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史)考研基础知识辅导(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2、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后,诸子争位,幼子郑克塽即位,郑氏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砍杀,时政局操于冯锡范和刘国轩之手。康熙遂启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平定台湾。平台之战属统一性质的战争,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3、土尔扈特回归
土尔扈特是漠西厄鲁物蒙古(明代称瓦刺)四部之一(其余三部为准噶尔、和硕特、图尔伯特),明崇祯三年被准噶尔部逼迫转移到伏尔加河一带,18世纪20年代以来,俄国扩张势力意欲将其灭族,土尔扈特部遂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启程,跋涉万余里,忍受巨大牺牲,历时8个月,全部返回祖国。该部抵达伊犁时“犹有男妇大小人口二十七八万”,“并献其先世所受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一颗”。此后,漠西厄鲁物蒙古全部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平准噶尔叛乱、平大小和卓叛乱、反对沙俄入侵、反对廓尔喀人入侵,至乾隆时期,清朝疆域最后形成,中央政府辖有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18省,东北地区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蒙古、唐努乌梁海、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广大,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北抵漠北和外兴安岭,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南有西沙和南沙群岛,东南到台湾诸岛屿,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疆域版图。
4、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5、理藩院
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1638)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1661)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如掌理与俄国交涉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另外,清政府还在上述地区分派将军、都统、大臣等驻防,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理藩院的设置和将军、大臣的直接统治,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1906)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九)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如何评价康乾盛世?
(十)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内蒙古的盟旗政策
西藏的驻藏大臣
东北的三将军政策——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西南“改土归流”
(十一)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关系
明朝称葡萄牙为佛郎机。1517年葡萄牙占据广东屯门岛,同年为明军所逐。1533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吏,借口曝晒货物,以年租两万两银为条件,上岛居住,随后占据澳门。
1517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吕宋(菲律宾),盗用吕宋名义阻碍中国与吕宋的贸易和交流,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悍然侵占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1609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不久被福建军民驱逐。1622年荷兰殖民者再度入侵澎湖,中国军民于1624年再次将其驱逐。1642年,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
2、中国各族人民反击沙俄的斗争
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十五年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帝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界互市贸易,往来不禁。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交往,贸易得到较大发展。
(十二)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屯田
明太祖的屯田政策有民屯、军屯和商屯之分。民屯是由官府召募农民屯种,或将人多地少狭乡农民迁徙到荒地较多的宽乡屯垦耕种,由官府“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军屯由各卫所“量留军士守城,余悉令屯田”,“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守城”。商屯的办法源自“召商输粮而与之盐”的“开中法”,明初政府利用对盐专卖的权利,规定商人必须先把一定数量的粮食运至边境军仓,换得准许贩盐的“盐引”后,才可返回内地贩卖食盐,用此缓解边军粮储供应的运输困难。
2、鱼鳞图册
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薄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元代官府为征收田赋,亦将田土按形状绘制成图,分地区装订成册。江浙、福建等地普遍编造。明洪武十三年(1380),因江南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役,故派遣国子生吕震等往两浙府县各乡丈地,清理郡县田赋图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回击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咸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1866)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3、摊丁入亩
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一条鞭法(参见前述一条鞭法的解释)
(十三)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1、卫所制
卫年系明代的军事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这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都司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在京师和各省皆设卫所,京卫有上直卫,南、北京卫。上直卫北京26个,南京17个。京卫北京48个,南京49个。各省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抵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千户所,112人为1百户所,卫所设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官。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二十五”(《明史》卷90《兵志》二)。全国军兵约计180万。永乐中为了巩固东北边疆曾设奴儿干都司及132个卫。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明朗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是世袭的,一旦入籍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官统领作战。战事结束,总兵交还将印,军士归还卫所。五军都督府无调兵之权,兵部无统兵之权,兵权操于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叶以后,屯田破坏,军士缺乏训练,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2、八旗制
清代满族一种军事、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原有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初创黄、红、蓝、白四旗(旗皆纯色,后称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四十三年,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旗色黄、蓝、白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合为八旗(满语称“固山”)。凡八旗成员分别隶属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负戈从征。出征时,军械粮草自备。皇太极时,新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增多,分别编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入关后,于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世祖福临收掌起所领之正白旗,于是称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余称“下五旗”。清亡,八旗制度随之全部瓦解。
3、绿营制
绿营兵是入关后整编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组成的。用绿旗,故称绿营兵。分为马、步、水军,按标、协、营、讯编制,较八旗兵人数多,清初达六十六万。其任务是配合八旗兵护卫京师和驻防各地。清代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随国家承平日久,营务渐驰,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绿营之制空有其名。
(十四)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李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祖辈世代航海经商。26岁中举人,历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弃官专心读书著述。李贽反对虚伪的封建礼教,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还特别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李贽还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李贽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思想和精神,体现了市民和工商业者阶层变革和创新的要求,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州,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阉党迫害而死。他本人青年时期也曾领导“复社”开展反对阉党的斗争。后坚持抗清十余年,失败后拒绝征召,隐居著述。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书。黄宗羲在哲学思想上肯定“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思想色彩;治学严谨,注重实践,讲究通经致用,与弟子形成浙东学派,影响颇大,堪称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也曾参加“复社”活动和抗清斗争,失败后终身不仕,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顾炎武在哲学思想上也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治学力戒空疏,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尤重考核,援古证今,为清代考据学派奠定了基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也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亡后曾举兵抗清,后隐居湘西刻苦著书,著作被后人编为《船山遗书》。王夫之深入系统地批判唯心主义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和具有革新色彩的进步历史观,成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巨大丰碑。
3、明清小说
(1)《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系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据宋元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并博采各种史籍、笔记小说、见闻传说,改编创作而成。
(2)《水浒传》。《水浒传》由元末明初施耐庵依据宋元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关于宋江等36人起义的话本和杂剧再创造而成,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3)《西游记》。《西游记》为嘉靖时人吴承恩所作,描写唐僧玄奘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手法把神话题材和丰富深刻的现实社会内容巧妙地熔铸结合在一起,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古代神话小说创作的高峰。
(4)《金瓶梅》。万历年间署名“兰陵笑笑生”所著,是描摹世态人情、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的白话社会写实小说。该书尖锐揭露地主权贵、劣绅奸商和地痞恶棍、市井无赖的种种丑恶行径,暴露了明中后期封建统治没落和社会腐败黑暗;同时也生动细腻地反映出商品货币经济浪潮导致的社会风尚变化,展示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和行为特征,成为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
(5)“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天启年间编刻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系据宋元话本与明拟话本加工润色而成,共120篇,其中70篇~80篇为明拟话本。“二拍”指凌蒙初明末编印的初刻和二刻《拍案惊奇》,现存75篇均为明人作品。
4、考据学
考据学即清代所称汉学、朴学,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以至地理金石、天算乐历、校勘辑佚方面进行经书古义的考证,由此而及于其他书籍,考据学发轫于明末清初,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考据学派尊崇汉代学风,提倡汉儒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故称“汉学”。这一学派实实在在地考据典章制度,研究小学训诂,朴实无华,不事虚玄,亦称“朴学”。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当时考据学的杰出代表。稍后阎若璩证明古文尚书系东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疏证》和胡渭的《禹贡锥指》堪称考据学之典范。考据学者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吴派的著名学者尚有惠栋的学生余肖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等,俱为苏南人,该派特点是尊崇汉儒,“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株守汉学而不求是”。皖派与吴派的区别在于“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作为乾嘉学派的主流,皖派的成就更为突出。戴震之后,门生又分为两派。一派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专重音训考据;另一派以汪中、阮元为代表,音训考据与义理之学并重。
乾嘉学派在古文字学和古韵的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对古籍的整理、考订、校勘、辨伪和辑佚做出很大贡献。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后来学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尤其皖派戴震,坚持唯物主义,反理学,企图从经学中寻找出路以求变革,成就更大。乾嘉学派的缺陷也很明显,特别是吴派,脱离实际,厚古薄今,思想闭塞,支离破碎,至嘉庆后逐渐衰落。
5、《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等组织2000多名儒臣文士编辑《永乐大典》,将“散在诸书,篇帙浩穰”的古今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以便查索利用。该书共22937卷,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七八千种,是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书成后未曾刊印,抄录正副两部分别收藏。后南京原本毁于火灾,北京所存两部也相继散缺,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抢掠、焚毁殆尽。1960年中华书局曾将历年征集到的730卷影印出版。
清康熙、雍正两朝,命陈梦雷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每编又分门别类从古今典籍中按类采择摘录,搜罗宏富,共1万卷,是《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乾隆时,清政府命纪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大批名流学者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将当时所存重要典籍甄选之后完整抄录,编为经、史、子、集四部,凡44类,共收书3457种,79070卷,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参加编辑的学者还对全部入选书籍及未抄录而仅存其目的另外6760种书籍的内容、学术源流、版本异同详加考证,并对其优劣得失做出评论,写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目录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史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历年真题
闭关政策(北师大2001),马噶尔尼来华(北师大2003),《海国图志》(北大2005),光绪皇帝(北师大2006),租界(南大2003),子口税(北师大2006),三国干涉还辽(北师大2002)。
考点详解
(一)两次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
(1)必然原因
中国方面:国势日衰、军备废弛、财政拮据、文化专制
西方与英国方面: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2)直接原因:林则徐禁烟
2、闭关政策
清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厉行闭关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后期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南京条约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结束。
3、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近代中国人民自发武装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胜利战斗。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敌人的强大
(2)经济技术的落后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1)经济上的变化。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政治上的变化。半独立国家。
(3)社会阶级结构、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产生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增加了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革命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思想文化上的变化。开始重视向西方学习。
(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1、侵占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武装移民、设置滨海省。
(2)一系列条约的签定:
2、影响
(三)中法战争
1、马尾海战
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清光绪十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泊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呼丧失了战斗力。
2、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谅山,伺机再犯。冯子材率各部迎战,持矛大呼,冲入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与敌白刃格斗,战至中午,终将法军击退。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3、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和影响:军事上胜利,但却签定了《中法新约》。
(1)失败原因:实力悬殊、清朝政府妥协退让
(2)影响:加深了列强的侵略,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反思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四)中日甲午战争
1、爆发的原因
(1)日本的国策:发动侵华战争
(2)中国的腐败:一味避战求和
(3)西方的纵容:日本的外交策略
(4)朝鲜的起义:1894年,东林党起义
2、黄海海战
3、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实力对比
(2)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对日本的影响
4、三国干涉换辽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5、各国势力范围:德国、俄国、英国、法国、日本
6、门户开放政策
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当时,美国的工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电力等许多主要方面的生产已经超过英、德、法各国而居世界首位。“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遭到损害。英国对美国的倡议表示有条件地赞同,俄国的答复故意含糊其词,但不公然反对,其他国家则根据各自的情况作了相应的表示。美国利用其中的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与标志: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签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两半社会完全确立。
2、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六)日俄战争
为争夺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1904年,日本突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战争爆发,美国调停,签定和约,俄日分割东北。
(七)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
即《江宁条约》。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中英《南京条约》,无任何异议地接受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条款,共十三款。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分四年付清;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五个地方,英国有权派驻领事官员,维护其侵华利益;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得由中英共同议定,不能随便变更;保护为英国侵略者效劳的汉奸,凡已被监禁者也必"加恩释放"。《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司法、海关等各种主权也受到侵犯。从此,西方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三个条约与对香港的侵占
3、中日《马关条约》:
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相关话题/中国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各校历年真题分布
    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一)中国史部分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 1氏族公社(河南大学2001年) 2母系氏族社会(06年北大) 3良渚文化(05年 人大) 4良渚文化(南京大学2001年) 5良渚文化(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 6二里头文化 (兰州大学2001) 7二里头文化(06年 西北大学) 8红山文化(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 9禅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是与史学理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历史系中国史考研试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二、简答题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 二、简答题 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 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 三、论述题 1、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适用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汉纪》 六家二体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纲目》《廿二史札记》 《宋书》 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2、简述黄遵宪史学。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史文学批评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10分8,共80分) 1.《盐铁论》 2.庆历新政 3.头下军州 4.棉花革命 5.京师同文馆 6.科玄之争 7.《实业计划》 8.三反五反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25分3,共75分) 1.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8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6
    《汉书志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3
    内容分析 《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8
    《党锢列传》译文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成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0
    【译文】宦者列传序《周易》说:上天垂示法象,圣人效法它。天上有四颗宦星,在帝座星的旁边,因此《周礼》设宦官,也以之充数。阍者守王宫中门之禁,寺人掌守女宫之戒命。《周礼》还说:王的卧室有内侍五人。《月令》记载说:隆冬时季,命令主管宦者的官吏检查门闾,谨守门户的开闭。《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4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3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