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的教师,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丢失了自己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而且并不一定能从学生个人或团体那里得到真正的支持和帮助。有些教师出自真诚地认识、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主动与学生建立私下的个人友谊。这时,教师一定要非常谨慎和高明地处理这种关系,否则在试图调和友谊与权威时,会得到两者皆失的结果。作为原则,师生友谊应以通过制度上公认的渠道为限。
—项禁忌应为教师知晓,那就是教师不要刻意去追求学生的爱戴。由于认真完成任务而为学生所爱戴,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有意讨好学生,那就是不恰当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往往是教师准则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准则的一部分。“奉承”、“拍马屁”以求作“教师的宠儿”或刻意地企求教师的好感,这类学生会由于违反一种不成文的学生准则而受到同学的排斥;同样,如果一位教师公然违反正常师生关系的准则,也可能受到自己同事的轻视。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课堂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和学双方,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交往。这个过程中发动者、引导者和主导者是教师,因而教师的胜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
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对所教课题胜任。
②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
③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④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
⑤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
⑥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⑦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式提问。
4.课堂上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①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
②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
③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
④注意使用非言语的手段,并使言语描述和非言语线索一致。教师可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情、同学生的接近、板书及辅助语(如嘀咕等)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提供某种信息,但要使其符合教学目标。
⑤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⑥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
⑦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
①课堂语言障碍。
在课堂交往中,发出信息者有一个变思想为语言的过程,信息接受者有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如果师生双方使用语言不当,语义不明确,表达不清楚,缺乏逻辑性,教师讲话速度和音调不协调,不了解儿童语言特点,言语腔调成人化和过于书面言语化,以及讲课背教案等,都可能造成语言障碍。
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影响。教师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学生必定按他们讲的意义去理解。其实,学生接受的信息并不等于教师发出的信息,都经过了主观的筛选。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动机障碍;师生之间情感不融洽,心理不相容,就会引起情感障碍;师生的知识经验相距甚远,教师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理解很困难,从而产生认识障碍,等等。总之,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注意消除师生间的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③角色地位障碍。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使其容易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学生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使其易产生被动服从心理、顾虑心理、焦虑心理和恐慌心理。这些,都可能转化成课堂交往的角色地位障碍。
④交往技能障碍。
课堂交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对多”的课堂交往技能。有的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产生交往技能障碍。课堂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这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存在个别差异。这些,都可能引发交往技能障碍。
⑤课堂结构障碍。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多为“秧田式”,容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往是单向的。较好的是双向交往,有问有答。—成不变的“秧田式”课堂结构,往往成为改善课堂交往的重大困难。
① 参见[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以下简称为《教与育的心理学》。
① [美]J. M. 索里等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以下简称索里著:《教育心理学》)
① 《教与育的心理学》,3页。
① Gage,N.L.and Berliner:Educational Psychology,Houghtou Mifflin Comqang,1991.
② 《课堂教育心理学》,349页。
③ 参见钱频著:《教育心理学》,312-315页,台北,文风出版社,1980。
④参见钱频著:《教育心理学》,312-315页,台北,文风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