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笔记《传播学》-传播P22(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3)保密性:因为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
(6)组织传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简言之,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功能:
手段性的(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满足性的(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目的)。
协调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以实现组织目标;
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并与之发生良性互动;
交流组织内部情感,增加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
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
(7)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指职业传播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特点:
第一,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经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
第二,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第三,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间接的;
第四,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第五,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8)线形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
㈠ 拉斯韦尔模式
1.    含义: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其过程如下,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视为经典模式,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2.    模式图: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       
                讯息             媒介               接收者             效果
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3.    评价:① 其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是一种说服过程。
② 此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据此,传播学研究领域可以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③ (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过高的估价了传播的效果。④ 忽略了反馈的因素,(未能揭示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
㈡ 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1.    含义:1949年,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与其同事韦弗提出了通信的数学原理,后来传播学借用此模式,用来说明人类传播的过程。
包括五个要完成得正功能(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一个负功能(噪音)。
2.    图示:
信源———发射器 —————— ——————接收器 ———信宿
    消息   信号                 接受的信号         消息
                                |
                               噪音
3.    噪音:
①    定义:不是信源有意传送,却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会对正常传递产生的干扰。
②    在传播过程中,传受者之间的传受信息有差别,往往是由噪音的干扰造成的。
③    能够消除噪音的是讯息中的冗余信息(如重复),它不会影响讯息容量的增减,但却有抗干扰的作用。噪音的排出,有利于传播的顺利进行。
4.    评价
①    使传播学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使人们能够更精确的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②    自身的缺陷:未能够在模式中更多的顾忌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忽略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等。
五个正功能: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一个负功能: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
信源从一组可能传播的消息中产生出实际传播的一条消息(message);发射器(transmitter)将消息转变为信号以适合传播渠道(channel)使用;接收器(receiver)将信号重新恢复成消息;信宿(destination)是消息想要传达的人或物,即即接收者。
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
㈢ 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9)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缺陷在于,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
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957)它是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中最为完善的一种(图见书P176)
该模式借鉴了纽科姆的“ABX”对称模式,并引入了C—信息渠道角色。
此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
(1)它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而且这种选择是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这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
(2)它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有:
它认为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互利的、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是很少平衡的;
它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而现实中,每一方都会追求各自的不同的目标;
它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将传播过程视为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10)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
1、J.赖利和M.赖利夫妇的模式(1959年)。
它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表述为各种社会过程之一,并将其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见图178页,5.8)。
但正如这对学者夫妻所说:这仅仅是一个提示了“框架”的“工作模式”。对“框架”还须作进—步的细致分析。这方面的成果很多。
2、德国学者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963)
原先很粗略的各个环节,在此都得到进一步展开。仅就“传者”而言,就分解为“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细项。其他环节亦然。(见图179页,5.9)
这一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深化了对“社会过程”(在传播中的作用)的认识,同时还在于深化了对“心理过程”(同一作用)的认识。仍以“传者”为例:“目我形象”和“个性结构”即属该问题领域。
含有如此众多的复杂因素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在此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而且更具社会性。
3、梅尔文.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1)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1966年提出。
这个模式的要素有:
受众:分为不同层次;
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法律力量;
金融、商业机构:经济力量;
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
支撑这个系统运动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也就是说,传播“内容”吸不吸引受众,直接影响着媒介自身的运转。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媒介在一开始在美国出现的时候,其目的,更多的是“赚钱”,怎么赚钱呢?就是为广告客户做广告,然后为其拉消费者。如果内容不吸引消费者,那你的运营就要受到影响了。
(2)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或称“媒介系统依赖模式”
显示了社会、大众媒介、受众、效果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见图:182页,5.11)
⑴是一种社会系统模式。它将大众媒介看成是积极参与处于社会行动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层次上的维持、变化与冲突过程的信息系统。
⑵这个模式中,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媒介效果出现的条件。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体系根据它的稳定程度而变化,这就刺激和影响了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受众随社会体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介因条件、社会不同,在数量、多样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⑶媒介系统通过与个人、人际网络、组织和社会系统结成的复杂依赖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延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信息系统。媒介所起的具体的社会作用在各个社会有所不同,因为媒介系统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生存依赖关系。
总之,德弗勒的这一模式,突出传播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它表明媒介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11)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1、大众传播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开放,吸收与释放才能平衡。否则,就会无序。
2、大众传播系统的非线性原理。具有无穷多的可能状态。
3、大众传播系统的不稳定性原理。
4、大众传播系统的非平衡原理。
5、大众传播的序参数原理。
6、大众传播的役使原理。
7、大众传播的循环原理。
8、大众传播的涨落原理。
总之,传播过程乃是传播运动的程序和状态。为了将传播过程研究简化、直观化,传播学者们提出了“模式”这种手段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几百个传播模式,其中有关传播过程的模式也有几十个之多。所有这些传播过程模式可以分成三类: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传播与社会
(1)三种形态的传播制度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1956年,在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1、集权主义理论。赛伯特。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认为:
(1)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
(2)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为公众的利益服务。
(3)在某些情况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比如:交战状态下的国家里]
因此,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这一理论现在已被大多国家摒弃。
2、自由主义理论。约翰。弥尔顿。1964,《论出版自由》提出,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系统化。认为:
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因此,以下情况就是对报刊自由的冒犯:
(1)出版必须领执照;
(2)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
(3)对触犯或批评当局的内容处以罚金;
(4)对信息采集和报道横加干涉;
(5)对人们购买、阅读或收看、听收税并加以干涉。[比如:2003年,全国实行的大砍政府办刊]
缺点:自由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
3、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接枝”。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以及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认为:
(1)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
(2)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知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3)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4)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
(5)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6)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此外,职业的传播者还要遵守各种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标准;人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因此,这一理论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理想化的成分。毕竟社会是复杂的。
4、苏维埃理论。施拉姆认为,它是集权主义的变体。认为:
(1)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
(2)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
(3)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
(4)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
(5)由国家经营和控制;
(6)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缺点: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这一理论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强调传媒在世界和社会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由上:从特定的框框看问题,简单地断定那个媒介制度好哪个不好,这样防碍了人们正确地理解媒介制度。
(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
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具有能动作用传播制度的性质、形态、功能等取决于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子系统,传播制度必然要与社会制度及其它子系统发生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其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 传播制度要维护本社会的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服务。传播制度首先要效力于社会及其根本制度。
⑵ 传播制度的基本制度与形态,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展。因此,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已渗透到5个基本社会体制中:经济、政治、家庭、宗教、教育)
⑶ 传播制度的不适应乃至失控,将可能影响到社会其它制度甚至根本制度的稳定。要注意传播制度的合理化、完善化和可控化。
(3)把关人的定义及把关原因、过程
㈠ 把关人
⑴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于1947年发表《群体生活渠道》一文,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又译作“守门人”。
⑵ 即在传播过程汇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人(把信息进行过滤加工的人)
⑶ 可以是传播组织,也可以是组织化了的个人
⑷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㈡ 把关
1.    定义: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
2.    把关原因:⑴ 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的属性、作用差别——筛选、过滤⑵ 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⑶ 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和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心满足不同需要
3.    把关过程:⑴ 搜集信息: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⑵ 过滤信息:根据目的及信息、受众的情况⑶ 制作信息:将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信息⑷ 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到达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揭示把关的过程,使传播对象更好的懂得应该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此外,它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取舍的理由作出评价。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把关时必须顾及到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我国把关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3、社会文化因素(如《流星花园》的禁播。)(把关人在进行把关时,是否符合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价值标准体系,是否与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相符合,对传播效果,乃至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4、信息自身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的要求、规范、传统等)
6、受众因素(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
7、技术因素(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人因素(传播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编码水平、传播能力等)
(5)国外关于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成果
拉斯韦尔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  德弗勒对申农--韦弗模式的发展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鲍尔--罗克希与德弗勒的依赖模式

(6)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
1、过程:
⑴抽样。
第一步确定总体。总体与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步抽取样本。依据随机原则,或用乱数表、抽签法,或电脑抽样。内容分析中,尤其是具体的大众传播内容分析多采用间隔抽样法。
⑵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抽样结束后,开始进入内容分析最主要的部分。类目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而分析单元则是内容分析的最小单位。类目分析单元的确立与整个研究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其形成或确立有两种方式:
第一,根据研究理论或过去研究成果形成或确立。
第二,根据研究者的需要自行确立。
前一种广泛应用。关于一般传播媒介内容的分析,通常有一套惯用的分类方式,如将报纸新闻分成国际、国内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副刊等不同类门。分析单元通常以栏数或批数为分析单位,即6号字9个字高为一行,每130行为一段。即一栏或一批。分析单元也可以是具体词语(单字、语干语句),也可以是定性主题、行动类型等等。通常是计算在一特定内容中重复出现的次数。研究人员对一定篇幅或时间单位内出现的频率进行评价。
平面媒介的内容分析经常用某一个特别议题或观点在平面印刷中所占的栏目尺寸和数目来进行。影视的内容分析则更加难一些,可以用某一题目出现的频率作为一个便于分析的单元,也可以计算某—题目或主题占有的时间。电视研究中,还可以对画面进行分析。
系统的内容分析往往可以揭示出受众不易明显察觉的媒介叙述的重点和趋势。
2、方法:
⑴题材分类法
迄今为止最为常用的内容分析法。这个方法就是将各类分析素材按题材分为同研究有关的各种类型。特别是在长期的研究项目中,这种分类可以用来作为材料归档的标准。
⑵符号编码法
这种方法的历史较短,但是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它试图采用统计符号,即重要词汇出现频次的方法,简化题材分类的方法,以加快研究的进度,例如,通过统计,“中东”这一词汇出现的次数,并将它们换成褒(十)、贬(—)或中性(O)的符号,人们以此确定被调查的传播媒介对中东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倾向性。但是,由于词汇的多义性、在统计上述词汇出现的次数时有可能出现曲解。因此,要想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缺乏可靠的基础。不过,人们一般都既用词汇方式,也用短语、句子或段落为编码单位,以避免误差。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繁多复杂,因此无论采用哪种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者都必须确定适当的研究范围,必须将研究限定在一定的传播媒介上、一定媒介的代表性项目上以及这些项目的部分内容上。
(7)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于五、六十年代出版一系列著作《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其理论独特,给人启发,他抓住了媒介分析的根本和主体,即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道路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广播电视则是眼耳手的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例如:印刷媒介将复杂的现实生活转换成一系列不连贯的语言符号叙述出来,并将它一行行地印在纸上,是人们只能一行一行地、按照顺序阅读、理解、思考,而不能像现实生活那样立体地、复合地去认识和思考。)
(2)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
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了形式,“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盗贼拿它来分散看家狗的注意力。”
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他使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中心部落化”来比照人类社会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人类的这种变化,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
(3)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提供充分、完善的讯息,受众参与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度高,如漫画、电话、电视。但此类划分十分牵强。
(4)地球村
口头传播时代,人类交流只能面对面地进行,范围很窄,因而处于“部落化”阶段;
印刷媒介出现后,社会交流扩大范围,个体可以单独脱离开“部落”,人类社会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
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时空距离又一次缩短,世界又变成一个部落,地球变成一个村庄,人类社会进入“重新部落化”阶段。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关话题/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