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一:《政治科学基础》(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5
1、欧盟成员国经济繁荣程度的制约。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的经济政策也
存在差异,影响了整个欧盟经济的增长。
2、欧盟“民主赤字”与成员国公民对欧盟政治认同的制约。欧盟大部分机构目前仍缺乏
直接的代表性和民主责任,欧洲议会仍显软弱乏力,欧盟公民的身份观念脆弱。
十一. ▲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10年名词解释)
广义的非政府组织(NGO)指主权国家政府之外的一切组织,它既包括了合法组织,也包括非法组织。联合国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是,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也有中国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和协会,它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组织不同,它们不是由政府发起、支持或指导的,它们是不定期地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
合法的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独立性;组织性;自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十二. 非政府国际组织形成的原因或者条件
1、科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提供了物资基础;
2、经济全球化促使合作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流,也是制定统一的全球性规范的需求更加突出;
3、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各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面临的困境,暴露了传
统国家在治理全球性问题中的缺陷,而非政府组织确有着诸多的独特优势,更为普遍性,广泛性,流动性和灵活性以及专业性。
4、随着全球化全面深入地发展,以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全球整体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为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三. 如何认识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的民间团体、联盟或个人,为了促进在政治、经济、科学技
术、文化、宗教、人道主义及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国际合作而建立的一种非官方的国际联系合体。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可以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
1.非政府国际组织通过在联合国框架内展开资讯,监督和宣传等作用,扩大了联合国的代表性,增强了联合国的政治合法性。
2.这类组织通过游说本国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对国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和
监督各国政府的决策行为。
3.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缓解战争冲突发挥积极有益的影响和作用。由于不拥有武力,
可以依靠舆论好玩说服力在缓和国际冲突和战争危机中发挥作用。
4.参与国际危机灾难和人道主义救援。因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更易接近被援助对象。
5.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人权的活动。如世界保护联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
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环保类非政府国际组织。
第三篇 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政治主体在其特定利益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获得或运用或影戏公共权力,以满足其特定需求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第一章 政治统治
一. 政治统治的含义
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
治关系与社会秩序,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
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二. 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作为一种强力的支配与控制行为,其核心问题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问题。政治统治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暴力基础:主要包括国家暴力机关和由此可能采取的暴力行为。政治统治首先来
自统治者在斗争中籍以取胜的暴力权威,暴力是国家政权具有权威性的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政治统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是
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统治者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
出现,只有这样,其经济利益才能在合法的外衣下得到更好地实现,政治秩序才
更加稳定。
(3)社会管理基础:即统治者在行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权
威,它是政府在进行社会控制时所必须拥有的权威。
(4)社会心理基础:即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服从,
也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 政治统治的特征
1、主体性,政治统治的目的在于服务统治者的利益。
2、最高性,体现为国家主权最高性,对内自主处理国家事务,对外独立代表本民族意志。
3、强制性,表现为国家政权以暴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强力支配与控制。
4、有序性,通过国家政权来维持的统治秩序,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的有序性,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有序性以及社会整体运行的有序性。
四. 如何理解政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的合法性主要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认可和自愿服从的程度,只有当社会公民都自愿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并非是因为要受惩罚才遵守时,这样的政治统治才是合法的。尽管各国的统治集团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寻求最大限度的合法化,如强调国民对政府的忠诚,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宣传等,但是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或面临合法性挑战。
合法性危机的一般表现:
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政府组织和机构腐败涣散;政治制度法规形同虚设;政府治理能
力和效率低下;国民经济衰退和萧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治
投票率低下或大面积政治冷漠等)。“当合法性受到侵蚀时,政府的麻烦事就来了。人们
感到没有太多的必要去交税和遵守法律。不遵守法律不再被认为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因为政府本身就被看作是肮脏的和不诚实的。
五. 政治统治的类型
1、传统权威的统治。以神圣传统作为统治基础,人么对统治的服从是遵循世代相传的“历
来如此”的神圣规则,长老制和世袭制就是如此,是典型的人治统治。
2、魅力型权威的统治。依靠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作为统治基础,使被统治者视
统治者为先知、救星,这是前理性时代的社会政治现象,实质是人治型的政治统治。
3、法理性权威的统治。依靠非人格化的法律和章程的权威,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义务,
只限于法律秩序界定以内。法理型统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稳定的法
治统治形态。
六.现代政治统治的方式有何特点
政治统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强制性暴力手段,有制度或机构的手段,有法律的手段,有文化宣传和说教的手段,有经济的手段等等。 内容也十分复杂: 不能简单将政治统治理解为阶级专政和暴力镇压。镇压是最低层次的统治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概念,除涵盖专政外,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现代政治统治的特点:
1、传统强制性的暴力镇压逐渐转向现代化民主与法治。在传统政治统治向现代政治统治
发展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通过赢得大众支持的方式来维持其统治。
2、越来越倚重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统治者通过履行一系列的社会
管理职能,推行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来强化统治者的感召力,强化其政治统治的合
法性和权威。
3、意识形态的控制开始从灌输向说服转变。统治者总是通过运用思想文化手段塑造和影
响公民的价值观,使之认可现有政治统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自愿服从国家的控制和管理。
4、运用及时的多方面的政治民主改革来维持和改善政治统治。现代政治改革是在政治民
主的价值取向下,是体制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调整,重造合理的体制和结构的过程,既要重建社会新结构的权力集中和权威性,又要使社会的进步促进权力体制的合理变更,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第二章 政治决策
▲一.政治决策的基本含义(09年简答、10年名词解释)
是政治行为之一,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政治领等政治管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选择、执行、评估和监督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
▲二.政治决策的特征(09年简答)
(1)公共性:涉及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一种全局性的决策行为。
(2)权威性:决策以国家政权组织及相关的执政党和政治领导者为主要决策主体。
(3)指导性:涉及公共利益的再分配和政策的蓝图设计和选择,是政治行为规范或规则的
制定过程,具有指导性。。
(4)强制性: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全社会普遍服从并加以执行。
三.简述广义的政治决策主体及其作用
狭义的政治决策主体一般指官方的政府决策机构和决策官员,或少数政治权力精英人物。
广义的政治决策主体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执行、评论和监督的政
府相关机构,相关的政治团体和公民个人.
作用:
1)政府决策机构:包括如下
1. 立法机构。西方国家立法机构一般称议会,国会或国民大会。各国议会由于政体不同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各国议会享有制定,修改,废除
法律的权力,还对政府行政部门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对司法
部门维护法律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2. 行政机构:具有行政立法权和委托立法权。为贯彻和执行法律制定有关的方针、路线和
政策方案;军事决策权;人事决策权;参与立法决策,行使政府对立法的监督和制约权;
发挥政府的各种经济职能;发挥政府的在教育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事务进
行管理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外政策,处理对外关系;司法行政决策权。
3. 司法机构:各国司法机构(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司法解释权对立法部门制定、修改
和通过的法律,以及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重大政策是否符合宪法基本精神或原则,进行
审查和裁决。
2)政党:选举中代表和聚合民众利益,提供政策选择方案;通过选举获得议席,通过立法
程序将本党纲领和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通过选举获得组阁权,使本党干部担任政府部
长或要职,忠实执行本党政策主张;通过议会立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对执政党的立
法行政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
3)利益集团:各国逐步发展壮大的非政府决策主体。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游说活动影响
政府的政策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
4)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问题新闻报道的反复播出,引起政府或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及时
反映社会各种问题和信息,将民情传达给政府或决策者,同时也将政府的政策传播给公
众,充当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制造公共舆论,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
进行 监督和制约。
5)公民: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庞大的政治决策主体。行使选举权和公民公决权,决定国家公
职人员的产生和国家重大公共事务;通过加入政党、作为公职候选人参加选举,直接担
任国家公职制定公共政策;影响国家或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国家政治决策进行监
督和制约并维护政治系统正常运作和政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四.政治决策的过程
1、政治决策离不开决策者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决策过程从决策主体来说就是决策
者的认识过程。
2、政治决策是各种政治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决策过程是各种实际政治力量互动的政治过
程,包括说服,交换,权威,威胁。
3、政治决策过程还包括了决策机制的运行过程。
五.政治决策过程受哪些因素制约和影响
政治决策过程是许多因素互动的产物。首先,决策是决策者与环境的互动,这使决策体
现为是决策者的认识过程;其次,决策过程又是各种决策主体或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使决策表现为是一个政治过程,另外,决策是决策者遵守一定组织机构和规则的产物,这使决策又表现为一种决策机制的运行过程。
六.如何分析政治决策的影响和效果
政治决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调节,控制和规范社会生活的人们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效果,因此,政策效果既是政治运行的出发点,又是政策运行的落脚点和归属,还是衡量一项政策成功与否的标准。
1、政治学者约翰•C.格鲁姆对政治决策对政治系统产生影响的逻辑进程进行了由上到下的纵向型分析,把决策效果分为依次8个阶段:决策的颁布,即建立或改变一项决策的权威性陈述;行政反应,即官僚或行政机关必须适应新的政策;基本联系,即政府和政策目标锁定的民众之间发生权威性联系;基本影响,即有关的民众基本上感觉到了上述基本联系的结果;从属性影响,即政策开始影响到最初不是目标所及的团体;系统影响,即整个政治系统的成员普遍感到了政策输出的广泛影响;反馈,及上述阶段的影响改变了政治系统输入的后果;修正政策输出,即新一轮的决策过程开始。
2、从政治决策所覆盖或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或效果进行横向型分析。可分系政治决策对政治民主的影响,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文化意识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整体的影响。
3、从直接和间接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现实效果和潜在效果,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实质性效果和象征性效果,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局部效果和整体效果等多种对比角度,分析和评估政治决策的影响。
第三章 政治参与
▲一. 什么是政治参与(09年名词解释)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以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以国家、政党和政治社团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构成、运转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力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从参与主体来看,其具有非职业性,主体是普通公民,不包括政府官员、职业政治活
动家和国际公职人员,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
(2)政治参与的本质是公民行使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
的统一性,因此政治参与也是公民的一种责任。
(3)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不限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
公共政治活,包括政党和政治团体的活动。
(4)政治参与只限于影响政府活动的合法手段,不包括非法的行为,暴动和武装斗争属于
政治斗争或政治冲突的范畴。
三. 简述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1.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有争议的政策或问题上表示其
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政治行为方式,反映在选举、罢免、公民复决和全民公
决等方面。
2. 政治选举:是公民依法定选举程序,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政治选举除了政治投票
之外,还包括政治捐助、政治宣传等其他影响选举过程和结果的行为。
3. 政治结社:指有共同目的的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为某种特殊利
益或公益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政治结社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
4. 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手段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
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主要形式有: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
5. 政治接触:指公民为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利益,以合法方式接触有关政府官员,以解决
个别政治问题的行为。合法性政治接触不包括行贿或威胁。政治接触的形式
有: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信访、政治对话、院外游说,等。
6. 政治冷漠: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在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或政
治活动冷漠而不关心。政治冷漠有其多种原因和政治作用。
四. 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因素
1、经济因素。首先,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练就了更多的参与型公民;其
次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分多样化,大大加剧了人们利益冲突与摩擦的的可能
性;再次,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政府职能的扩大,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扩大了其在社会中
的作用。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模式、重大政治事件等等,其对政治
参与的影响是主观的、人为的、较直接的。
3、文化因素。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的行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国家的主
流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文化。
4、心理因素。主要的心理因素包括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公民对于政治体系的信赖感和支持
程度、对现状的满足感。
5、社会地位。由于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人们的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从而也与人们利益
能否实现相关,因此,在财富、教育、职业、权力和威望等处于较高层次的公民,参与
政治的程度就高一些,反之,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公民参与程度就低一些。
6、社会机会与成本。社会机会包括家庭出身、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另外政治参与的
成本的考虑也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五. 简述政治参与的作用(08年简答)
正面作用:
1.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能否实现,主要就是看就是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只有公民全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利益和要求得到了
合理的表达,才能体现政治的民主性。
2.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利不发生重大
的变化离不开对权力的制约;第二,公民通过选举这种重要而普遍的政治参与方式,使政治体系处于开放的状态,不断为政治体系补充新鲜的血液,达到为政治权力补充能量的功效;第三,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输出所需的前提、基础和原料的公民的要求与支持的输入,保证输出与输入的平衡而有利于政治体系的稳定。
3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
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提高对政治体系的的了解和认知,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技
能和积累政治经验,从而提高政治素质。
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
的,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
的认同。
负面作用:
1. 过分扩张的政治参与一旦超过现有政治体系的吸纳能力,就可能发展成为政治不稳定。
2. 某些形式的政治参与,如一些表达极端利益要求的参与,以及一些抵制性的政治参与,
不仅可能阻碍政治体系的有效贯彻,而且直接威胁着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
3. 高频度的政治参与会对社会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政治体系的功能无法有效
发挥。
▲六.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10你年论述)
1、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提高
1).当前我们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以前要提高许多。首先,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可以把注意力较多的转移到公共政治生活,促进了人民政治积极性的上升;其次,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势力需要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来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再次就是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还日益严重,公众希望通过政治参与世家压力。
2).公民参与意识增强。由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首先表现在公民开始有敏锐的的政治负责意识;其次表现在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逐步树立了法治高于一切的观念;再次是人们的个人权利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
3).公民政治参与知识和政治技能明显提高。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知识越来越多。政治参与能力也不断增强。
2、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逐渐制度化和多样化。
1).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参与范围得
到了扩大,立法与监督职能得到了加强,人民代表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政治认同功能
加强;其次,民主协商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再次就是政治监督的内容日益具体化好和
明确化。
3).大众传媒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参与渠道。主要表现在,其一,大众传媒更注重反映社会
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要求其“社会性”“人民性”的因素有所增加;其二,大众传媒提高了新闻的透明度和敏感度,增大了新闻的信息量,使大众传媒成为公民与党政领导机关加强沟通和加深了解的主渠道;其三,各新闻媒体普遍增加了让人民通过舆论直接进行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栏目。
4).信访制度日益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信访的制度和规定,同时
在各级党政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信访制度成为了新时期我国公民重要的制度化参与渠道。
3、政治参与的形式发生了转换。
1). 从传统的革命型政治参与向建设型政治参与方式转换。以合法方式、和平手段、合法
渠道进行政治参与,通过影响政府权威价值、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建设型参与方式已成为大多数公民道德共识。
2). 由动员型参与向自主型参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一系列参与制度的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参与从动员型向自主型转变,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自主型参与的确立提供了制度化的基础。
3). 从激情型政治参与向理性型政治参与方式的转换。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人们注重政治
参与的实际效能,注重政治参与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利益成为人们政治参与的价值目标和动力,人们政治参与由感情基础向利益的转变,也是政治参与理性化的表现。
第四章 政治沟通
▲一. 政治沟通(09年名词解释)
政治沟通就是指构成政治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和传输,具体指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有效地互相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
主要包括:1.拥有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息、进行信息处理,以特定符号形式(如
发布决议,命令,指示等)发送信息,政治沟通的受众接受政治信息并向政治信息的发送者反馈政治信息,形成新的决策过程。
2)政治沟通包括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执政党与人民的沟通,执政党与国家权力
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各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等。
二.政治沟通分析
政治沟通分析是指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原理,从政治系统输送、获取、存储和处理政治信息的角度,解释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三. 简述政治沟通的要素(08年简答题)
一个完整的政治沟通过程包括如下五个构成要素。1.沟通者(信息的输送者)2.信息接收者3.政治信息4.沟通渠道,即政治信息的传送渠道5.信息反馈。
▲四. 政治沟通的功能有哪些(08年简答题)P240-241
1.政治沟通有助于科学决策。
2.政治沟通有利于政治稳定。
3.政治沟通有助于政治文化的整合。
4.政治沟通有助于提高政治系统的运作效能。
五. 有哪些因素影响政治沟通
1.沟通通道影响政治沟通。有效的政治沟通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网,沟通渠道的健全与否,
相关话题/外交学院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外交学考研真题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外交学考研真题 外交学概论 古罗马外交 国际联盟 领事制度 主场外交 整合式谈判 中国外交史 一边倒 1959年11月7日线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述题 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结合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外交史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7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政治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政治学综合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新干涉主义 难民 民族主义 无政府状态 马基雅维利 简答题 简述现实主义的共同假设 简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论述题 简述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 结合国际关系现实,分析评述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7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1一.理论范式命题 1. 理论 【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外交学院2010年802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外交学院2010年711政治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外交学院2010年考研大纲解析之重难点分析
一、考点、重难点 1.国际法专业 国际法学专业入学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参考书目和法律法规,把重点放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根据所占试卷的分值比重及历年来的失分情况,建议考生在复习中重点加强对民法、民诉法以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外交学院2010年804翻译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外交学院2003-2016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
1 说明: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6年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科索沃战争 中导条约 威尔逊主义 哈马舍尔德原则 二、简答 1、东盟成立的原因和作用 2、欧安会的发展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7外交学院2018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8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17]8号),我院2018年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招生专业与生源范围:(一)招生专业:我院普通计划硕士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外交学院2017年国际法暑期班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国际法暑期班招生简章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是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外交学院2017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简章
2017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学校名称:外交学院单位代码:10040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电话:010-68323297邮编:100037E-mail:yzhb@cfau.edu.cn一、学校概况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外交外事、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高等学校。经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2017年外交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招生简章外交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唯一的直属高等院校,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2014年,外交学院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外交学院将依托两个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rd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2017年外交学院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16]8号),我院2017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招生范围与对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招生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2017年外交学院招收法律硕士(法学)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法律硕士(法学)招生简章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2017年面向全国招收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外交学院著名教授和外交部条法司、商务部条法司、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市仲裁委员会、涉外律师事务所、大型国企法务部等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外交学院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外交学院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公示期限为2017年10月12日-10月25日(公示10个工作日),如对名单有疑问或其他任何问题,请在公示期间来电来人反映。接待电话:010-68323297;来人接待室:外交学院主楼122房间;院纪检监察电话:010-68323375。附:外交 ...考研录取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