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4)、拿破仑时期,通过颁布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这种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对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变化频繁,其课程设置的变化趋势一直是:重视和维护古典主义传统,为中央集权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培养文职官员服务;同时,适应国际资本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增设相应的教学科目,并提高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所占比重。
与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相区别的是,美国近代确立的教育分权制。美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政体形式,决定美国教育领导权的形式与欧洲大陆不同,一直都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教育领导权限,而实行一种典型的地方分权。州教育委员会作为一州的教育决策机关,依照州教育法来确定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督一州的教育实施。在州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分设学区,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1868年,美国始设教育总署。但是,美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并不领导各州的实际教育。美国宪法不规定教育问题,中央对全国教育无领导权,其教育领导一直实行分权的形式,这在全世界也是最典型的。
18、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809---1810年间,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德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
(1)、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2)、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德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3)、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洪堡德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模式。
19、评析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这一时期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小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是在中学。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促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同时也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
20、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开办初级俄语学校、计算学校等普通学校;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为了培养本国的高级人才,建立科学院并附设大学与文科中学。1755年,在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倡导下,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2)、1786年颁布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规定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力;大学下属的学校有堂区学校、县立中学和文科中学三种类型。
(4)、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沙皇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进行学制改革。如1860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1863年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64年颁布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等。
21、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1)、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2)、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3)、1879年颁布《教育令》,废除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1880年,《教育令》修改,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明治维新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巴特勒教育法》,这一法案是英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文件和法律基础。
(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英国工党执政后,政府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积极改组中等教育结构,综合中学得到迅速发展。到1975年,综合中学已经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2)、进入80年代,英国的教育改革更为频繁,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上。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课程;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择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作出了新的规定。该法案被看作是英国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英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统一学校运动
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运动的开展,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
1947年,提交教育改革法案,主要内容有:提出战后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设想;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
(3)、戴高乐的教育改革
戴高乐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主要有1959年1月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6---16岁,主要通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来完成)、1959年12月的《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调节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办教育问题上的矛盾,采取签订“契约”形式,对私立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并进行控制)、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
(4)、哈比改革
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但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哈比法案》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由于要求较高,难于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制定了波恩《基本法》,确定联邦的教育事业由各州自行管理。
(2)、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3)、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汉堡协定》规定联邦各州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4)、1970年,德国《教育结构计划》教育改革方案出台。该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指出整个教育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在完全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同时,要求按不同层次组织师范教育。《教育结构计划》反映了联邦德国对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
25、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1917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士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法》。主要内容有: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中等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7项;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也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3)、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了一项为期8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当时在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特点有: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6、《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80年代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代。
(1)、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
(2)、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3)、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28、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1)、1947年,为了改革教育,日本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订的10项具体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7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
(3)、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29、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0年代,苏联开始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在教育方面,苏联主要注重对学制的调整。1920年底,俄共召开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制改革的决议,把7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允许在7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1921---1925年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新大纲的提出,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学校中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30年代,苏联工农业的发展向国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1931年8月25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并于9月5日颁布,因而这一决定也称为“9•5决定”。“9•5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改进措施。“9•5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而后,苏联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问题的决定,对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和改革学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要求。这些决定的贯彻执行,提高了普通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0、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战后,经过10余年的努力,苏联教育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但进入50年代以后又面临新的问题,为此,苏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
(1)、1958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有: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人学。1964年,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2)、1966年的教育改革
196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
(3)、70年代的教育立法
1973年,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
(4)、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苏联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本方针》还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通学校的学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1987年,苏联又公布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这是苏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高等教育的新动向。
3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特征及其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基本主张及特征如下:
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艺复兴后期,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
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强调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洋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蒙旦,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斯,德国的马丁.路德)
32、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3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拉夏洛泰、德国的费希特。其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的附属工具。
34、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800年在《方法》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基本主张: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调动儿童主动地学习;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3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独特的教育观;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36、欧洲新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主张及影响。
(1)、欧洲新教育思潮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而出现的教育思潮。最初由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开始,引起了各国的响应,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899年,成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出版自己的杂志。1922年,提出了“七项原则”,总结了新教育的基本主张,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欧洲新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等。
(2)、教育基本主张
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创立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了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