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内部资料)(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0
5 社会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的总量即社会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 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重点!)
答:
1 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划分投资类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
① 从投资补偿的时间和形式分,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前者又可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以及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等。
② 从资金来源分,可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
③ 从管理形式分,可分为计划内投资和计划外投资。
④ 从投资主体分,可分为国家投资和各微观经济主体投资。
⑤ 从时间跨度分,可分为年度投资和在建投资。
2 投资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有:
①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② 消费率与积累率。在国民生产总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与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消费率提高,投资规模减小。
③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率和积累率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 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投资效益的提高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
⑤ 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因此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规模的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三 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重要!)
答:
1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相应的增加。
2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如果物价水平稳定,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稳定增加;如果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收入提高的速度,消费的增加就只能以储蓄的减少为前提。若人们预期价格将持续上涨,则会大量提款抢购,导致储蓄锐减消费骤增。
3 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数量增长较快,消费会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反之部分消费会被迫转化为储蓄。
4 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利息率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比例的程度,要看上述诸因素的情况而定。
5 货币幻觉。只看到物价水平上升而忽视了货币收入提高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只看到货币收入提高而忽视了物价水平上升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四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
1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① 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② 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③ 宏观层面的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
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最主要原因。
2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
②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2 区域结构
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联系,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结构。区域结构设计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区域结构的优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二元经济
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4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二 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① 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③ 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⑴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⑵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⑶ 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⑷ 制度或体制。
⑸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三 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
1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
2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单纯的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只能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
① 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② 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③ 设备利用率低,工业流程落后。
④ 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 发展科技:
⑴ 科技进步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⑶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是形成独立的高科技产业群,另一方面是以高新技术成果对广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② 大力发展教育:
⑴ 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⑵ 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长期行为问题。措施主要有:
ⅰ 教育投资的主体要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向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办教育多元主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
ⅱ 为了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的有效配置。
ⅲ 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四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答:
1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 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 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
①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⑤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
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 试论我国城市化道路。
答:
1 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现代部门集中在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
3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4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
①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②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最大。
③ 要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 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六 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
①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可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告诉经济发展的情况。后代人不但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孤立的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停止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经济发展能富民强国,并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稳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七 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
答:
1 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大都由一个经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构成,并用“峰顶”和“谷底”分别表示两个阶段的转折点。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指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2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超常波动的状况:
从1953-2000年的4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常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5次,改革后有5次。改革前的经济波动与改革后的经济波动有明显不同。改革前,经济波动的特点是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扩张周期短,属于古典型波动。改革后的经济波动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扩张周期延长,属于增长型波动。
3 中国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① 投资率的变动。
② 消费需求的变动。
③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④ 资源共给。
⑤ 技术变化的状况。
⑦ 经济体制的变动。
⑧ 心理预期的变化。
4 中国经济波动的特殊原因:
①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传统计划体制与生产力状况的不适应性,缺乏有效调节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②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之所以会转变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经济超常波动的因素逐渐减弱。但是在体制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的消除有一个过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那些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如心理预期的变化、消费需求动机的改变等也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所以我国的经济波动仍然存在,只是波动形式发生了积极变化。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重点!)
答:
1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的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2 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有:
①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3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其次是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理论。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宏观调控
① 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需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 宏观调控的基本需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 财政政策
① 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
② 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
③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
3 货币政策
①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手段,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②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衡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③ 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手段等。
4 收入分配政策
① 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② 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二 简述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等于3道题!)
答:
1 宏观调控的模式:
主要有两种: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市场经济模式。前者的特征和危害不再赘述。后者的特征有:
① 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 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③ 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④ 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 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 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发展快的就尽量快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搞好综合平衡,重视比例协调,讲求效益,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
② 增加就业:
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多种就业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③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确切的说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物价总水平稳定的主要标志是: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
④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入、流出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内总需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
3 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 经济政策:
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于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科学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政策。
② 经济计划:
经济计划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③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行政手段主要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必须谨慎使用。
三 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
1 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① 从总供求看,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90年代后半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② 从结构看,失衡问题突出。
2 政府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的财政、货币手段的分析:
① 财政手段。90年代前半期,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98年起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② 货币政策。97年前需求过旺,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97年后需求不足,采取了稳健货币政策。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
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_重点节选
一、 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 1. 题目一 2.题目二 二、 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考察重点知识节选 1.知识点一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出身于犹太族的资产阶级家庭,他是英国金融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该书的中心是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2.2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2.2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4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第5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第6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第7章 竞争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3章 市场经济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5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3章 市场经济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5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9章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市场经济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4.1 复习笔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济学综合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样一门科学。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对象、任务、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总结经典35题
考了两年人大802经济学,根据很多资料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来的35个题目,涵盖政经的重要题目,都是必须掌握的~作为理解和背记都很合适! ps.政经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死,的考题翻来覆去都是那些,把核心题目吃透了也就把这一科吃透了。 一贯风格 for free!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上传下载区 版 一、 简述生产与分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总结
《政治经济学》经典总结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2019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一)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及详解(一)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二)浙江大学8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核心讲义 导 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第二篇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4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第5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第6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第7章 竞争与垄断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 第8章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01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9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6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2005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03经济学原理(政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2.2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