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复习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人大社会保障学讲义
第一章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n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分支
n社会保障学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
n纵向与横向结合
n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n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n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n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
n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n稳定功能: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风险
n调节功能
——调解公平与效率
——调解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福利投资
n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n互助功能
n其他功能: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n公平性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n社会化
——制度的开放性
——筹资的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
——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n福利性
n法制规范性:立法规范与立法先行
n多样性
——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
——同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部呈现不同的模式
——项目结构多样化
——水平结构多样化
n刚性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n公平原则:覆盖全民
n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n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主导与社会分责,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n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n其他原则:互济性、法制性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
n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n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n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n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n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标志: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政府介入的程度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阶段划分: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慈善事业时代(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展-成熟)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社会因素: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基础
道德伦理因素
政治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
第二章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n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教义:行善
——教会的慈善活动
n官办慈善事业
——中国:仓储后备、以工代赈
——西方
n民办慈善事业
——范仲淹、朱熹、刘宰、熊希龄
——美国: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英国:“友谊会”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n1601 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n济贫制度的发展
——1834,《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
——1763、1871,瑞典
——1854 ,荷兰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
——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第二章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n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
——思想背景:新历史学派
——政治背景:工人运动、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n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n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
产生: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
发展: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成熟:二战后,英国建成福利国家
进一步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
n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
——疾病保险、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灾害社会保险、护理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n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
n立法先行:审慎、公开的决策过程
n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n协调发展:项目间协调、子系统间协调
n多样化发展:多因素影响,多模式并存

第二章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n尊重本国的国情
n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n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n努力追求社会化
n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n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n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
n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国际社会保障改革
n福利国家的改革
——削减福利支出
——调整福利结构
——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引入私营机制
n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调整指导思想:自由竞争
——适当调整目标:中下层
——调整有关内容: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家庭津贴
——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第二章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历程
——创建时期(1949-1956):初步建立国家—单位保障制
——调整时期(1957-1966):调整完善
——停滞时期(1967-1977):文革,封闭的单位化
——恢复时期(1978-1986):制度修复、个别实验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基本框架:
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
主要特色:
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
板快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原因
——经济改革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
改革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3):为国有企业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新型社会保障机制开始生长。
——第二阶段(1993-1997):市场经济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第三阶段(1998-):成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评论
成就:国民社会保障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得到确立
问题:过分强调效率、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改革方式统放不分,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不公平现象严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法制建设滞后
责任模糊
——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
——政府责任边界模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不明
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
基本目标:在制度定型的基础上,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尽快实现制度定型
——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 概述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源流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
英国 莫尔:《乌托邦》
意大利 康帕内拉:《太阳城》
法国 摩莱里:《自然法典》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 欧文
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大同社会论
孔 子:《礼记•礼运篇• 大同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康有为:《大同书》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社会互助论
墨子:兼爱交利
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孙中山:进化之动力在互助而不在于竞争。
——仓储后备论:建立谷物储蓄以备灾荒
——社会救济论:用食物和货币赈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法生存的社会成员。
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n(英)庇古:《福利经济学》(1920)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n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为基础,提出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转移支付等观点。
n新福利经济学: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为基础,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三、经济学家与社会保障
凯恩斯:国家干预、增加公共支出
阿罗:社会选择理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哈耶克:效率至上、私人企业制度、自由市场经济
缪尔达尔:不发达国家应积极进行平等主义改革,实现社会经济平等
弗里德曼:效率至上、经济自由、有限政府
阿马蒂亚•森: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贫富差距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n 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
n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n社会学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和最直接的渊源。
二、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帕森斯:结构功能论
——涂尔干:社会整合论
——瑞林格: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威廉斯基、黎鲍克斯:残补型和制度型社会福利
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一、政治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民主制度与社会保障
法制化与社会保障
人权与社会保障
政党政治与社会保障
二、政治需要与社会保障
——政治需要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保障的发展也无法离开政治的推动。
——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泛政治化

第四章 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范畴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宏观关系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第四节 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
第五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范畴
一、公平与效率
——公正(justice) 、公平(fairness)和平等(equality);
——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社会公平;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辨正统一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国家干预抑或自由主义?
1、政府的作用:
——萨缪尔森(1992:68):“有关效率的政府行为试图矫正垄断一类的市场失灵。政府促进平等的方案使用诸如收入再分配等工具来反映社会对穷人和残疾人的关心。稳定化政策试图削平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减少失业和通货膨胀,并且促进经济增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9-10):
1)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设施,以确保机会均等;
2)确保人们对信贷等至关重要的资源享有平等的机会;
3)创造一个能够增强人民权力的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处于劣势或脆弱的群体创造这样一个环境;
4)将根除贫困置于绝对优先地位;
5)确保担负起责任,保持工作的透明度。
2、市场的作用:市场化改革
3、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德国弗赖堡学派:阿尔马克、艾哈德
三、权利与义务
1、社会保障与权利
——费边社会主义(19世纪末):
国民有生存权,国民有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义务;
——昂格鲁•萨克逊(20世纪30年代):
新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其公民的责任和公民应享受的权利;
——“自由、民主、平等” ;
——“人权说” 。
2、社会保障与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对个人来说: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非对应关系。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宏观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2、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可以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社会保障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社会化:自然人-社会人;
个人-家庭-社区(单位)-社会;
——安全保障机制,解除个人后顾之忧;
——摆脱生活困境和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个人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消除贫困;
——维护稳定;
——促进公平。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1、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或城市转换工作的代价往往使原有社会保障权益丧失,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受阻;
——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城镇劳动者为主,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求
——增加劳动力供给:
化解风险,提供保障;
激发劳动积极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障。
——抑制劳动力供给:
缴费造成劳动者收入减少;
“养懒汉”现象;
提前退休。
——增加用工成本:
减少用工;
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或消费者。
二、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
1、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
——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劳动者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2、就业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
一、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
1、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
2、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3、社会福利可以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4、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相对贫困。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三、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
四、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
第五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性
——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都进行风险转移;
——都给予损失补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都是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
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性质不同:公共利益-经济利益;
——经营目标和主体不同;
——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
——运行机制和环境不同;
——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对立与冲突
2、促进和补充
3、共同发展
复习思考题
n试述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n试述社会保障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n试述社会保障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n试述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n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系统,它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
n 面向贫困人口和工业劳动者的阶段
n 面向贫困人口和一般劳动者的阶段
n 面向全体国民阶段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n完整性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协调性
水平上相互协调
功能上相互补充
地区间相互协调
层次性
需求层次
社会分层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n根据业务内容划分: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n根据受保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
关联型、非关联型
n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划分
制度化、非制度化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或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特点
n 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n 权利义务关系的单向性
n 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弱势群体
n 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n 依法自愿申请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现代社会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
——社会救助是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n 特点
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济性。
n主要险种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遗属保险、残障保险、护理保险
三、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n 内容
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
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n特点
保障对象全员化 保障项目广泛化
资金来源多样化 保障水平弹性化
四、军人保障
军人保障是一个以特殊对象为划分标志的综合性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不仅包括现役军人和武装警察,而且包括革命烈士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因公残废的军警人员,部分项目还惠及军人家庭,其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其性质是国家对军人的一种褒扬和经济补偿。
五、补充保障
n慈善事业:建立在社会捐助基础上的民办社会救助事业。
n社区服务: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n企业年金:企业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n商业保险
n家庭保障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一、福利国家模式
n基本特征
——累进税与高税收,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
——普遍性与全民共享
——政府责任与全面保障
——法制健全
——充分就业
n典型代表:英国、瑞典
二、社会保险型模式
n 基本特征
——以劳动者为核心
——责任分担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互助共济
——现收现付
n 典型代表:德国、美国、日本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n 基本特征
——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
——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完全积累
——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