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复习资料历史部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5
(齐:设稷下之学,招聚天下贤士,成为东方学术文化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
楚:黄歇(春申君)
燕:贤士乐毅等。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
韩:任用申不害为相。派韩非入秦劝秦存韩伐赵,不久韩非被逼自身。
赵:齐围魏救赵,败魏于桂陵。秦坑赵降卒40余万。
魏:信陵君。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
秦:秦孝公求贤,商鞅自魏入秦。)
封建王朝:
秦朝。战国七雄互相角逐兼并的结果,出现了秦的统一。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诸侯林立的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这一政治形式,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以秦国原有制度为依据,整齐划一全国的各项制度,如郡县制和度量衡制度等,对于巩固与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206年,秦朝灭亡。
汉。秦朝灭亡四年之后,西汉建立。到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起来的封建制度,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法治和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巩固。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在光武、明、章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帝以后,封建政治日趋衰落,外戚宦官专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割据的时代,其中除西晋的短期统一外,分裂达四个世纪之久。但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承接了秦汉以来的趋势,并不断发展演化,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对举荐人才,起过一定作用;但后来却造成士族垄断政局的现象。西晋统治者分封宗室,诸王权力很大。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演变为全面内战。自西晋时期确立的门阀(士族)统治,至东晋盛极一时,一直持续到南朝前期,此后士族势力逐渐衰弱,庶姓寒士政治地位提高。
隋唐是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确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度,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改革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唐朝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而又有所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加宰相名额和设立政事堂。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当时解决矛盾的办法,总是有利于加强皇帝的权力。唐高宗时制定的封建法典《唐律》,对中国及亚洲国家都发生重大影响。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和科举制。“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瓦解。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边疆地区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北宋在完成统一的同时,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北宋统治者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北宋中期,为挽救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王安石实行变法。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遭到失败。
辽金政治制度各具特色。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推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金政权实行兵民合一制度,其统治力量大大加强。
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元朝时候,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元朝的重新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与此同时,封建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王朝。明初的专制主义政权进行了全面的强化。皇权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朱元璋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朝的军队,在中央由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管理,二者互相制约,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明统治者建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和统治。地方政府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有利于中央集权。明中叶以后,官僚地主与皇族、宦官相勾结,形成最腐朽的大地主集团。皇帝奢侈淫乐,不理朝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此后又出现激烈的党争,从而国力日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清朝是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军机处的设立,使朝政大计,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增强了中央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康、雍、乾时期,清政府有效地战胜了各族上层反动分子的分裂叛乱活动,抗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我国的疆域得以最后确定。
2.政治史(少金瓶掣签)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主要内容:实行“平籴(di上声)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废除官爵世袭制;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商鞅变法:
商鞅,战国时卫国贵族,魏王不能用,离魏到秦,说秦孝公以强国之术,先后两次施行变法。实行连坐法;以法令强迫大家族分为小家族;禁私斗,鼓励杀敌立功;重农抑末;按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高低;推行县制;废井田,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集权政治的形成,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因变法触犯贵族利益,商鞅被处车裂,但新法并未废除。
三家分晋:
晋原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献公逐戮同姓,任用异姓,结果异姓膨胀,国君权力旁落。到战国初期,晋国实际上由智(伯瑶)、韩、赵、魏四大家掌控。后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瓜分了土地和人民。三家分晋,是新兴封建势力和旧势力斗争的缩影。
★初税亩: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赋税改革。先是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视土地及收成的好坏而征收田税。后鲁国实行“履亩而税”,即按土地面积征收租税。史称“初税亩”。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废除井田,允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最终将租与税分离开来。
合纵连横:
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秦齐两强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长平之战以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了。)
★焚书坑儒:
秦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王朝建立以后,有儒生、游士引证诗书,以古非今,秦始皇采纳李斯的焚书建议,焚烧统一前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诗》《书》等除医药、卜噬和种植之外的所有书籍,并禁止自由谈论、禁止开办私学。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次年,秦始皇追查背后议论其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的儒生方士,活埋了460余人。焚书坑儒暴露了秦的暴政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
蒙恬监修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仍对北方诸郡构成严重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军北逐匈奴,收复今河套地区。后又命其监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迄辽东。对防止匈奴的侵扰发挥了重大作用。
楚汉之争:
秦末农民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历时4年的战争。最后,项羽被围困于垓下,后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文景之治:
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孙子景帝统治的近40年间,出现社会稳定、经济显著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文景相继,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赋税减为三十税一;(促进农副业、盐铁业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加强经济联系;)减轻刑罚,废除连坐;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动兵,尽量维持相安的关系。这些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为求政治安定,绥靖同姓诸侯王,出现七国之乱的隐患。)
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同姓诸侯国叛乱。景帝时诸侯王权力越发增大,威胁中央统治,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剥削王国封地,引起诸侯不满,以吴楚为首的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景帝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息了七国之乱,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加强,巩固了削籓成果,维护了统一。
★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臣偃以诸侯的其他子弟无尺寸封地,不符合“仁义之道”为由,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推恩令既有利于巩固中央
集权,又不致引起诸侯的反抗。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也对皇帝感恩戴德。
★盐铁之议:
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全国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就民间疾苦的原因、对匈奴的政策以及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理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次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经济、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提出的不同的治国之策。经过这场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
★党锢事件:
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封建统治黑暗,引起一批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不满(但在这两种势力的争斗中,他们更倾向于外戚一边,这不仅因为官僚士大夫在经济上与外戚集团有着更多的联系,而且在他们眼中,宦官不过是地位卑贱的"刑余之人",特别是宦官把持朝政后贿赂公行,原先作为察举、征辟依据的封建伦理受到冷落,堵塞了士大夫的仕进之路,直接触犯了官僚士大夫的切身利益。于是,官僚士大夫很自然地把抨击的主要矛头对准了宦官),他们批评朝政,主张改革,对宦官集团形成严重威胁。此后,名望最高的李膺因捕杀方士张成,被诬诽谤朝廷,桓帝通令全国逮捕“党人”。次年,桓帝下诏将“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由此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此后,党锢共延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才告结束。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地主军阀割据混战。黄河中下游袁绍、曹操逐渐强大。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占优,发展生产,提拔人才,日益壮大。200年与袁绍在官渡大战,焚毁对方军粮,以少胜多,袁绍元气大伤,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东汉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因战争发生于赤壁,故称赤壁之战。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疫病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采用火攻,以少胜多。曹军惨败退回北方,再也无力南下,从此,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八王之乱: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长达十六年的战乱。八王是晋武帝司马炎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有的还担任朝廷和地方的要职。这场动乱从宫廷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而且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作战,使其长驱直入中原,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为北方进入十六国混战时期埋下祸根。
肥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苻坚的重大战役,因发生于肥水一带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国力强盛,不顾反对,试图南下灭晋。东晋宰相谢安主战,派谢石、谢玄等出击。秦军虽众,但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且军心不齐,存在民族矛盾。而晋军虽少但富有战斗力。两军大战肥水,秦军大败。之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东晋趁机收复大片失地。(朱序)
★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的一次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元宏认识到鲜卑族自身的落后,认为只有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他推行均田制,恢复经济;实行俸禄制,严惩贪官污吏;改地方官任期为不定期,注重政绩考察;重视人才选拔;后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政治制度,令族人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鲜卑拓跋族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促进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出现民族融合、社会升平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隨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从谏如流,选贤任能;轻摇薄赋,发展社会生产;释放宫女,提倡节俭;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缓和民族关系,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这些措施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贞观之治”,成为封建政治的典范,受到历代史家的盛赞。
开元之治:
指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改革吏治,裁汰冗员,提高官员素质;选贤任能,起用有才能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发展经济,改变宫廷奢靡风气;提倡文教,出现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音乐、绘画、雕塑等也取得了高度艺术成就;实行募兵制,巩固边防等。这些措施使得天下大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富力强,史称“开元之治”。
(但繁荣强盛的背后,社会和政治危机也在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剧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而酿成安史之乱和后来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叛乱。玄宗李隆基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节度使力量膨胀。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利用朝廷腐败、实力空虚的时机,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叛乱,很快攻陷洛阳、长安。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于马嵬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肃宗即位。后叛军内部因争权而互相残杀,唐借助回纥族的力量收复洛阳、长安。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王朝从此由全盛走向衰落。
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的一次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事件。因革新发生时,刚即位的顺宗拟改元永贞,故称“永贞革新”;又因其领袖人物为王伾、王叔文,而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骨干人物后来都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故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当时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的革新集团,他们在顺宗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为统一事权,他们注意掌握财权和夺取宦官的兵权。后来宦官和节度使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迫使顺宗退位,革新告结束。这次革新虽只有一百多天,但多少起到了抑制宦官集团、革除弊政的作用。
藩镇割据:
唐朝中叶以后出现的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割据一方,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在位时,为防止周边各族进犯,大量扩充边防军备,设立节度使,并赋予军事、财政、监察权力。北方诸镇权力尤为集中,经常一人兼任二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三镇节度使的雄厚兵力、财力发动叛乱的。为抵御安史之乱,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后来又扩展到全国。这些节度使作为地方上的军政长官,构成了所谓藩镇或方镇,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供赋。藩镇割据是唐王朝衰亡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五代分裂局面的根源之一。
(藩镇动辄发动叛乱,李希烈;唐宪宗实行削藩政策,吴元济;穆宗“销兵”,藩镇割据又有所复活;到平定黄巢起义以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原来的藩镇割据和后起的地方割据势力,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战祸几乎遍及全国。后藩镇之一朱温夺取了唐政权,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宋代的中央集权:
宋王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强化统治权力的政策、措施。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认为藩镇之所以能与中央对抗,主要在于他们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赋,掌握地方的各种权力。因此,宋太祖采取以下措施:
削其权力。边境各地换任文官,并设通判分知州之权;
制其钱谷。设转运使,将州县财赋,除本地经费之外,均运至首都;
收其精兵。选拔藩镇军队,收为禁兵,聚之京师。
确立募兵养兵制度。招募饥民,将本来可能危害王朝安定的社会力量转换为维护统治的军事力量。同时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制,京师和外部军队相互制约;把“养兵”重点放在防止内患而不是外忧上等。削弱宰相的权力至只掌管民政,设副使制约长官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结果一些政策措施转化成其对立面,“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宋王朝始终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渊缔结的一次盟约。辽军南下侵扰,抵达重镇澶州,威胁宋都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双方对峙,立定合约: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宋帝和辽帝以兄弟相称。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相安的形式,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客观上有利于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
★★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
保证国家需要同时限制商人。主要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具体包括:
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则低于市价出售,遇价贱,则高于市价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时期,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钱谷。(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规定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经费,由州县官府雇人应役。(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旨在抑制土地兼并。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按土地肥脊程度分为五等定税额。
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有将兵法、保甲法等。
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整顿各级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前后历经15年,在此期间,新法的推行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使皇室成员、中上级官员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地主和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皇室、中上级官员、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元朝及其四汗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通过不断征战,统治了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尊用汉法,改革旧制,迁都大都,改国号大元。
四汉国名义上是大汉的藩属,实际上是拥有独立地位的汉国:
钦察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
伊利汗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的封地。
靖难之役:
明初,燕王朱棣(明成祖)以“靖难”为名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实行削藩。燕王朱棣擒杀前来对其进行监视、逮捕的朝臣,并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战争初,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王者甚多。四年后,朱棣攻陷都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称帝以后,继续削藩,大肆诛杀建文帝旧臣,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特务机构,后迁都北京,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十族全诛)
厂卫:
明朝内廷的侦查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是特务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召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厂卫刑讯方式多样,用刑非常残酷。明代由厂卫制造的冤狱不可胜数,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初年由张居正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从创制“考成法” 整顿吏治开始,提高行政效率,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加强内阁权力,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禁止私学,查禁私立书院。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清丈全国土地,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采取厚商政策,整顿钱法,严禁私铸;治理河道;加强防务,缓和民族关系。张居正改革对于扫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了农民痛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到了官僚豪强的百般阻挠,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之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除。
阉党:
明代由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朝宦官专权十分严重。至武宗(正德)时宦官刘瑾专权,阉党势力开始形成。熹宗(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形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打击反对派,残酷镇压东林党。崇祯(思宗)初,诛魏忠贤,清查党羽,定为逆案。
相关话题/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综合笔记
中传考研综合考试{艺术学}综合 综合考试{艺术学} 填空 (作品、作者) 1分x10 艺术学概论 艺术理论 拉德.费德勒 艺术学之父,主张艺术学从美学中分开 德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德 鲍姆加通-美学之父,《美学》: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科学)。 黑格尔《美学》 朱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心理学笔记
广告心理学复试笔记 第一章 绪论1,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A广告心理学史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B其研究对象使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广告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包括广告受众(即消费者)在广告活动中心理现象发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 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 1、大众传播 参考答案: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宪章中。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中国广告发展史(1979年以前) ◎我国最古老的广告形式是由口头叫卖、吆喝声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销售现场广告。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物。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亚创办了《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1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接收调剂通知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接收调剂生的相关通知1、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申请调剂到我校的考生必须符合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总分170、外语42、综合84),且符合我校对相关专业规定的报考条件。2、符合我校调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考研调剂信息
专业代码:125100专业名称:工商管理方向代码及名称:03传媒经营与管理 04传媒与企业运营学习方式:非全日制培养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拟调剂人数:31人调剂对象:限第一志愿参考管理类联考科目的考生1、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申请调剂到我校的考生必须符合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辅导班笔记
考研培训辅导材料 中国传媒大学 813 艺术学综合 一、 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 二、 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 1、 重点书目、章节划分 2、 复习方法 3、 时间分配 三、 历年真题的讲解 四、 五大题型的攻略和答题模式 五、 相关专题的重点分析 六、 几点注意事项 综合考试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中国传媒大学综合新闻传播类辅导班笔记
第一部分:概述 今年的题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必须有以〈文史要览〉这本书为依据。 注意事项:1.目的:考核大家对文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内容:文学、历史、政论三部分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其中中国历史的重点放在古代,世界历史的重点放在现代。 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欧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研究生中外广告史笔记
广告的起源 1 广告起源的问题 基本线索 成果不多 停留在商品广告的起源上 (一) 中外古代广告的表现形式 叫卖、陈列、音响、文图、诗歌 古希罗马的原始广告表现形式 和商店招牌等。 地中海区域的迦太基人、腓尼基人都有原始的口头叫卖和商品陈 列等广告形式。 典型的是公元前 79 年的庞贝古城还保留着反应政 治竞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辅导班笔记
新闻学基础复习辅导(十一辅导班) 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答题时应该加入马哲内容 热点现象考查(业界) :三贴近,假新闻,新闻公信力,舆论监督 答题不能照搬书,要择善而从,看参考书时应将内容物化为概念和题目 新闻学基础的知识的构成: 新文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新闻活动,新闻事业, 新闻工作,新闻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入门: 《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五本书是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和传播实务的五本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参考书。 中级: 首先要注意的是《传媒经济学教程》,它与平常的传播学不同,另成一个体系,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PPT笔记补充
2011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 《新闻学基础》PPT 笔记补充 新闻学基础》 第二讲 新闻学基础理论 及拓展知识精讲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7 ★★7、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1)生产力因素: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冲刺班资料
新闻学基础考研冲刺班资料 01考前必会二十题 新闻学基础考研冲刺班资料 01考前必会二十题 新闻理论及业务部分 1、当前媒介规范的意义、现状和对策 、当前媒介规范的意义、 相关话题:媒介公信力,媒介四大公害 相关话题:媒介公信力,媒介四大公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补充笔记
2011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 笔记补充 文史综合 PPT 笔记补充 第二讲 中国历史 第二讲 中国历史 三、其它相关知识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名称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 约 170 万年 约 80 万年 约 70 万至 20 万年 约 18000 年 地域 云南省元谋县 陕西省蓝田县 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试命中率统计及试题分析
2010 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文史综合考试》 2010 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文史综合考试》试题 命中率统计及试题分析 赫 英 忆 第一部分 一、命中题目 1、名词解释(30 分,命中 1、2、5 题共 18 分) 名词解释( (1)楚辞 (2)活字印刷 (5)福楼拜 2、填空(20 分,命中 2、3、4 题共 15 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