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3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
A习得动力不同:  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    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i+1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
    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
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
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 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
    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    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A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
B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C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D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
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
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
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
E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    对比分析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对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贡献:
    通过目的语与第一语言的对比,从差异中发现了学习中的干扰性因素,发现了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教学针对性,便于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近年来,对比分析把研究内容扩大到语用、文化和话语结构方面。
    局限:
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    第二, 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
    第三, 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和文化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
    第四, 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
    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    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    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    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移向了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P19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语言本身,对学习者所产生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    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科德)
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    科德认为偏误分析的作用是:
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分类
A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中
B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是结构偏误还是语用偏误。
C对偏误进行分类
D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E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    对偏误的分类:
    传统的分类方法: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交际方面的偏误)。
    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中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    语内偏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    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    理解偏误: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纠正。
    表达偏误:不一定是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的快速反应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另外,也区别对待口语中偏误和书面语中的偏误。
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与隐性偏误(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的分类方法。
    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A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间的偏误。
B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的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
C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A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C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E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对待偏误的态度
A完全从消极的方面看待偏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要有偏必究
B如内在论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    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启示我们正确对待偏误的态度是: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    首先,把偏误看成是尝试过程的反映,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建构目的语规则体系,根据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采取种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对目的语的规则做出假设并检验其正确性。当学习者假设与目的语体系相符时就形成中介语中正确的部分,当不符时就出现了偏误。偏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对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应追求成功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交际,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对交际中的信息传达和理解产生阻碍性影响。
    正确对待的态度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教师对待偏误既无须视为大敌,也不应过分挑剔,恰当地采取方法进行纠正,以免产生僵化,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语言交际。(P200)
B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
C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有错必纠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首先对错误的性质进行分析,也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A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B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C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A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如,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许多变体;并非所有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目
  的与国家的播音员水平,有些往往故意显示外国腔调,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往往不愿使用过于地道的目的
语,尤其在语用和文化方面。
B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研究较充分,对语用和文化方
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
C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陷于公式化,另外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有时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D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为研究中介语的正确
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发展的轨迹。

三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始于70年代)
1、运用分析
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    局限: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2、话语分析:要全面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中介语的特征,仅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的运用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    70年代末哈奇倡导把话语分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不仅要研究学习者如何掌握形式,而且要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形式,强调研究言语行为和功能。如,如外国人谈话的话语研究——着重研究说母语者在与该语言的学习者交谈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及这种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    连贯与衔接——研究连贯与衔接在超句子的系统中如何实现。
    交际策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未获得目的语完整知识的情况下,为进行交际采取何种补偿策略。
    语境分析——研究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    话语功能分析——研究学习者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目的语句法的初步知识,在口语表达中完成话语功能。
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某一言语行为是如何在语言中实现的。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一 生理因素
语言习得的有关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较多学者认为:
第一,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二,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第三, 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因此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结合认知、情感等因素做综合分析研究。
第四,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 认知因素
1、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2、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    语言学能测验,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察四部分。
A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B语法敏感性
C强记能力
D归纳能力
    对语言学能的看法:
A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B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C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    学习策略大体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
①认知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如:
    求解:学习者对所接触大的新语言材料首先必须理解,往往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情境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证实其所做的假设。
    推理:学习者通过原有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以及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概括推理或演绎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会导致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策略。
    实践: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
    记忆:记住所学规则和语言材料。
    监控:发现错误,并纠正。
②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包括:
    计划:根据认识活动的性质、任务、应达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内容,确定注意的重点并进行预先演练。
    监控、评估、调节(P213、214)
    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    交际策略的分类(15项):回避、简化(属于回避一类)
    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依赖母语)
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以目的语为基础解决问题)
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其他)
4、    认知方式(P216)——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A场独立性: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
B场依存性: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C审慎型:有此性格的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
D冲动型:这类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
E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P217)

三 情感因素
1、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    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常常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
    外部动机: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
    近景动机: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具体、局部的动机。如,考试。
    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特别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    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    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等。
    如何激发学生动机:
A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C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D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E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如,竞赛、激发上进心等。
2、态度
    态度: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    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
A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B对目的语的态度
C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    学习态度大体可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
3、性格
A内向和外向:(P222)
B自尊心与抑制
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
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C焦虑: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
D移情:是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如,假设、揣摩、推测等。
    人的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是十分复杂的,常常是多方面因素同时起作用,很难将单个因素分离出来加以专门研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一 社会语言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相关话题/对外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笔记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概述 一、语言学纲要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前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育一一第二语言教育一一对外汉语教育一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or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对外汉语教学之考研与就业
    对外汉语教学之 考研与就业 哪些人适合选择对外汉语作为自己考研的专业呢? 1、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中文各专业的本科生,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其它有志于对外汉语事业的文科类本科生。 2、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主流外语是每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对于外语类专业的同学来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9
  •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 (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刘珣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7
  • 暨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暨南大学考研真题 计算机专业 数据结构2006年试题数据结构:题型:判断题:1*5,选择题,1*7,填空题:1×8 简答题 算法填空题 2×10空 算法题:1*10简答题如下:1. 根据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求二叉树,并求先序序列2. 写出图的一个拓扑序列,并求最早,最晚发生时间及关键路径3. 对12个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暨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暨南大学考研历年真题专业课 对外汉语2006年试题现代汉语A一. 名词解释:齐齿呼 ,会意字, 社区词语, 紧缩句, 衔接手段 共时语言学二. 填空 (简单)1. 后响复韵母…..2. 除中国外,现在使用汉字的国家:…3. 及物动词概念………………三. 选择题(不定项)2单2双 具体题目不是很清楚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05年北师大对外汉语试题感谢网友相约七七提供现代汉语与语言学 科目代码332现代汉语部分 55分一.名词解释14分1.普通话 2,四呼 3,语音四要素 4,主要元音二.简答14分1,调值,调类,调型的关系2,音素,音位,音节的关系3,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三.分析句子7分1,看踢足球比赛的…………的外国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卷(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史(50分)一.议论题(10分)1.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二.简答体(20分)1.谈谈《水浒传》中的语言特色  2.谈谈张爱玲的思想主张,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3.为什么说“白居易是杜甫有意识的继承者” 4.谈谈新月派的主要作者及思想主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文学基础(对外汉语学院)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北京大学2005年对外汉语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0分 1、王引之 2、释名 3、马氏文通 4、会意兼形声字(要求举例) 5、纽 二、解释加点词 10分 (实词说明词义,虚词说明词性及语法功能) 1、今京不度非制也 2、后秦稍蚕食魏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5、王其庶几召我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暨南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考研试题
    2004年暨南大学对外汉语考研试题一、 判断题(8分)1、音高是声音高低,是发音体振动幅度大小有关。( )2、有的音节可以没有声调。( )3、0只能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 )4、汉字是由表音向表意发展。( )5、词义有概括性。( )6、代词可以分为代名词,代谓词和代副词。( )7、定语和中心语只有修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四川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评论写作
    川大对外汉语文学评论写作部分试题感谢网友幸狐、你唯一共同提供一 名词解释莎士比亚化文学阅读作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二 问答1 文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2 文学批评的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三 评论写作评论小说《雪地里的期盼》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对外汉语
    2004年北大对外汉语专业课试题(残缺,是很正常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因为忘了替老乌龟问它的寿命,被老龟覆于河中,经书也被打湿,后来在晒经石上晒之,可是有些经书粘在了石上,结果就撕破了。不过,如果有人能补全,自然更好。)现代汉语部分(共100分)一、语音、文字(33分)1、简述三声的变调规律。(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2017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考研专业目录
    2017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考研专业目录: 招生院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计划招生数 35人 拟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