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②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7、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概言之,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明确予以区别。另一方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8、实喘与虚喘的鉴别诊断
①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②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的鉴别诊断
①咳嗽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有喘促。
②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病程长,缠绵难愈,是多种慢性肺系病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除喘咳上气外,常伴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唇甲发绀心悸,水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③喘证 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随疾病的治愈不再复发。
从三者关系看,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又可见哮、喘之证,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10、肺胀与心悸、水肿的鉴别
①肺胀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②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③水肿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1、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诊断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①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②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的鉴别诊断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①脾阳虚弱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②饮留胃肠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方用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的鉴别
①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
②战汗 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若正胜邪退,乃属病趋好转之象。
③黄汗 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
④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但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火热灼伤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火上炎的鼻衄与肝火犯胃的吐血。归脾汤:鼻衄之气血亏虚型;吐血辨证为气虚血溢性;便血辨证为气虚不摄型;尿血辨证为脾不统血型;肌衄辨证为气不摄血型。
16、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胸痹与胃痛的近似点 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③胸痹与胁痛 与胃痛类似,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胁部,但胁痛以一侧或双侧的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
④胸痹与悬饮 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
A.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波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史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B.悬饮胁肋胀痛持续不减。
1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诊断
惊悸与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轻重之别。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惊悸则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二者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联系,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
①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②外感发热 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起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20、癫、狂、痫证的鉴别诊断
癫与狂,均属精神失常,这是共同特征。但癫者静,狂者动;癫者多喜,狂者多怒。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常伴见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猪羊叫声等候,临床上不难区别。
21、中风与厥证、痉证、痫证的鉴别诊断
①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②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既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③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的鉴别诊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
①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②若凤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23、刚痉与柔痉的鉴别诊断
《金匮要略》中说“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其
将痉病分为刚痉与柔痉,二者除了有发热、颈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等痉病的共同主症外,刚痉以恶寒,无汗为特征,柔痉以汗出,而不恶寒为特征。寒性收引,风性开泄,刚痉兼太阳表实证,柔痉兼太阳表虚证。
24、暑厥、气厥、蛔厥的鉴别
(1)相同点:气厥、暑厥都有“突然昏迷”这一症状,气厥合蛔厥都有“手足厥冷”的特点。
(2)不同点:
①暑厥 发生在夏令炎暑季节,多见于久曝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的人,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然发厥,兼见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或有谵妄等症。
②蛔厥 是由于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逆行入胃,胃气上逆,钻孔乱窜,进入胆道,以致出现脘腹剧痛,按之有瘕块,甚则呕吐蛔虫,汗出肢冷等症。因其呕吐蛔虫加上四肢厥冷故称“蛔厥”。在临证之时,应根据其不同症状和本证加以区别。
③气厥 是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故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而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肺气不宣,则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气闭于内,则见脉伏,肝气郁滞未畅,则脉见沉弦。
25、头痛与眩晕的鉴别诊断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1)胸痹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辩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2)胃痛 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3)腹痛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腹痛应辨别性质,如寒痛、热痛、气滞痛、血瘀痛、食痛等;还需辨别部位,如胁腹、两侧少腹痛,大腹疼痛,脐腹疼痛,脐以下小腹痛等。
(4)头痛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首先辨别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还要辨相关经络脏腑。因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通,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5)淋证 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小腹拘急隐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临床辨证首先应辨六淋之类别,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
(6)痹证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虚实。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7)腰痛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扑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痫病、厥证、眩晕、中风、痉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⑴龙胆泻肝汤:不寐(肝火扰心)、痫病(痰火扰神)、胁痛(肝胆湿热)、耳鸣耳聋(肝胆火盛)、血证(鼻衄—肝火上炎;吐血—肝火犯胃)、自汗盗汗(邪热郁蒸)。
⑵温胆汤:心悸(痰火扰心)、不寐(痰火扰心)、耳鸣耳聋(痰火郁结)、内伤发热(痰湿郁热)。
⑶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肝脾不调)、积聚(七版:气滞血阻)、鼓胀(气滞湿阻)、郁证(肝气郁结)。
⑷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郁证(心脾两虚)、血证(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⑸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痰饮(脾肾阳虚)、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⑹失笑散:胃痛(瘀血停胃)、积聚(五版:气滞血阻)。
⑺藿香正气散:呕吐(外邪犯胃)、泄泻(寒湿内盛)。
⑻葛根芩连汤:泄泻(湿热伤中)。
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的鉴别
①噎膈 是指痰、气、瘀互结于食管,阻塞食管、胃脘导致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由胃复出的病证。
②反胃 指饮食入胃,脾胃虚寒,胃中无火,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
③呕吐 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④梅核气 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30、呃逆与干呕、嗳气的鉴别诊断
①干呕 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②嗳气 是胃气郁阻,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有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气”。
③呃逆 呃逆古名为“哕”,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
④三者区别 在病位上,呕吐、嗳气在胃,呃逆在膈肌。在病机上,三者都有胃气上逆,而呃逆还有膈间不利的因素存在,故临床特征各异,是不难分辨的。
3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的病变部位都在肠间,应予以鉴别:
①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者为痢疾;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且腹痛便后不减。
②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者为泄泻。泄泻亦有腹痛证,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二者不难分辨。
32、干霍乱与腹痛的鉴别
①霍乱证,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干霍乱,临床表现为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
②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33、腹痛与疝气、肠痈的鉴别诊断
腹痛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肠痈之腹痛集中于右少腹部,拒按明显,转侧不便,右足喜屈而畏伸;疝气之腹痛是少腹痛引睾丸,与本篇所讨论之单纯腹痛有明显的区别,临床结合并发的其他症状是不难鉴别的。
34、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35、急黄、阳黄、阴黄的鉴别诊断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①阳黄 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②急黄 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③阴黄 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36、黄疸与萎黄的鉴别诊断
①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②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37、积证与聚证的鉴别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38、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考点二: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4
相关话题/内科学
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循环系统疾病
本文由kinly1006贡献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心力衰竭 第二章 心律失常 第三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高血压 第五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六章 心脏瓣膜病 第七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八章 心肌疾病 第九章 心肌炎 第十章 心包疾病 第一章 心力衰竭 【病因】 一、基本病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呼吸系统疾病_免费
2012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呼吸系统疾病_免费 本文由kinly1006贡献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章 支气管哮喘 第四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五章 肺源性心脏病 第六章 间质性肺疾病 第七章 胸膜疾病 第八章 呼吸衰竭 第一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肺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章 胃炎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第四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第五章 炎症性肠病 第六章 肝硬化 第七章 原发性肝癌 第八章 肝性脑病 第九章 胰腺炎 第十章 中毒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等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泌尿系统疾病
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泌尿系统疾病_免费 本文由kinly1006贡献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肾小球肾炎 第三章 肾病综合征 第四章 尿路感染 第五章 慢性肾衰竭 第一章 总论 【肾的生理功能】 肾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_免费 本文由kinly1006贡献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一章 总论 【风湿性疾病分类】 风湿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特点可作以下分类: 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 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北京大学内科学考研复习笔记
甲亢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定义: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量,致机体出现以高代谢症状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甲状腺毒症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甲亢的病因 (一)甲状腺性甲亢 Graves病、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毒性腺瘤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这里要强调是一个症,不是一个病) Graves 病 (又叫毒性弥漫性 ...生物医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医内科学证型分类与治法方药精心整理
(一)肺系病证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用药:荆芥穗5 防风5 羌独活各5 柴胡6 茯苓6 甘草3 枳壳6 桔梗5 川芎5 党参6 薄荷3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考研西医综合:趣味记忆内科学20个常考点
西医综合考研考点繁多,系统性记忆考研知识点很重要,而内科学在西医综合考试中占据30%的分值,是西医综合的第二大分值项,其重点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今天福利来啦,下面为童鞋们整理了内科学记忆口诀,轻松简单容易记忆,小伙伴们快背起来吧。 1、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心律加快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28苏州大学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博士考试试题
名解: 1.肿瘤相关抗原; 2.白细胞抗原; 3.造血干细胞归巢; 4.小非编码RNA; 5.自噬; 6.髓外造血; 7.G蛋白,易栓症,COOMBS试验,5q-综合征,double-hit 淋巴瘤,溶血再障危象,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MDS,Evans综合征,溶血性贫血、裂孔现象、骨血增生异常综合症、ATRA综合征 简答 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山东大学2011-2012年内科学血液病博士试题
山东大学2011年内科学血液病博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PHSC 2.Fanconi Anemia 3.Hemochromatosis 4.RCUD 5.PDGER 6.ALIP 7.Bernard-Soulier Syndrom 8.PAI 9.MGUS 10.MCL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 简述B淋巴细胞标志。 2,简述急淋的治疗。 3. 简述再障的诊断标准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2019考研:西医综合《内科学》考点整理
2019考研西综内科学考点 新旧血压单位换算 血压 mmHg,加倍再加倍, 除3再除10,即得 kpa值。 例如:收缩压120mmHg加倍为240,再加倍为480,除以3得160,再除以10,即16kpa;反之,血压kpa乘10再乘3,减半再减半,可得mmHg值。 其实,不用那么麻烦,我们只要记住7.5这个数值即可,用不着记 ...医学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5-262017中医内科学考研考点精华总结
2017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序号 病证 辩证 分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1 感冒 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2018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外科学及内科学复试真题
未完待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31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学考博真题汇总
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2003年博士考试公共试题 1.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原因 2. 周围性紫绍常见病因 3. 阵发性室速心电图表现 4. 血清钠增高的临床意义 5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 用千? 6. 出血性疾病临床分类 7. 肝硬化并发症 8. PTU作用机制 9. 胰岛素的适应症 10. 血气分析1例 11. 呼吸功能障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广州医学院2000年考研真题-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共8题,共20分)? 1、ARDS? 2、病态窦房节综合征? 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4、反流性食管炎? 5、肾小管性酸中毒? 6、嗜铬细胞瘤? 7、多发性骨髓瘤? 8、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二、简答题:(共4题,共30分) 1、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的主要治疗措施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