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 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人类特有。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满了象征符,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广播 、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的等。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消费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 传播的基本过程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

    1. 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 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造源、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直线模式的缺陷:

    1.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2. 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 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 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 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3.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1.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会招致误解和被社会孤立。自我表达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尺度。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

    (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成为群体的组织性。

    群体可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群体对个人的重要的意义:

    1.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个人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2.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加入群体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以减少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协作,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和危机。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按照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
    3.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促进自己的力线共和目标的实现。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

    相关话题/郭庆光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南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页码) :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 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1-2) 精神交往理论(2)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2) 信息社会(2) 信息社会 符号/意义(3) 象征性互动理论(3) 现代社会的象征 企业识 性文化(消费文化) (3)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 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郭庆光版传播学概念一百题
      传播学概念一百题 1、传播 传播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即把一个或少数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 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传播发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又是 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精华版
      Ⅰ.《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13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9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1272.html封面内容简介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5281.html封面内容简介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4498.html封面内容简介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视频讲解] 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1.2 重难点解读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视频讲解] 2.1 知识框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8150.html说明:本圣才课程免费下载,共包括3种3D电子书。使用圣才课程密码激活后,圣才课程里的所有视频、3D电子书(题库)及资料均可使用。【网授课程】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网授精讲班第1章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
    •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解读15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Made by ljxljx 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 社会传播的特点(1-2) 精神交往理论(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 信息社会(2) 符号/意义(3) 象征性互动理论(3) 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 人内传播(3-4) 5W模式(4) 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1-16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完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3、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1-11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1-11
    •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 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 信息 社会信息 系统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精神交往 C2 信息社会 媒介即讯息 C3 能指 所指 符号 信号 象征符 符号化 意义 明示性意义 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 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 区别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2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
      本资料来源于聚英厦大考研网(www.xmukaoyan.com)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