有的墓室有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四壁饰彩画,北壁为墓主人家具图。东西壁北端、中部、南端分别绘有牡丹图、孝行图和神怪图。南壁墓门两边壁画均残,判断应为人物。墓顶绘有祥云,其北面还绘有以招魂女。长方形墓如大连寺沟墓,用石板盖顶或在过梁上铺以木棍后再用石灰抹顶。此外还发现有许多小型墓葬,有砖室、石室和竖穴土坑。墓葬一般无装饰,随葬品多寡也有差异。2,长城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
①,北京及河北地区。墓葬形制有三种:1)土坑石椁墓、长方形砖室墓和砖室石顶墓,这些墓主要是在金代贵族的土坑石椁墓发展而来的,其变化大多是以石块或砖块砌成墓室,内置棺椁。墓主人身份不再仅是贵族。2)仿木结构砖室墓。有方形、圆形和多角形,以圆形多见。壁面装饰以壁画为主且走向衰落。随葬品较多。3)壁面没有装饰的砖室墓。仅见方形和圆形墓室,多为蒙古贵族墓。其大小和随葬品的数目是区分身份的依据。蒙古后期出现,元代后期相当流行。
②,河南、山东地区。这一地区发现的元墓不多。有砖室和土圹两种,其中土洞墓很有特点。有抹角方形、长方形和提醒,有的还有土洞附室。砖室墓有两种一种是元代新出现的方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内没有装饰,但出土一套灰陶或黑陶的明器和佣。另一种砖室墓是从传统的仿木构砖室墓变化而来的,仿木斗拱简化甚至不用。
③,关中地区的元墓。有长方形、方形的土洞墓,长方形砖室墓,也有八角形的石室墓。有的墓葬具有前后室。墓主人以平民为主,也有一些下层品官。墓室壁面基本无装饰,流行小
龛和附室。最大的特点是都随葬灰陶明器,包括饮食器和模型器。佣类有男女侍佣、马、车马、牵马佣,家禽家畜模型有鸡、羊等。
④,陕西地区。元墓最为丰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带壁画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平面呈八角形、方形等。这些墓通常保留有仿木斗拱。另一类是带有砖雕的砖室墓,与其他地区相比,山西地区元墓保留的传统因素较多。壁画墓主要发现于晋中以北和晋东南地区。砖雕元墓主要发现于晋南地区。3,南方地区。主要沿用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夫妇同坟异葬。许多墓使用白灰、米汁、木炭等加固墓室、防护棺椁,并在墓的底部铺松香一类有利于尸体的保存。由于密封条件较好,不仅尸体保存较好,一些丝麻织品、纸钞等也得以完好保存。盛行厚葬,以使用瓷器、漆器等随葬比较常见,有些墓葬则主要以金银器随葬。
17,宋代漆器的代表性遗存。
答:宋代漆器作坊多设在城市,产品往往带有制作地点、工匠姓名等商标铭记。考古发现的宋代漆器抓哟分布于江南地区,主要由温州、四明、杭州、苏州、江宁、襄洲等地制造,其中温州漆器最负盛名。宋代漆器的工艺主要是戗金剔犀工艺,是雕漆工艺的一个分宜,一般用两种或多种色漆,逐层想见,几类至所需要地厚度,然后用刀剔刻出云纹、香草、回文等回转流动的图案,再加以打磨,使刀口圆润隐顿,不露刻痕,于是在刻口断面呈现出厚薄相间、富有规律的色层,取得比纯色雕更富于变化的装饰艺术效果。
相关话题/考古学
跨专业考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困难吗?
本人本科专业日语,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并且打算用日语作为外语科目来老,请问难度大吗?有必要吗?关注者33被浏览14,037 4 个回答 螺旋真理博物馆、艺术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只讨论博物馆学。 基础教育、语言不是关键问题,去哪所学校和哪位导师学习哪一领域,以及是否具备这一领域的兴趣才是重要的。 你给出的条件不充 ...图书情报硕士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1.、三大气候信息库 2、AMS测年 3、蛋壳陶 4、瑶山墓地 5、吴城文化 6、涂金工艺 7、石阙 8、模型明器 9、虞弘墓 10、号墓为陵二.论述: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古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古学
07年考古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 1:遗物与遗迹 2:放射性碳素断代 3:山顶洞人 4;邹衡 二 简答 : 1:北京猿人的体质形态与意义! 2:偃师商城的形制及意义! 三 论述 : 1 :红山文化对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影响!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一 名词解释 5" X 101 金石学2 裴文中3 碳14测年技术4 朱封大墓5 ……再想想6 易县燕下都遗址7 汉朝铁官8 低温釉陶9 磁县湾漳北朝壁画10 天龙山石窟二 论述题 25" X 41 长江中游新时期时代的什么什么(-_-#)2 论东周列国都市的多样性及其原因3 举例说明汉朝诸侯王墓葬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武汉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山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山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厦门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中国考古学
厦门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考古学)一问答题(每题20分)1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序列2阐述冶铁技术的发明,铁器的使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阐述曹魏邺城的布局极其意义二简答题(每题15分)1简介三星堆遗址2简介楼兰古城址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盟书2俑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厦门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厦门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古学通论)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0分)1金石学 2考古学文化 3贝丘遗址 4石器 5悬棺葬 6动物考古学7放射性碳素断代(C14) 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问答题(每题20分)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区分层次的基本方法.2考古类型学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应注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厦门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考古学
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近三年来考研试厦门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考古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金牛山文化 2梁思永 3爵 4砖室墓 5满城汉墓 6建窑二简答题 20分(每题10分)1战国都城有哪些特点?2南朝陵墓的特点有哪些?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1叙述石峡文化的基本特征.2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厦门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厦门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关键柱(关键柱的定义及其作用,什么时候可以打掉它)2磁方位角(方位角的定义,方位罗盘刻度如何标定,怎样使用方位罗盘测量地面上直线的角度)3器物标签(器物标签有哪些记录项目,如何使用标签,如何填写标签)4考古图5考古类型学6苏秉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2018年复旦大学723考古学考研真题
1.博物馆不断发展,但基本特征没变,简述博物馆的基本特征 2.我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概述青瓷的起源及发展 4.文物价值,请结合具体文物加以说明 3.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真性) 5.2015版《考古学概论》各章标题,及300字简介 6.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请简述他们的基本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