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 D 左、右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答案:D 层次:理解 考点:瞳孔对光反射
解析: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为双侧性。因此,用手电筒灯光照射左眼时,可使双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67. (2012)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玻璃体透明度改变B 晶状体弹性减弱C 角膜透明度改变 D 房水循环障碍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老视
解析:老视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小,眼的调节能力降低,近点远移。
68. (1992,1996,2013)当睫状肌收缩时/当悬韧带放松时,可引起的生理效应是:
A 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B 角膜曲度增加C 瞳孔增大 D 晶状体曲度增加
答案:D 层次:理解 考点:晶状体变凸
解析:当眼睛视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69. (2014)因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产生复视的原因是
A. 物像发生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B. 眼球变形而导致眼内压过高
C. 入眼光线分别聚焦于不同焦平面 D. 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对称点上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视轴会聚的意义
解析: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机制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视轴会聚。其中视轴会聚的生理意义是使物像始终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应点上,以避免复视。因此,当眼外肌瘫痪或眼球内肿瘤压迫而导致视轴不能正常会聚时,物像落于双眼视网膜的非相应点上,产生复视。
70. (2017)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部位是:
A 枕叶皮层 B 外侧膝状体 C 中脑 D 延髓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瞳孔对光反射
解析: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因此临床上经常通过检查其是否完好来判断麻醉的深度和病情的危重程度。而瞳孔近反射的中枢位于视皮层。
X型题
71. (1989)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
A 远点 B 近点 C 焦距 D 焦度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近点
解析:近点是指眼做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代表了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
72. (1998)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
A 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译放ACh B 晶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
C 内直肌收缩 D 瞳孔括约肌松弛
答案:ABC 层次:记忆 考点:眼的调节
解析:眼视近物时,动眼神经兴奋,其中副交感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h),一方面使睫状肌收缩(选项A正确),晶状体变凸(选项B正确);另一方面瞳孔括约肌收缩(选项D错误),瞳孔缩小。此外,动眼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兴奋,支配内直肌收缩(选项C正确),使视轴会聚。
知识点12:眼的感光换能功能
|
视杆系统 |
视锥系统 |
分布 |
视网膜周边 |
视网膜中央 |
数量 |
多 |
少 |
会聚联系 |
多 |
少,单线联系 |
光敏度 |
高 |
低 |
视敏度 |
低 |
高 |
色觉 |
无 |
有 |
功能 |
晚光觉(暗视觉) |
昼光觉(明视觉) |
感光机制 |
视紫红质 |
三色学说 |
A型题
73. (1995)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
A Na+内流增加和超极化 B Na+内流增加和去极化 C Na+内流减少和超极化
D Na+内流减少和去极化 E K+外流停止和去极化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
解析:大多数感受器产生的均为去极化的感受器电位,但是视杆细胞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的为超极化的感受器电位,其机制是由于暗电流(Na+内流)减弱。
74. (2003)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
B 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
C 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
D 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
E 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感光细胞的特点
解析: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其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多,因此光敏度较高,但是视敏度(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较低,并且无法形成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心部,其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少,因此光敏度较低,但是视敏度较高,并且能够分辨颜色。
75. (2004)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 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C 视敏度高
D 光敏度高 E 司暗视觉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视杆细胞特点
解析:视杆细胞与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多,因此光敏度较高,但是视敏度较低,负责暗视觉。经光线照射后,可产生感受器电位,最终在视神经上产生动作电位。
76. (2008)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点是:
A 数量少 B 对光敏感度高 C 能产生色觉 D 分辨能力强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视杆细胞的特点
解析:视杆细胞数量较多,其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会聚连接较多,因此光敏度较高,但是视敏度(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较低,并且无法形成分辨颜色。
77. (2016,2011,2009)视网膜中央凹处视敏度极高的原因是:
A 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单线联系 B 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聚合联系
C 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单线联系 D 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聚合联系
答案:A 层次:理解 考点:视锥细胞的特点
解析:视锥细胞高度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处,细胞直径小,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相联系,然后又仅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接,光敏度较低,但是视敏度较高,因此视网膜中央凹视敏度极高。
B型题
A 视盘 B 视盘的周边部 C 中央凹 D 中央凹周边部 E 视网膜周边部
78. (1997)视网膜上既无视锥也无视杆细胞的部位是: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感光细胞分布
解析:视盘处既无视锥细胞也无视杆细胞。
79. (1997)视网膜上仅有视锥细胞的部位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感光细胞分布
解析:中央凹处多为视锥细胞。
知识点13: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A型题
80. (2015)在设计视力表时,考虑判断人眼视力高低的标准是:
A 人眼所能看清楚物体的距离 B 视网膜中央凹处最小的清晰像大小
C 视网膜中央凹以外最小的清晰像大小 D 人眼所能看清楚的物体大小
答案:B 层次:理解 考点:视敏度
解析:视敏度(视力)是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人眼的视力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是视网膜像不小于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二、明适应和暗适应
三、视野:用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知识点14:听觉
一、听阈:对每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A型题
81. (2006)正常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最敏感范围是:
A 20 ~ 20000 Hz B 100 ~ 6000 Hz C 1000 ~ 3000 Hz
D 1000 ~1 0000 Hz E 5000 ~ 20000 Hz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听阈
解析: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 Hz,其中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1000~3000 Hz
二、中耳的功能:将声波刺激能量传给内耳
准确:鼓膜(较好的频率响应;较小的失真度)
高效:听骨链(惰性最小;效率最高)
增压作用:减小振幅,增大压强
鼓膜面积 > 卵圆窗面积
听骨链长臂 > 短臂
A型题
82. (2011,2013)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传播的变化:
A 压强增大,振幅不变 B 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C 压强增大,振幅增大 D 压强减小,振幅减小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中耳功能
解析:中耳在将声波刺激能量传给内耳的过程中具有增压减幅的作用。
X型题
83. (2000)鼓膜:
A 使传人耳内的声波频率明显改变 B 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C 咽鼓管阻塞时,可使其内陷 D 是一个平面膜
答案:BC 层次:理解 考点:鼓膜
解析:鼓膜呈椭圆形,其形状如同一个浅漏斗,顶点朝向内耳(选项D错误),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鼓膜位置受外界大气压和鼓室内压的影响,咽鼓管阻塞时,鼓室内空气被吸收,鼓室内压降低,可造成鼓膜内陷。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主要):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淋巴液
骨传导:耳蜗骨壁→内耳淋巴液振动
A型题
84. (2005)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
A 颅骨 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B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膜 耳蜗
C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圆窗膜 耳蜗
D 外耳道 鼓膜 鼓室空气 圆窗膜 耳蜗
E 外耳道 鼓膜 颞骨中耳蜗内淋巴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声波传入内耳途径
解析:声波传入内耳包括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气传导为主要途径,即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听骨链振动,再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外淋巴。
X型题
85. (2015)下列各结构中,受损后可产生传导性耳聋的有:
A 听骨链 B 螺旋器 C 咽鼓管 D 血管纹
答案:AC 层次:应用 考点:耳的传音功能
解析:外耳和中耳(包括听骨链、咽鼓管)主要负责传音功能,其病变引起的听力障碍称为传音性耳聋;内耳(包括血管纹、螺旋器)主要负责感音功能,其病变引起的听力障碍称为感音性耳聋。
86. (2016)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中,属于其传导的有:
A 声波→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内耳
B声波→颅骨→耳蜗外淋巴→耳蜗内淋巴
C声波→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内耳
D声波→颅骨→耳蜗内淋巴
答案:AC 层次:记忆 考点:气传导
解析:气传导是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震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震动,再经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于气传导,但正常情况下不重要,仅在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才发挥一定作用。
四、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行波理论
基底膜底部:高频声音共振
基底膜顶部:低频声音共振
临床联系:一公司职员长时间加班后,只能听到女同事的说话声音,不能听到老板和男同事的说话声音。
A型题
87. (1993)按照行波理论,低频振动(低音调):
A 只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发生振动 B 只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发生振动
C 整个基底膜均有振动,振幅大小相同,终止于顶部
D 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
E 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开始较大而后逐渐调小,近顶端处逐渐消失
答案:D 层次:理解 考点:行波理论
解析:声波频率越低(低频振动),行波传播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顶。
88. (2004)听觉感受器官位于:
A 耳蜗 B 鼓膜 C 半规管 D 椭圆囊 E 球囊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耳蜗
解析:耳蜗的主要作用是把传递到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
89. (2009)听觉器官的感应装换装置——螺旋体所在的部位是:
A 盖膜 B 卵圆窗膜 C 基底膜 D 前庭膜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螺旋体
解析:声音感受器螺旋器(柯蒂器)位于基底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