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汉墓室壁画墓
东汉前期
1、在洛阳邙(máng))山与金谷园、山东梁山后银山、辽宁金县营城子等地共发现四座。
2、特点:壁画题材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为主。出现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
①洛阳邙山石油化工厂——东汉前期壁画墓:
前室顶部绘人面蛇身的羲和捧日和常羲捧月,墓门旁边绘冠帻(zé)门吏,线条流利劲健,色彩鲜艳明快,绘画功力甚佳.
②辽宁金县营城子前牧城驿——东汉砖券壁画墓:
结构复杂奇特,主室南门上方绘驱鬼噬蛇的强梁及神虎,室内门洞上方绘辟邪的魌(qī)头,门洞两侧画执刀拥彗或持棨戟(qǐ jǐ)的门吏,主室后壁绘巨幅的祝祷墓主升天图,
画面包括羽人、方士、仙鹤等众多形象。
表现了题材内容的新变化。此墓所绘之门吏,形貌威武,笔法豪放。
东汉后期
1、遗例极为丰富,在河北、河南、内蒙古、辽宁、江苏等省区共发现20多处。
2、特点:大型多室墓颇流行,反映了封建贵族生前拥有“连栋数百”的情景。
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舞的形式出现:
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标榜封建道德的圣贤、孝子等历史故事画,艺术水平十分出色。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己退居次要地位。
①河北望都1号汉墓着重描绘死者生前的僚属形象。不同身份的属吏有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如地位
较高的主簿悠闲自在,而小吏谦卑恭谨等,表明人物画已经比较成熟了。
②河南偃师杏园村汉墓壁画车骑出行图,场面宏大,构图富有节奏,赋彩鲜丽典稚。
1·7★汉代帛画:
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几幅西汉帛画,有的用作殡仪中的旌幡,表现引魂升天的场面;有的则描绘了迎宾、祭神等景象。
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T 字形旌幡帛,画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
中段:描绘墓主人出行等人间生活;
下段:描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主题思想:引魂升天
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
1、在构图上,通过穿璧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hūn),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2、墓主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墓主形象或画成正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惟妙惟肖;
3、各种神禽异兽,矫健活泼,夸张的造型中体现了细腻的写实技巧。
4、画法:
先以淡墨起稿,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
设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渲染,颜料石色为主,鲜艳华丽厚重,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
二、临沂金雀山的长条形西汉帛画
属旌幡性质,上部画日、月及仙山琼阁:
中部画宴乐、迎宾、纺绩、校武等人间生活;墓主为一贵族老妪;
下部画龙虎等神怪形象。此画用“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绘成,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三、新莽至东汉的旌幡帛画
甘肃武威磨嘴子54号及23号汉墓出土约属新莽时期的绵麻柩铭:
上端绘金乌、蟾蜍或金乌、蛟龙为代表的日月,
下方则用方正宽博的篆书,写明墓主人的籍贯姓名,以代替繁复的人物画面。
第二章画像石和画像砖
2·1★汉画像石:
①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②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
③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时间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鼎盛;
2、分布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
①山东、苏北、皖北区;②豫南、鄂北区;
③陕北、晋西北区;④四川地区。
3、代表作: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
一、西汉晚期画像石
1、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
有“元凤”、“三月七日”、“风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
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
雕造于昭、宣时期,墓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像,题材单调,技法属凹面阴线刻。
3、山东汶上县新莽——天风三年画像石:
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图。
二、东汉前期画像石
1、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内有游人题刻多则,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
画面内容丰富,有范雎受袍、晏子见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还有伏羲、女娲、四神、天象、击剑等画面,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3、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
多属东汉中期,画像主要刻在门楣、门框及门扇上,内容较单纯,有牛耕、放牧等。
三、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武梁祠)
1、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绝大多数人物故事画面有隶书榜题。
2、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3、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闵子骞失棰》等;
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受到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2·2★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得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
1、制作流程:
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压印,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而成。
2、类型: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
3、时间:一般认为画像砖始战国,盛两汉,东汉鼎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流行。
4、分布: 以河南和四川两地出土最多。
5、制作方法:分模印和刻划两种。
6、艺术特色:
秦至西汉初:
主要的用来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有回字纹与菱格纹的铺地方砖,以及浮雕感强的青龙、白虎等四神画像砖;
西汉中后期:
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西汉出土模印空心砖,采用阳模,题材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等。
东汉:
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门阙仪卫、车马出行等场面,也有反映封建庄园经济生产场面,
代表作《弋射收获画像砖》《荷塘渔猎画像砖》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4
▲秦代书法特点
▲蚕头燕尾
▲汉碑
▲“飞白”书
3·1▲秦代书法特点: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正字活动。“小篆”成为官方通行文字,民间通用隶书。
②现存秦代小篆作品《泰山石刻》、《琅琊台刻石》,传均为李斯所书,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是秦代小篆的典型面貌。
③李斯是小篆的整理者,程邈对隶书的规范作过贡献,被传说为隶书的创造者。
3·3▲蚕头燕尾:
东汉隶书用笔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有“蚕头燕尾”之称。结构上疏密多变,呼应完整,千变万化,达到了既规整又自由灵动的境界。
3·4▲汉碑:
东汉隶书成就主要体现在碑刻中,东汉墓碑、石阙的盛行和画像石的盛行一样是统治者提倡孝道的产物,碑额用端庄的篆书来写,碑文则用便认稳重的隶书,也就是后世常说的“汉碑”,这种高度成熟的隶书,风格多样。
《张迁碑》敦实重拙、 《景君碑》直笔下垂如悬针、《曹全碑》典雅秀丽等。
其中《张迁碑》结字外紧内松,在许多字的下半部,通常拉长的部分却缩的很短,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视觉张力十分强烈,加上用笔方折,具有一种奇崛轿恣的雄健风格,最能代表“汉唐雄风”的美学境界
3·6▲“飞白”书:
蔡邕(yōng)擅长篆隶,创“飞白”书,参与书写《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四年立于太学门外
的儒家经典标准本,书法规整端庄,艺术趣味稍差,是后代“馆阁体”书法的滥觞。
东汉崔瑗《草书势》、蔡邑《大篆赞》、《隶书势》,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
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
第四章雕塑艺术★3
★秦始皇陵兵马俑
★霍去病墓石刻
★青铜铸像——代表作:马踏飞燕
4·1★秦始皇陵兵马俑: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有陶塑、木雕、石雕以及铸铜佣。
1、出土地点时间:1914年在陕西秦始皇陵东发现了大型陶兵马俑从葬坑。
2、规模:三座大型陶塑兵马俑从葬坑:
一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
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
3、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①秦王朝存在短暂,对于研究掌握材料不多的秦代历史和文化艺术,秦始皇真马俑坑的发
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③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兵马俑布局严谨,排列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宏伟气派。
④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秦俑的艺术特点是: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
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4·3▲东汉陶俑
1、特点:题材扩大,形象生动传神。
2、代表:
四川成都天回山——击鼓说唱俑、郫(pí)县
①立式说唱俑:左手抱鼓,右足高跷,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
②击鼓说唱俑:头扎巾帻,袒膊赤足,左臂抱鼓,右臂执槌前举,一腿抬起,面部眉飞色舞,充满激情,似乎说唱到精彩动人之处。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汉代人物雕塑之代表)
③立式说唱俑:耸肩吐舌,作扭身行走状,其滑稽之态令人捧腹。
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维妙维肖,令人过目难忘,堪称东汉陶塑之杰作。
4·5★霍去病墓石刻
汉代石刻深沉雄大,西汉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及园林、陵墓装饰雕刻上。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1、背景:
霍去病为汉武帝时名将,能征善战,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功勋,特赐陪葬茂陵,
“为冢像祁连山”,以纪念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作品: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
3、艺术风格:
作者运用因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
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4、马踏匈奴石刻:
①是霍去病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性雕像,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卓然而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
②一匹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告诫人们不可放松警惕。
③整个雕塑的外轮廓,雕刻的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
④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可能为技术所限,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稳定的感觉。
⑤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5. 总结:
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是循石造型,因才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之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一起而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4·9★青铜铸像——代表作:马踏飞燕
秦汉青铜铸像宏伟壮丽,辉煌创作,形体巨大,设计巧妙,工艺精良。
秦代代表作有秦始皇陵墓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形体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铸工无比精良。西汉后期,如茂陵东侧出土的鎏金铜马等。
马踏飞燕:
①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甘肃武威擂台出土,也称铜奔马。
②作者铸造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只脚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使人产生骏马的速度能超过飞燕的联想,其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
③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了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具有浪漫主义的巧妙构思。
被誉为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第五章 建筑艺术▲1
▲建筑装饰
▲1、建筑实物遗存:长城、东汉石阙
2、建筑装饰
秦汉时代的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四个门类。
秦代瓦当图案更加丰富,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等圆瓦当,也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
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瓦当:两汉最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
第六章工艺美术★1
6·2★汉代青铜工艺的代表器物
汉代青铜工艺雕塑的代表是长信宫灯。
(1)汉代铜灯
①汉代铜灯的种类有: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②西汉时期,铜灯代表作品有龙形灯、朱雀灯等。
封建贵族不仅把铜灯用作照明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把它视作重要的案头实用雕塑品,其中鎏金的“长信宫灯”形体精美,构造巧妙,捧灯宫女作跪地侍奉状,人物性格鲜明,是工艺雕塑的典范。
③东汉的铜牛灯、青铜辟邪灯等是此期的杰作。
(2)长信宫灯
①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构造精美,捧灯之宫女跪地做侍奉状,眉宇间蕴藏着被奴役者的痛苦神情,人物性格鲜明;
②人像中空,可以纳垢,左手执灯盘,右臂上扬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可插蜡烛,灯盘外围安装可以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灯光照明的方向和照明幅度,宫女体内中空,烟可通过右袖通道收入体内,以保持住室环境的清洁。
③灯盘及宫女头部等部件皆可拆卸,以方便清除灯内的烟尘。
④此灯原系汉宫之物,通体鎏金,显得分外华贵,显示了最高工艺水平,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堪称工艺雕塑的典范。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11▲9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2▲2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 8 人: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梁元
帝萧绎、曹仲达、杨子华
▲已知最早出土的纸本绘画
★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顾恺之《论画》、谢赫《画品》、孙畅之《述画》、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
1·1▲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①应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
②绘画观念在沿袭前代强调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
③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④由于道教、玄学以及山水诗的兴起,使山水绘画脱离于人物画而独自成体,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仍处于处于萌芽时期。
⑤而此时的人物画更是达到空前水准,出现了一批技能高超的大画家。
一、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状况:
1、专业画家出现,人才辈出。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一方面发挥“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成了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
4、与西方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孕育着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二、绘画艺术发展特点:
1、绘画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显露出表现当代生活兴趣,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
2、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构图技巧有了提高。
3、表现技法: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方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
4、形象创作: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
三、绘画理论著作与山水画、花鸟画
顾恺之和谢赫的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重气韵,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重入物的传神写照是这种理论的精髓,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很深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1、花鸟画处于孕育阶段,发展得要比山水画晚。山水多作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而出现,较为古拙。
2、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山水画的著录、著述是探讨山水画起源的重要依据,山水画真正的出现当在隋、唐时期。
1·2★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 8 人:
1、曹不兴:
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1)传说他画屏风时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的故事,说明他具备着一定的技巧表现能力。
(2)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画,也是记载中最早的佛像画家。
2、卫协:
(西晋)作品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1)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
(2)顾恺之认为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推崇他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3、★顾恺之
(1)艺术特色:
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①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重视眼神的描绘。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的意义不是最要紧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②在绘制表现“七贤”的诗句中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③擅长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画过大量同时代人物的肖像,都悉心体验,以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
(2)成就及影响:(补充)
① 曾画道释和山水画,最突出的是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那些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 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
绘画表现对象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并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这一要求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标志着作为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③ 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深刻地再现。
④ 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顾恺之的线描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
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统一,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将“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
⑤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至独立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代表作:
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女史箴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是依据西晋《女史箴》绘制,共九段,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
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的特征。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