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路晔、赵民主版笔记(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28
    值得乘积。 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声源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反之振动频率越低, 音调就越低。 中波 中频 MF 300kHz—3MHz 调幅广播 AM 短波 高频 3MHz—30 MHz 短波广播 SW 微波 特高频 30 MHz—300 MHz 调频广播 FM 声音的立体感 声音的三要素:音色、音调、响度,另外还包括方位感和空间感。声音方位感信息是指能判定声音来 自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的信息;空间感信息是指能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近次反射声、延迟 声和混响色声的组合,来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程度的信息。立体声广播技术能较好通过具有方位 感和空间感的群声源,来尽量还原声音的丰富的临场感与真实感。 立体声广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道的放声系统,在不同的放声系统之间形成一个声场,用以 模拟现实环境中不同声源的发声位置,使声音场中的各部分声源发出的声音具有空间分布感,同时使 声音源具有一定的几何宽度。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式技术在广播领域的使用,立体声广播的空间感、方位感越来 越逼真,对现实声音场的还原程度进一步提高。 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待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集 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听众听广播的基本心理活动包含感知(感觉与知觉) 、想象(联想与想象) 、思维(认识与理解)等三 个层次,由于听众不同的经历、审美观、价值观、心理敏感程度各不相同,会对声音产生各不相同的 心理联想。广播声音包括的语言、音乐、音响效果都具有表情功能,声音在时空中展开的情感意志和 人的听觉有着内在的联系。 广播中,通过对写实音响(自然音响)和主观音响(非写实音响)的弱化、强化、异化等不同处理手 法,使声音的表达更具有心理性的特征,如通过强化心跳、时钟走针的声音,来渲染等待、紧张、悬 念气氛。 第二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功能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特点 1 同整个干部传播的宗旨、性质相一致。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必须服务于整个广播传播 的性质和宗旨。文艺类节目通过听众在审美、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陶冶情操、培养 道德风尚等社会功能。 2 文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广播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工具,文艺类节目应起到正确导向作 用, 强调文艺性、 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广播对文艺类节目的要求。 文艺类节目的思想性、 社会性应当充分认识文艺性、娱乐性的基础上,节目在整体上符合广播的宗旨和根本性质。正面塑造 先进典型、直接歌颂先进事迹,使文艺类节目实现舆论导向、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 3 具有艺术美感。节目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一起听众心理感应和审美认知,这是文艺类节目的基 本前提。是由文艺类节目“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的本质决定的。文艺类节目应通过“寓 教于乐”的形式来进行舆论引导、政策宣传,即将正确的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融于适当的艺术形 式,是节目的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统一。 4 可实现生动的艺术创造。以声音为传播载体,通过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构成的声音系统,诉诸受 众的听觉,以典型的声音符号生动形象的再现社会生活,使听众闻其声如临境,产生先声夺人、以声 动人的艺术效果。 5 传播迅速、稍纵即逝。以线形形式编排和传播,是一种时间艺术形式。 6 覆盖面广,接受方便。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1 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 2 文化及审美功能。增进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文艺类节目即要适
    29
    应听众的文艺审美要求,又要注重引导听众的审美情趣,提高听众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3 传播知识及信息,塑造社会行为范式。实现“议程设置”作用。 4 娱乐及消遣功能。 5 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 文艺类节目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1 年中央书记处指出: “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这就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是我国广电工作的指导 方针和文艺类节目的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没变,应当在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给人们健康的文 化生活和美的享受,鼓舞人们为建设国家而努力。 第三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创办和发展 第一个文艺节目 1947 年 9 月,陕北新华电台《星期文艺》 。 新中国的文艺广播在技术设备上经历了演播室直播——唱片播出——钢丝录音——磁带录音——数 字音频工作站,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播出数量、节目种类、质量、社会影响力取得很多发展。 起步、 1949—— ——1965 起步、发展时期 1949——1965 1949 至 1953 是文艺广播初创时期,确立了文艺节目的地位,促进了文艺广播的发展。 1954 支 1965 时文艺广播的初步发展阶段。 至 60 年过分强调文艺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的作用, 58 导致节目一度粗糙、贫乏,1960 年后提倡要有欣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起步、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 节目来源逐渐丰富,节目库存量增加;贯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题材逐渐丰富起来;节目结构、布局比较合理,各种类型的中外文艺作品的比例比较恰当;文艺广播 工作者逐步掌握了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文艺节目逐渐增多,听觉艺术的优势逐渐得到了发挥;电 台的技术力量提高,提升了文艺节目的制作、保存质量,同时中央和各地电台的文艺类节目的制作能 力有较大提高。 挫折、 1966—— ——1976 挫折、停滞时期 1966——1976 文革期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任何发展,甚至有所倒退。 复苏、 1977—— ——80 复苏、振兴时期 1977——80 年代中期 文革结束,文艺类节目的内容、题材、体裁、制作水平、表现手法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全面繁 荣的发展时期。 全面繁荣时期 8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取得很多成绩,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 播出量空前增加,充分满足受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2 题材、内容日益丰富,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在文艺类节目中都有体现。 3 日益重视本身的客观规律,节目文艺性、娱乐性、休闲性增强。 4 结构、布局多样化,产生许多新型的广播文艺类节目。如出现了一些游戏类节目、综艺类节目、听 众点播节目等。 5 节目的参与性逐渐增强,形成新型的互动的传播模式。 6 电台的技术力量、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文艺节目表现出高科技、数码化的特色。 7 社会参与制作广播文艺类节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 由于与时代潮流又一定脱节,加上其他文娱活动的冲击,一些传统的广播文艺节目形式发展受到一 定限制,甚至有较大程度的滑坡。 第四节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分类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分类 1 按节目内容不同,分为音乐广播、戏曲广播、曲艺广播、文学广播、综艺类节目、游戏类节目、电 影话剧录音剪辑、广播剧、广播小品等; 2 按节目功能、作用不同,分为欣赏性文艺节目、信息型、评价型、知识型、服务型文艺节目等; 3 按节目制作方式不同,分为直播型文艺节目,录音实况型、编排型、剪辑型、合成型、创作型、受
    30
    众参与型等。 音乐文艺节目 类型:1 欣赏性节目:完整播出音乐作品供听众欣赏的节目,这类节目所占比例最大,范围最广。目 前流行音乐的比重提高非常迅速,成为广播音乐类节目的重要支柱,古典音乐、声乐作品等严肃音乐 作品的比例相对缩减;除中文流行音乐,大量的外国音乐节目也是音乐广播的组成部分。 2 报道性节目:关于音乐文艺的有关活动、作品、人物交流等方面的报道节目。 3 音乐知识性节目:向听众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和鉴赏水平的节目。 4 配合性音乐专题节目: 反映现实生活、 配合当前人民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和重大节日活动的音乐节目。 要避免生硬、机械地配合政治任务和图解政策的口号化、简单化的节目,要遵循艺术规律,寓教于乐。 功能: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需加强的方面:1 充分反映各地频繁的音乐活动,推广、扶持本地原创音乐; 2 积极组织和参与音乐作品的征集、评选工作,推动、鼓励音乐创作; 3 密切电台和听众,音乐界之间的联系,积极扩大音乐节目广播的社会影响; 4 改进节目设置,扩大节目题材,创造新的节目形式,提高音乐节目质量; 5 提高音乐节目的品味,加强推动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的广播节目。 戏曲节目 戏曲史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以完整的、严格的程式 组合起来的综合艺术形式,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样式。戏曲广播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广播形式。 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戏曲广播对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如何增 加戏曲吸引力: 1 加强对戏曲节目的鉴别和吸收,以增加戏曲广播艺术的吸引力。 2 根据听众的欣赏习惯,合理安排吸取广播的剧种分别。即要有重点的推介流传面广、曲调优美、艺 术成就高的剧种,如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同时也要注意保存现有的中小剧种,以欣赏式的 介绍等方法,引起听众兴趣。 3 注意创造和戏曲艺术特点相适应的广播形式,使之具有现代艺术传播的特质。戏曲广播剧就是结合 戏曲艺术和广播传播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1981 年制作的第一个戏曲广播剧 《桃花》 。 4 开办一些戏曲知识性节目,介绍戏曲欣赏知识,评价剧目、唱腔、流派及演员等。 总之,应积极采集、保存戏曲遗产,播出优秀剧目,普及戏曲知识,介绍有成就的戏曲作家、演员, 以推动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曲艺节目 曲艺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曲种丰富、门类繁多的特点,全 国有超过340种曲艺种类。曲艺的主要手段是说和唱,主要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更适合广播播 出。 广播曲艺节目的来源包括舞台演出节目和广播曲艺创作曲目。 曲艺广播节目的产生和发展的特色和规律:1曲艺在反映时代特色、歌颂先进、针砭时弊等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曲艺节目反映生活迅速,但易受政治形势和文艺思潮变化的影响和冲击;2 广播曲艺节 目积极推动了曲艺节目的创作,促进了曲艺节目的革新和发展,应多播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艺术质 量上乘的曲艺节目;3电台曲艺节目的题材丰富多彩,应不断挖掘、整理传统曲艺节目,也应积极促 进推陈出新、创作反映现代题材、时事的曲艺节目。 文学广播类节目 广义:包括各种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评介,有关的录音报道,以及广播剧、电影和话剧录音编辑等具有 文学性质或以文学作品为创作蓝本的文艺节目的统称。 狭义:专指各类文学作品的朗诵、介绍、评论以及有关文学活动的录音报道节目。 在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新华广播电台就播送过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性节目;50 年代后,播 出量增加,中央电台和地方电台开办了多种文学专题节目,如《诗朗诵》等节目;文革期间受到冲击, 停顿 10 年之久;80 年代后,中央台和地方台开办了《文学之窗》等综合性文学广播,有计划的介绍 作品、作家,评介文学流派,受到欢迎。80 80 年代后,各地电台大多办有“小说连播”节目。
    31
    近年来,由于娱乐方式多样化,文学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但电台依然播出了一些优秀的文 学作品,受到特定受众的欢迎,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半个月亮》 ,在午夜前半小时安排文学作品 连播,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及广播剧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及广播剧是文艺广播中表现手法最丰富,艺术综合程度最高的节目样式。 广播剧是为电台播出而专门创作、录制的文艺节目,电影、话剧录音剪辑通过对电影、话剧的声音素 材部分进行再创作,通过重新剪辑、编排,加入解说词,使之转化为与原来不同的艺术样式。 电影录音剪辑是我国广播工作者的创造,外国电台不制作电影录音剪辑节目。 我国电台播出的第一部电影录音节目是 1950 年 3 月 8 日 播出的电影《白衣战士》的录音。 电影录音剪辑创办之初是为了满足无法及时看电影的观众的要求,后来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电影录 音,而是经过加工、再创作、广播化了的听觉艺术品。电影的声音部分包括语言、音乐就音响效果三 要素,与广播声音相一致,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电影录音剪辑 。 话剧是适合剧场演出需要的节目样式,时空调度上不如电影自由,声音素材也比电影简单,语言(角 色对白、独白、旁白)是话剧声音素材的主要内容。再创作相对电影简单,但比较单调。话剧社会影 响力有限,很多电台已停办。 第五节 广播剧 广播剧的概念和特点 定义: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 果以加强气氛,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广播剧是随广播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剧种,以前又称“无线电剧”或“空中戏剧” ,是以广播为媒介, 运用戏曲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赏心的图景。 特点:1 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主要运用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的组合,通过听众想象 产生各种情境,来表达剧中的内容; 2 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廉,具有反映现实生活较快, 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 3 通过广播播出,覆盖面广,接收方式便利,几乎不受任何舞台、场地的限制; 4 对听众多文化程度以及关注程度要求都较低,有利于普及,群众性强。 广播剧史上轰动的事件: 1938 年 10 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 “水星剧场” 节目播出量广播剧 《星 际战争》 ,造成恐慌。主要原因是广播剧的逼真音效、气氛的渲染以及真实地名、人名的使用,和以 “新闻报道形式”来制作。 广播剧有看不见的局限性,但给听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艺术魅力。 广播剧的声音要素 广播剧的三要素: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三者必须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1 语言 可分为叙述性语言和表现性语言,也可分成解说部分和台词(对白、独白等)部分。 解说是剧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剧本身固有的结构要素,与电影、话剧录音的后期加入解 说有明显区别:电影、话剧录音剪辑的解说主要是为了弥补转为听觉艺术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损减、丢 失,是补充内容,创作过程受原作的约束多,主要作用是填补视觉形象的想象空间;广播剧的解说是 与广播剧的角色语言,甚至音乐、音响效果同步创作、综合考虑的,更多的考虑艺术上的要求,与其 他部分配合程度更统一。 广播剧的解说不宜写得过满,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想像力,以启发、诱导、填补等方式,唤起听众 的想像力;还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和性格化,并考虑音色、音质的选择,与整个剧情的气氛 和谐,达到完整多艺术效果。 广播剧的重点应放在深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是重要表现 手法。 通过独白、幻声和信白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1 独白,直接将角色的内心活动以语言表达出 来;2 幻声,通过混响、回音、叠声等特技效果,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幻觉性的心声;3 信白, 将书信中的文字,以写信人的声音直接朗读出来,直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 音乐 包括专门为剧作谱写的主题歌、插曲、伴奏音乐,或从现成的音乐资料中通过比变奏、节
    32
    选、剪辑、复制等技巧选配对音乐,统称为广播剧的配乐。 广播剧中的音乐可分为写实性音乐和写意性音乐;或描述性音乐、表情性音乐和情节性音乐; 或者按用途分为:1 主题音乐 2 在开场时构成一个广播剧特有气氛的音乐 3 描写情景的音乐 4 表 现和辅助感情的音乐 5 表现动作的音乐 6 表现场面变动、时空转换的音乐 7 表现时间经过的音乐 8 营造特别气氛的音乐 9 作为解说背景的音乐 10 剧终音乐 从功能上分: 3 音响效果 a 现实的、写实的音响效果:多数用于台词前后、解说间隙,或者直接和台词、解说配在一起,以达 到实证的效果。如,以划水声、桨声,来配合“小船在河道中穿行”这句旁白。 b 描写环境情景,形成视觉通感的音响 c 交待特定的空间环境,营造空间的纵深感、立体感 d 以音响效果交代剧情的时间背景 e 表达情绪或比喻的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的来源:a实录: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b效果录音资料:比较简便、经济、效果逼真的方法, 但缺少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c拟音:简单有效的特殊技能,对人员要求有特殊训练。 广播剧的创办与发展 最初产生于英国,1924 年 1 月 15 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危险》 。 1933 年 1 月 20 日《中国无线电杂志》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剧本《恐怖的回忆》 ,同年 4 月由上 海一家广播电台播出,仅在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晚了 9 年。 广播剧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期,中央电台和一些省、市电台开始制作广播剧。 50 年 2 月 7 日,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中央电台播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 。 54 到 57 年,有较大发展;58 至 60 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等政治运动影响,比较萧条;61 到文革 前市逐步成熟的时期。文革期间,被扼杀。 80 年代以后,各地广播电台陆续制作了《渔父和金鱼的故事》等一批立体声广播剧,标志着进入了 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1 剧目题材更加广泛,反映生活的角度更加丰富,既有大量的现实题材的,也有古 代和外国题材的作品;2 节目风格日益丰富,既有正剧,也有悲剧和喜剧,还有童话剧、神话剧、寓 言剧等,创造剧目明显增加; 3 创作上敢于触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敢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了作品的深度;4 在体裁、 艺术风格和结构方式上作了新的探索,出现了微型广播剧、大型广播剧、儿童广播剧、戏曲广播剧、 立体声广播剧、 方言广播剧等; 广播剧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5 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广播剧的现状与趋势 背景: 由于新的娱乐方式、 多元化的媒体的冲击, 广播剧已经不是支撑广播文艺类节目的 “半壁江山” , 社会影响来已不复存在。所占比重日益减少,缺少资金支持,制作质量很难提高;反过来,由于缺少 社会影响力,没有优秀的广播剧,收听率进一步下降,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方面:广播剧目前很难带来直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样影响了电台及其他部门对创作经费的 投入。广播剧跌入谷底引起重视,近年来,广播剧被列入国家级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范 围,推动了其发展,如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将广播剧纳入“上海文艺艺术奖”评选项目,对获奖广播剧 加大奖励制度。 自身:广播剧的创作手法鲜有突破,以致在传统模式里打转,在客观上失去了部分听众的支持。 发展: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自身的艺术特性与独特魅力,能迅速反映社会热点生活,更适合表达 人的内心感情,其欣赏形式更为简便、快捷,仍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艺术样式。 第八章 电视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 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 传播符号,又称传播元素,定义为“能够为人们感知并体现一定意义的传播表现形式” 。 电视传播符号构成包括语言符号(包含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以及非语言符号(包含造型符号和音响 符号) ;或者可分为声音符号(语言、音乐及音响)和视觉符号(图像、色彩、图表、新闻照片、字 幕、画面特技符号等) 。
    33
    广播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电视画面的特性 1 电视画面的物理性 电视画面通过电视荧屏接受电子束扫描形成,在彩色电视中,红绿蓝三原色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对每 个像点进行轰击时,交叉于荧屏前的阴罩上的 40 万个小孔,汇聚在荧光屏上。 我国使用的是 PAL 制式。 2 电视画面的特性 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电视画面的特性:a 连续性 b 再现性 c 选择性 d 多义性 电视和画面的配合关系 声音和画面共同承担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 使相互辅助的配合关系, 声音元素在电视传播中, 有利于: 1 加强传播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感;2 声音叙述内容的自由性,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使电视传播 的表现力增强,传播容量扩充;3 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 声音能发挥 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 5 声音还能补充画面所不能传播的内容,增加电视画面的表现性。 画面与声音的配合方式有:1 声画合一:即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画中人、物往往就 是声音的发声源,或者声音直接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2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队列,指镜头画 面与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的组合起来,造成单 是画面或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3 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的综合运用,使根据世界的需要,对两种组合方式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 的传播效果。 他屏幕传播符号——台标、 ——台标 其他屏幕传播符号——台标、字幕 屏幕符号作为电视视觉传播元素的一种,在电视传播中起到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这种作用 越来越明显。屏幕符号主要包括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和叠加在电视图像上的图形、图案等内容。 1 台标(包括频道标记、栏目标志等)在屏幕符号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电视屏幕上的台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频道选择提示和防止非法复制的作用。 即能让观众在开机或转换 频道时能方便地了解所选择的频道,同时标明节目版权,防止非法盗录,也是宣传电视台形象的重要 手段。 国内外台标的形式:1 文字式台标 2 字母组合式台标 3 汉字式台标 4 图案式台标 台标运用中的不周之处:一方面,台标作为选择频道的标志,应以不干预观众收看节目为原则,然而 多数国内电视台的台标往往色彩浓艳,有时会与电视画面相冲突,甚至会直接破坏电视节目的整体气 氛。另一方面,国内电视台的台标,都采用不透明的色彩,面积又往往较大,会遮挡住一部分电视画 面,会妨碍受众对于电视画面的完整了解。 2 文字字幕的功能变得日益强大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形式上,文字字幕也变得多变,字体、字号、文字的特殊效果(阴影、立体、光影、材质效果、加底 板)变得越来越丰富,手法也更多样。 第二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特点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概念与特点 在我国传统提法中, 电视文艺类节目一直和新闻类、 社教类节目一起, 被视为电视荧屏的 “三大支柱” 。 电视文艺的概念内涵较为宽泛,包括电视上的所有文学艺术的节目样式,如电视文学、电视戏剧、电 视艺术片、电视综艺等各类电视文艺类节目;有时也会特指电视综艺节目,如电视晚会,电视音乐节 目,电视游戏节目。 特点:1 文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电视文艺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 整个电视传播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不仅要符合艺术欣赏、审美功能上的要求,在风格、内容、格调、 价值观等方面保持与整个广播电视舆论宣传的一致性,不能出现产生负面效应的内容。 2 声画并茂,更为形象化、现场感强。电视文艺类节目声画并茂,具有很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 完整再现生活场景,是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特征。
    34
    3 可创造更为完整的艺术效果。除了声音和画面本身的表述功能外,通过声画合一、声画对位的多种 组合手段,可创造出更完整的艺术效果。 4 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普及性。电视文艺类节目具有传播速度快、渗透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 因为其声画并茂的特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普及性。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与广播的社会功能基本相同,具有审美、娱乐、舆论导向、塑造典型、设定社会范式等社会功能,不 同的知识程度上的差别。 1 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通过听众在审美、欣赏、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陶冶情操、完善 人格、培养道德风尚等社会功能。 2 文化及审美功能。市电视文艺类节目的艺术性特征决定的,由提高和培养受众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情 趣的社会功能。 3 传播知识及信息,塑造社会行为范式。通过更形象化的方式,直接将情景模式表现在受众面前,起 到增加听众社会经历、开阔眼界的作用。电视文艺的普及程度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有助人际交往的质量。 4 娱乐及消遣功能。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可以缓解受众压力,解除疲劳,实现受众娱乐、消遣 的目的。 5 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受众通过电视文艺类节目,感受喜怒哀乐,实现心理上的认同和移情作用, 实行心理宣泄。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种类 1 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是一种综合调动歌唱、舞蹈、小品、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表演样式,通过 一定的编排和串联,营造出整体效果的大型电视文艺节目。特点:综合性高、娱乐面广、可看性强。 电视台经常制造的一种文艺样式,如“春节联欢晚会” 。 2 电视音乐节目。以各类歌唱、音乐为主的电视文艺样式。如中央台《东南西北中》 ,上海有线电视 台的音乐频道。目前电视音乐节目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原创力量薄弱,流行音乐比 重过大,表现手法较单一等。 3 电视戏曲及曲艺节目。以戏曲或曲艺表演样式为主导的电视文艺节目。包括各类戏曲剧目或唱段、 曲艺节目的播出,及有关戏曲或曲艺艺术的流派、历史、演员等方面知识介绍的专题节目。如《曲苑 杂坛》《戏曲大舞台》等,及戏剧电视频道。今年来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拥有相当的爱好者。 、 4 电视游戏类节目。是电视文艺中的新兴品种,以各类游戏性节目为主线,穿插一些文艺节目或片断 合成的电视文艺节目。特点:参与性强,有较强的娱乐性。如《快乐大本营》 《非常周末》 《欢乐总动 员》等。 5 电视剧及电影节目。一直是重要形式。电视剧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电视剧具有 电视传播的特点,又电影不同的样式,如电视小品系列剧、电视连续剧等。近年来出现一种介于电视 剧和电影之间的新样式, “电视电影” (小电影) ,即以电影手法、设备拍摄的,主要供电视节目播放 的影片。在制造方式上和电影基本相同,在内容安排、场面调度、长度设计等表现手法上更倾向于电 视剧,一般只在电视台播映。 6 其他电视文艺节目。如文艺专题,及边缘性的文艺节目等。电视文艺节目的品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 出现新的品种。 第三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发展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创办与起步 1 中央电视台的早期电视文艺类节目。从 58 年 5 月 1 日开播以来,就开始播出文艺节目。初创阶段 的文艺节目,主要是现场播出演播室里节目演出。开播第一天的文艺节目,有诗朗诵《工厂里来;了 三个姑娘》 ,舞蹈《四个小天鹅》《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在演播室直播的。 、 58 年 6 月 15 日,中央台试播一个月后,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由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 团演播。 除演播室的节目外,早期相当一部分电视文艺节目是直接转播剧场里的演出。 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现场转播规模较大的文艺演出:59 年国庆十周年,通过电缆传送,现场转播了

相关话题/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