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

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第一次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拥有财产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但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不平等,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公共权力归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所有,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公平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等。

(2)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

(3)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自由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政权的集中体现

(3)监督权和罢免权。前者是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后者是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对于不合格的人民代表有罢免权利。

(4)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实现、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利是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因此,它总是体现着这种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而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政治可能。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利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资格,因此,政治权利又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提供了政治可能。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政治权力执掌者和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有序地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政治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或实际意义,因此可以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矛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而政治权利是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在其实施过程中,可以平衡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消除利益矛盾。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政治权利一方面分配着社会成员的法定政治自由,另一方面分配着社会共同利益。为了主张自己认定的公共利益和谋求享有这些利益,政治权利的拥有者必然要在权利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积极的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的条件。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的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政治向着制度化、法治化、责任化的方向发展。政治权利的规定和实现,还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其利益的可能。而社会成员谋求实现其利益的行动,则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篇  政 治 行 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他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过程

第一章  政 治 统 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学说各对政治统治进行了不同的分析,这些分析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从政治统治或者政治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对于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的探讨和解释,其中代表性主要观点有神权统治观、父权统治观,神权统治观从精神和信仰的层次解释政治统治关系,父权统治观以人们的自然关系解释人们的社会联系;

二是根据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来解释政治统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官僚统治观、精英统治观等。

对于政治统治含义的这些解释和确定,虽然涉及了政治统治的某些特定要素,但是,他们或者具有强烈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或者具有形而上学的简单类比或直观描述的方法论特色,并没有指出政治统治的本质含义。

确定政治统治的含义,应该从这一政治行为得以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权力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制约关系入手,从这一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考察入手进行。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是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体现着政治权力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权力制约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性,体现为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而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包含着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的共同性,体现为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

权力制约关系的这种矛盾性和同一性,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发生政治统治行为:

一方面,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保持自己在特定政治关系中利益要求的主导性和支配意志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要求政治权力必须把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控制和保持在维系共同利益的范围,即控制和保持在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范围内,相对于政治权力的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采取政治服从的行为选择才会成为可能。

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政治统治的政治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另一方面,政治统治行为又以把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为限度,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

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含的矛盾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表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只有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不仅是维护政治权力力量,而且是维护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主体与非主体联系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威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政治权力转化而来的权力威势。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行为,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构,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因此,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权力要求和意志的必然途径,从而形成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因此,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道德伦理特征,是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重要凭借,同时要求政治权力主体以形式上或者实质上超乎各种各样社会政治力量之上的社会共同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要求政治权力不仅要遵循权力主体利益要求的伦理正当性,而且要采用社会成员公认的公共伦理正当性。只有这样,政治权力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运行权威与服从关系。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之所以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日常主要政治功能,与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分不开的。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的结果,又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要求。同时,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同一性的保证。因此,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会形成特定社会范围和结构的秩序。而发现、确认和维护这种秩序,以利于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行,则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实际政治功能。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价值,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同时,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矛盾性,必须控制在安全和稳定的范围内,由此决定了政治统治的价值主导和取向。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 政治统治的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生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目标的实现和特定政治统治的有效实行,却有着其基本的因素,这

些因素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同理,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是由构成权力的各种因素或者变量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这些因素或者变量与政治统治行为实施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吻合性决定的。而且,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这种转化能力的强弱,同样在正相关的意义上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的强弱。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不同的含义,由此形成政治统治社会基础的不同构成因素和构成状态。包括内容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规则和形式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内容相同的共同利益构成的,内容含义上的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越低,政治统治基础越强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的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力承担起社会职能,因此,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是对于共同利益要求的实现。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础意义在于:第一,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第二,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从而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条件;第三,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还是政治权力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的根本途径。

4.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在建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除了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以外,还需要建构社会成员的服从心理。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同意。这种认同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认同和政治权威之间构成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秩序,以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秩序和制度秩序,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实际生活中,政治权力只有有效的转化政治权威,培植稳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才能持久有效的建立和维护特定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政治统治的类型

    以往的政治统治类型包括:

1.按照政治统治支配性因素划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2.按照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划分为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

传统型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魅力型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

这些划分涉及到了政治统治的某些特征,但是并没有根据政治统治的本质进行类型划分

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从社会分析法出发,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应该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只有这样的划分,才是把握了政治统治本质的划分,才能凸显和反映政治统治的本质特征。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社会政治统治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对于政治统治类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可以做如下理解:

1.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者,经济关系造成的社会群体即阶级,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统治的方式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建构、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主要有:

1.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强治方式主要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分化瓦解和行为强制等方式。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

2.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统治秩序

3.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实施这一方式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体体现为多方面公共事务,因此,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这些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绩治方式还常常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4.理治方式。即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和论证,是以思想秩序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

5.德治方式。即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治统治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和正当性

6.心治方式。即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成员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规范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因此,他是通过对于社会成员特定心理秩序的建构和强化达到政治统治秩序建构和维护的方式。

 

 

 

 

 

 

 

二、政治统治的作用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

    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实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证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保证公共安全。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政治统治是在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中,因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作用而发生的,也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政治统治行为必须把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其允许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和限度内,从而使得政治权力能够发挥制约关系意义上的作用,这就使得既有的政治关系得以维持和存续。


相关话题/政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