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 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
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21世纪的管理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 管理思想的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 管理原则的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 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 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
(五) 生产系统创新
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
EPR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六) 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2007.4.4】
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
第三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 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 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 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 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 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 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 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经
第二节 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三、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
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4、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
5、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两个含义 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b、组织的产品是综合而制造的
第三节 人本原理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主要观点: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一) 要素发展阶段——泰罗“科学管理”阶段
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泰罗之
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 行为研究阶段——马斯洛、赫茨伯格等
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 主体研究阶段
70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两种不同的途经
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
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
两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
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
参与企业管理的具体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a、管理委员会b、监事会c、广泛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
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
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
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2006.3.1】
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
二、效益的评价
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效益的追求
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2009.4.3】
第一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
一、道德、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
二、道德道德与经济运行
(一)理想类型论
(二)文化矛盾论
(三)最强动力——最好动理论
(四)竞争力论
三、道德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道德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 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企业活动与人们带进工作现场的价值观有关,道德道德的着力点,就在于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观与管理者的经营价值观。
- 企业组织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组织的形成有三要素、共同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三要素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前两个要素都与道德道德有关。
有效组织不仅要在客观上存在共同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主观上认同共同目的,并由此产生协作的愿望,从而使个人行为非个人化,而对后一方面的的努力利益驱动机制往往束手无策,因为它正是企业道德与管理道德的文化本务所在。
- 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企业管理一方面透过道德道德建立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内部道德关系,另一方面藉此建立企业与社会相统一的外部道德关系,同时还透过道德道德的有效合理运作,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从而形成企业的道德精神或企业运作的“经济气质”,从而构筑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
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功利主义的目标、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
在经典也是古典的功利主义传统中,两个要以特别重要:
1、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那些可能会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内容。
2、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这里的“有用性”不只是指对象对主题或者财富对个人或社会是有用性,同时还指个人对组织和社会的有用性。
二、权利至上的道德观
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三、公平原则道德观
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等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都是善的。
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和合理性无关。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这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7个特征
1、把遵守道德规范最为获取组织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为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更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企业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 道德发展阶段
国外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阶段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
如课本图p157页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
1、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
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4阶段以上
(二)个人特征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
(三)组织结构
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又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检查、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四) 组织文化
有无程序、包容的组织文化。没有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必将主张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与扩散。
(五) 问题强度
带的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所谓问题强调,使之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四节 改善道德行为的途经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高层管理者可通过奖惩制度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二、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
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它有利于指导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有利于塑造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建立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创造优秀的经营业绩。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体上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
二、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哲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管理的辨证法。 2、管理的方法论
3、管哩文化 4、管理的科学价值观
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
管理方法一般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内容: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实质:体现全体人们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
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 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实质: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
2、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
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层次来实施的,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
4、具体性 5、无偿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同意意志。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 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从
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
3、信息在运用行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4、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 价格
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 税收
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重要手段之一。
(三) 信贷
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
具体的手段主要有、多贷、少贷、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
(四) 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
(五) 工资
此经济手段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个人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 奖金与罚款
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1、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2、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实质: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管理工作的任务、不断地提高人地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
二、教育方法的特点
强制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自主性
三、教育方法应用的方式
1、专业式教育;2、情景式教育;3、启发式教育;4、互动式教育
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技术方法: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