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辅导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专题总结(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注:最近有新闻称今年春晚取消植入广告,这是对央视作为国家大台,对观众负责任的表现。

网络春晚
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是由北京电视台联合新浪网和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一场为期七天的系列晚会,晚会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了三方平台的技术优势,尽可能地发挥电视的视听、网络的互动和手机的便捷特点,对电视春晚节目进行实时的网络直播,并提供点播、搜索、下载、互动评论等服务,实现了“三屏合一”的收看方式,是电视娱乐节目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网络春晚节目来源
在网络春晚筹备之初北京台就提出了节目、演员、主持人乃至导演全部由网民投票决定的设想在最终入选的的99个节目中有超过1/3的节目由普通民众担纲演出。中关村男孩的深情歌唱,打工艺术团演绎的《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以及“毛遂自荐”的佛山大叔从千里之外的南国带来民间歌曲串烧……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也有近1/3的节目选题取自于当红的网络人物或网络热点事件,去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西单女孩、李玉刚,以及尚未现真身的“贾君鹏”都凭着强大人气拿到了网络春晚的入场券。网络春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兴趣,凸显了互动时代的草根精神和互动快乐。
二、网络春晚节目形态
封闭形态节目和开放形态节目。
封闭形态节目是传统类型节目,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一样,都是专业演员演绎,并且有着明确的传受分野,与受众的互动不足,受众仅仅能坐在台下观看。这届网络春晚的99个节目有53个属于封闭形态节目。开放形态节目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新类型,就网络春晚而言,
所谓的“开放”有以下几个内涵:其一,演员身份非专业———传者身份的模糊性。网络春晚中参加表演的有张羽、黑妮这样在选秀节目走出来的草根明星,也有西单女孩、抡车男这样的网络红人,他们作为表演者都是非专业的,是来自传统视野中的受众。其二,基于经典作品的版本变换——传播内容、文本制作的开放性。网络春晚中不乏对原作的改编、演绎方式的改变等,最典型的是化学版的《青花瓷》。其三,节目中强调与受众交流——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性。网络春晚中一些游戏类的节目,如《让世界看到中国红》系列节目以及《2010名网友合唱国家MV》节目都强调传受互动,受众不再是台下的看客,也是传播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互动也贯穿了从节目制作到播放的整个流程,除了制作中对节目内容,演员以及主持人的票选。
三、网络春晚节目播出
网络春晚通过借助电视、网络、手机三种渠道首次实现了“三屏合一”的收看方式。
四、网络春晚的播出效果很好
五、三网融合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思考
网络春晚对于三网融合下广电业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一方面它意味着广电业观念的转变,开始注重适应“三屏合一”时代的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广电业的大胆创新和改革,并有所行动。
1、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基石———创新。
2、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模式———互动传播。
3、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助力———节目营销与推广。

【九】电视剧相关问题
1、    相关解释
日间肥皂剧
一种连续式的戏剧节目,最早源自美国由肥皂商赞助的广播连续剧而得名。它通过连绵不断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家庭主题、处理个人的或家庭的关系,在每集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开放式的结尾、几个故事在连续的剧集中交织在一起、单集不能独立成篇、多个作家集体创作,最具工业化特征的节目类型。国外有《溪畔》、《日落大道》等,国内目前没有标准意义上的肥皂剧。
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或其缩写sitcom),亦称处境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最开始出现在广播中,时至今日将大本营搬到了电视屏幕上。情景喜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著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或办公室。
这种形式一般认为出现在美国广播黄金时代(1920年代至1950年代),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在很多国家,情景喜剧都是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传统上来讲,情景喜剧的人物一般都是独立的完整体,也就是说角色很大程度上是相对静态的,每一集结尾处此集故事也会解决。 也就是常说的系列剧。
红色经典剧
这是中国特有的电视剧品种,这些剧的内容多集中表现在红色革命战争时期,伟大的革命以及那个时代的英雄的故事,充满着革命主义和理想主义激情,很多因为令人震撼的人物和故事,一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感动着,称之为红色经典剧。主要有《小兵张嘎》、《林海雪原》等等。
注意:自制剧、家庭伦理剧、系列剧、连续剧

2、    红色经典改编
【是什么】“红色”在中国现当代史语境中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含义,而“经典”通常是没有被淡化其政治色彩,这个词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在张力。如小说《林海雪原》文革时被改编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现在又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小兵张嘎》先又改编为电视剧。
红色经典改编的特征:解构启蒙主义的宏大叙事;商业性和寻求利益最大化;强调人性化,把许多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设计情感活动;取消深度,追求平面化;运作机制的文化产业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问题】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乃至审美趣味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如《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等。目前改编比较成功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而,一些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会群众、误解市场”的问题,有的电视剧创作在改编“红色经典”过程中,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制过多感情纠葛,使电视剧与原著精神相差甚远,如《沙家浜》把阿庆写成了“武大郎”,把阿庆嫂写成了“潘金莲”,对此广电总局也提出了规范。
【怎么办】红色经典是可以改编的,这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传统、扩大“红色经典”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红色经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保留了人们的集体记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前提是要尊重原作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主要情节。
总结:
一把双刃剑,使得好,好评如潮,使得不好,骂声一片。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尊重经典。
正确的做法:
要保持原作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改编红色经典,实现红色经典传播方式的转换;要坚持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人性观去塑造人物、讲述历史;要尊重艺术规律,切勿以市场规律取消艺术规律。

3、    名著改编
原则:
经典名著的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忠实原著、超越原著”。
所谓忠实原著,就是不得随意更改原著的主题思想,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超越原著,强调改编又是一种创造,创造是改编的灵魂,改编必须在改编后的作品中,体现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以升华和提高,努力争取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超越原著。
规律:
中篇小说的容量和篇幅比较适合改编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红高粱》等;长篇小说的容量和篇幅则比较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原因:
很多经典名著本身在许多方面为电影或电视改编,或者说两种艺术媒介的转换提供了可能。从题材上看,他们涉及家庭、爱情、亲情、友情这类永恒的话题,还有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如《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广泛,容量巨大,情节线索多重交错,时空跨度大,结构开放,这些本身就与影视艺术的自身艺术特点和影响的叙事规律暗合。
另外,经典名著改编也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认同策略,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文化精华,至今对我们的吸引力仍然不减。
再者,影视产业需要庞大的剧本支撑,仅靠当时作家的创作已经远远供不应求,于是从以往的小说、戏剧中,特别是名著中寻找素材自然是上策啦,而且改编经典名著并不涉及版权。
影响:
一部改编成功的改编剧,对于名著文学的普及功不可没
对于提高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位成效显著
有利于提高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修养、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广大观众的整体精神文化素质
但是,另一方面,借用文学名著的幌子,对其中的一些情节或人物等,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进行宣传和推销,其卖点是古典名著在观众心中至高地位。而这些低俗伪劣的改编极大地损害了名著的精神,对观众也造成不良影响。
总结:
改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吸引了更多观众,而且能带来更客观的经济效益。然而,一旦作为文化产品的改编影视产品充斥市场,尤其是质量不佳的,作为观众就会变得愚昧麻木,缺乏对文化产品的鉴别和批判能力。因此,必须坚持精品原著,重质少量。
PS:可结合今年比较热的《新三国》、《新红楼梦》来讨论

4、    主旋律和多样化
近年来的中国电视剧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方针的指导下,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市场上呈现出的几道亮丽的风景线——军旅、青春校园等现实题材以及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旋律不一定是现代剧,不一定要跟政治事件有关,只要是这个电视剧表现一种积极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历史还是写今天,写中国还是写外国,写宫廷的争斗写日常百姓的家长里短,只要它情操是高尚的,基调是健康,明朗的,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都可以纳入主旋律电视剧之列。简而言之,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就是主旋律作品,如《曹雪芹》、《天下第一楼》《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各种题材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
主旋律电视剧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的特点:电视艺术表现内容、形态的多样化,而且体现了创作观念的丰富多样性。
风格多样性:正剧、轻喜剧,戏剧式结构、散文化方式如《橘子红了》诗化的美学风格,婉约凄美。
现在有一种偏见,就是把主旋律和艺术性、可视性对立起来,一些所谓的主旋律作品,假大空,三脱离,甚至是枯燥的说教。又有一些作品,则是在多样化的掩护下表现出马克思所批评过的那种“糟糕的个性化”倾向,如某些极端个人化、边缘化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也基本上是胡编乱造的,跟前者一样,也是三脱离。
要弘扬主旋律,就必须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认为主旋律作品与市场无关的人,其错误在于,不承认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否认文艺作品走向大众最直接、最便利和最重要的渠道是市场。也就是说,不承认大众是主旋律作品的接受者、消费者。事实证明,通过市场,消费者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人性化,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也同样接受市场的检验、调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档次与水平。而在市场中,购买者越多,消费者就越多,市场的份额也就越大,说明作品所承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就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效益的回报,使我们有了创作生产更多好的作品的可能。

5、    自制剧
综观2009年的电视剧市场,数家卫视陆续掀起自制剧拍摄的高潮,《一起来看流星雨》、《丑女无敌3》、《加油!优雅》、《加油!网球王子》、《青春进行时》等多部自制青春偶像剧悉数登场。这其中湖南卫视22:00档播出的《一起来看流星雨》成绩最为突出,平均收视率达到2.31%。各省级卫视在电视剧市场上的一系列举动也将我们的目光转向自制剧这一特殊的电视剧类型上。
一、产生背景
1.境外电视媒体
以我国主要引进剧地区美国、韩国以及我国港台地区为例,电视剧在当地早已实行“自制自播”模式,由电视台出资、出导演拍摄,只供本台播放。韩国电视剧超过八成都是电视台自制剧;香港无线电视台(TVB)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自制剧作为主打产品吸引受众,获得极大成功,并将其影响力和销售拓展到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
2.国内电视媒体
随着国内影视节目营销系统的建立和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涌现,电视剧成为“制播分离”背景下市场交易最活跃的节目类型。近几年,“首播剧”、“独播剧”概念相继涌现,有实力的电视台纷纷提倡“首播”概念,加大电视剧投入,这同时也加大了购买电视剧的风险:2006年,浙江卫视曾以每集80万元、总价3200万元的高价抢购古装剧《争霸传奇》的全国独播权,但其黄金时段播出时的全国市场平均收视率仅为0.34%,成绩不甚理想。2009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四家省级卫视联合首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一片争吵,效果不佳。在此大背景下,有实力、有创新意识的卫视频道先后走上了自制之路,其中行动最早的是湖南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
二、与频道定位一致是自制剧取得高收视率的关键因素
1.偶像剧是省级卫视自制剧的主要题材
有能力拍摄自制剧的电视台,大都是有多年举办选秀赛事经验的卫视频道,拍摄自制剧可为选秀艺人解决出路问题。艺人包装,价钱便宜。演员选择的局限性,决定了自制剧类型更多以偶像剧为主。同时,由于影视市场上优秀的原创剧本匮乏,各卫视在没得到绝对满意的原创剧本之前,翻拍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是一件相对保险的事。例如: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翻拍自墨西哥电视剧《丑女贝蒂》;
自制偶像剧的特定目标观众定位以及稳定的电视播出平台为其开展营销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尤其是广告商的植入式广告投入力度较其他题材电视剧明显增加。湖南卫视的电视剧《丑女无敌》早期的广告仅停留在洗发水、沐浴露、奶茶等几种,而2009年播出的《一起流星雨》中的植入广告就已经扩展到运动鞋和汽车等诸多产品领域。
湖南卫视的目标受众和自拍剧达到很好的契合,因此在自制剧的运作上相对其他频道来说更为成功。
三、自制剧将成为省级卫视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之一
电视剧与栏目之间的平衡,电视剧是主要创收工具,而栏目尤其是名牌栏目有利于频道的整体个性定位。自制剧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
首先,自制剧播出集数较多,能够引起观众的持续关注。
其次,自制剧的题材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目标观众,上星频道作为播出平台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全国覆盖优势。
再次,随着竞争的加剧,自制剧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通过与专业化公司和演员合作,以期在收视市场上取得佳绩。
最后,自制剧的最大优势便是保证了电视台资源的独享性,避免恶性竞争,还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反馈修改剧本、终止或继续拍摄,同时还可根据本台的品牌形象进行打造。

【十】电视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是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活跃、最能沟通情感,促进双向交流的中介,对电视实现有效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就是他们对节目印象最深、最容易记忆和识别的标志。
一、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养
新闻类、谈话类的主持人尤为重要
2、文化素养
若问广播电视的竞争靠什么取胜?一言以蔽之:靠深厚的化内涵—好比一座大厦,楼层越高,地基就越深。文化修养丰厚主持人—如同一棵大树,根子扎得深,枝叶才繁茂。历数成功的主持人,足以说明这个道理。节目主持人的知识不仅要力求“专”与“深”,还应求取广与博,要当一名杂家。知识的储蓄积累越丰富工作中越能得心应“口”。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溪,无以至江海。”主持人要做一个敏感“有心人”,除了广泛地阅读书报杂志外,还要读“无字之书”,既善于留心“窗外事”、“身边物”,哪怕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也可能造出真理的琼浆,提炼出知识的玉液。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样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知识之“缸”自然会永远充盈,取之不尽。
水均益已经成功地做过200多次这样的重要专访,其中包括有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加利、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法国前任总统希拉克、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鲍威尔、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施密特等,这与其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在兰州大学的英语与文学的学习使其在交流中游刃有余,良好的家庭文化底蕴使其在谈吐中温文尔雅,不失风度又使采访顺利良好的继续下去。
3、    心理素质
    敬一丹曾在央视主持人培训座谈中说道:“……作为主持人你出得起这张脸,就得丢得起这个人……”,这段话说得语重心长,这说明了主持人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做完节目之后海纳百川地接各种不同意见,甚至是讽刺挖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无论如何优秀的主持人都难逃大众挑剔的目光,因而摆正心态很重要,何时能做到“宠辱不惊”,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也算是修炼到家了。
主持人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他的主持行为,也就是影响着节目的质量,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中要做到“指点江山”,在话筒前要“从容不迫”,声音形象“风采依旧”。这些都需要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
4、专业素质
声音形象,较好的表达能力;
主持人的内在素质也只有通过精确的艺术化的声音才能表出来,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播音员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吐字清晰,语调正确,准确表达语言的逻辑重音,其次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使自然声质得到良好的发挥,富有感染力,形象性强。还有,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内容充实,用词准确生动,说的巧妙,将节目做得有声有色。
体貌形象
不会有过多要求,只要适合节目风格,有个人独特个性,如崔永元
找出自身素质与节目要求的契合点
谈话类,亲和力,鲁豫;娱乐类,现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何炅

二、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主持人的个性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质量与活力息息相关。纵观国内外的许多优秀主持人,他们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形象,当然,这并非是单指容貌和外形。
主持人个性的展现对节目内容的传播,对节目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出现的状况通常分这样几种:
1、主持人在节目头、尾出现,先讲述概况,介绍要点,待实况图像伴画外解说播放完后,作一简短结语。如电视新闻节目、某些专题节目等。
2、主持人在节目中穿插行动,时而现场采访,时而面对观众述说。如对某些事件、人物的专门报道。
3、以主持人为中心,邀集嘉宾座谈问答,如一些知识类教育类节目。
不难看出,无论这三种中的哪一种,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节目中总是以他的表情姿态、言语声音首先出现在受众的知觉之中,使受众对这一个节目产生“第一印象”,心理定势,因此,在电视节目中,如果该节目一开始出现的这位主持人给受众一个美好的印象,对下面节目的程序进展,效果体现就非常有利,起码别人想看下去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包含着节目给予人的魅力。
在主持人节目的推进过程中,主持人始终起着把握节奏,渲染气氛,准确传达节目内容和展示节目风格的作用。优秀的富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是一档好节目长期富有生命力的保障,是一家电视台的牌子,是广大受众心目中喜爱的偶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主持人不同的个性可以创造节目的多样化,也能带来节目的不同个性, “60分钟”节目在美国是享有极高声望的。美联社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节目允许主持人发挥个性“,60分钟”的主持人他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有的以锲而不舍的采访作风而闻名;有的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著称;有的主持节目风趣横生、深刻激烈;有的热情奔放、彬彬有礼。在我国电视屏幕上,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与信赖的主持人,有个性的主持人,比如,观众把沈力看作是知识渊博的生活顾问,而在小观众心中,鞠萍姐姐更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水均益,长期担任驻外记者,外语水平高,国际政治方面知识丰富,
他主持的焦点访谈就很有个性风格,但这些主持人做一两次节目是不可能形成个人风格的,总得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才能形成、保持一种个性特色。
所以一个好的主持人就应该要努力去培养自己的个性,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天赋条件和固有气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这对形成主持人个性有利。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见论文)

四、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作用
主持人运用有声符号和非有声符号穿针引线、营造氛围、调动情绪、控制节奏、驾驭进程、揭示主题。综艺节目的主持核心是控场能力,它集中表现在主持人串联的情感把握,即兴发挥,和临场应变中。如倪萍综艺大观,何炅跨年演唱会

【十一】电视艺术创作
一、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首先必须明确,电视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对电视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认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制作形态、运作方式及传播效果。电视是这样地依赖着技术,技术是这样地控制并影响着电视。技术的支持成为电视发展的强大外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深刻改变着电视观念和观众的需求,改变着电视传播与接收的旧有规律。作为从业者,不能只是简单地适应技术,而要积极地利用这样的改变。如电视晚会中的声光色,分会场,大屏幕等等设计,故宫里面的虚拟再现,3G动画运用,对于电视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和效率都有很大影响。
那么,该如何理解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在电视界,主要的争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主导派”,另一种是“技术主导派”。“艺术主导派”强调艺术内容大于形式,强调知识、文化艺术素养对于电视人的重要性,主张技术为内容表现服务,技术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技术主导派”则认为技术决定一切,并以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灯光照明、录音、制作或摄像)而自傲,有一种技术至上的倾向,常常指责艺术主导论”者是外行,是隔靴搔痒。
对于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来说,电视每一次内容的革命都来自于技术上的突破。而一旦在技术突破后、更新的技术突破未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新技术的新鲜感会逐渐消逝,这时主要的注意力便自然地转向艺术上的追求,直至更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冲击,周而复始。      所以,对于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我们与其把精力浪费在争论到底谁比谁更重要,还不如认真考察一下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处于和新技术的磨合阶段—这是应以技术上的追求为主,还是处于已经熟练掌握了技术的阶段—这是应以艺术的追求为主。当然,这两方面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由于中国电视的“后发性”,中国电视艺术总体上目前还处于和电视技术的磨合阶段,所以在艺术和技术的关系上表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中国电视尚处于“物性崇拜”阶段,就是说由于中国电视的发展较晚,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技术还处于迷恋技术的物性崇拜阶段,
第二、人为地把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对立起来。由于电视技术设备的高技术含量和昂贵的价格,使得普通人进人电视领域的门槛很高。
要解决两者的矛盾与分歧,必须树立技术与艺术合一的观念电视艺术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艺术样式,没有每一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很难形成最终作品的完美。

二、电视创作的出发点: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
“雅俗共赏”是古人提出来的文艺欣赏价值观。《诗经》的“风”、“雅”、“颂”各具鲜明特性而又三合为一,是这一“和平共处”价值观的完美体现,一直成为品评一部作品优劣好坏的艺术尺度,影响着我国文化艺术发展。
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电视处在一家或几家垄断状态,是一种“我办你看”的传统传播格局。基于观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电视节目资源相对贫乏,电视节目的“雅俗共赏”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同时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当时受众精神层面的年夜大餐,由此可见一斑。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文本,其理想的审美状态,是节目具有雅俗兼备的特质,既具有“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韵味、意蕴,又具有“下里巴人”式的语言、形象。换言之,节目具有通俗的形式和高雅的内涵。

相关话题/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