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t a( Fe2+)+ 1/2O2+ 2H+→ 2Cyta(Fe3+)+H2O
(二)交替氧化酶(抗氰氧化酶)
位于线粒体 ,含非血红素铁。能使花器官维持较高温度。
(三)抗氰呼吸——氰化物存在条件下仍运行 的 呼吸作用,与正常电子传递途径交替进行,故又叫交替途径。
UQ → X → O2
(四)酚氧化酶:位于细胞质,含Cu
能增强对伤病抵抗力
儿茶酚 → 儿茶醌 → 聚合成褐色多聚体
(五)抗坏血酸氧化酶:位于细胞质、细胞壁,含Cu
(六)乙醇酸氧化酶:
过氧化物体,不含金属
(七)黄素氧化酶: 乙醛酸体,不含金属辅基,能使植物适应低温环境 。各种末端氧化酶主要特性比较
氧化磷酸化
1、定义: MH2代谢物上的一对电子被传递到分子氧时,所发生的ADP被磷酸化为ATP的偶联反应。
2.指标: P/O比
3解偶联剂 :2,4-二硝基酚(DNP)
区别:呼吸抑制剂与解偶联剂
4.机理:化学偶联假说
构象偶联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5.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Ø 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见比较表)
Ø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三方面)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的表现
Ø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ADP和NADP+是相同的,可共用。
Ø光合作用的C3环和呼吸作用的HMP途径基本上是正反反应关系,其中间产物C3、C4、C5、C6、C7可交替使用。
Ø光合释放的O2可供呼吸用,呼吸释放的CO2可为光合所用。
第三节 呼吸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1.与植物的生理过程相结合
2.与环境因素相结合
3.与激素的作用相结合
4.与细胞器的功能相结合
5.与基因的表达相结合
呼吸代谢途径的调节
一、巴斯德效应与EMP途径的调节
v 为什么有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会停止?
v 为什么有氧条件下,EMP的速率减慢了?
二 TCA途径的调节
三 PPP途径的调节
四 能荷的调节
能荷 = [ATP] +½[ADP]/[ ATP] + [ ADP] + [ AMP]
五、PH值的调节作用
六、膜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因:不同种类、器官、组织、生育期
二、外因
1 温度(一般呼吸最适温比光合最适温高)
2 氧气
Ø 氧饱和点——O2浓度升高而呼吸不再增强时的O2浓度
Ø 无氧呼吸熄灭点——无氧呼吸停止时环境中O2的浓度
3、CO2浓度
4、机械损伤
5、盐类
三、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 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问题:油料作物为什么不能深播?
- 种子呼吸与粮食贮藏
安全含水量:使粮食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质的含水量,一般为风干状态的含水量
- 果实呼吸与果蔬贮藏保鲜、催熟
- 呼吸代谢与植物抗病
思考题
Ø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有何生物学意义?
ØTCA循环的特点和意义如何?
Ø油料种子呼吸作用有何特点?
Ø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为什么会使植物受到伤害?
Ø以化学渗透假说说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
Ø呼吸作用与谷物种子、果蔬贮藏、作物栽培有何关系?
第六章 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重、难点提示】2学时讲授
植物体细胞信号转导分子途径;
第二信使分子种类及相应转导途径。
信号转导概述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刺激信号(内外源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效应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信号转导组成:
信号、受体、信号转导网络(第二信使、靶酶)、效应器
* 信号转导的4个步骤:
1、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2.跨膜信号转换
3.胞内信号转导:通过胞内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4.导致生理生化变化
信号与受体结合
一、信号:环境变化就是刺激或信号,有两类
按性质分:
物理信号—温、光、重力、电、水等
化学信号(配体)— 激素、病源因子等
按所处位置:
胞外(胞间)信号
胞内信号Ca2+ 、CAMP、IP3、DAG
按时间:
初级信号(第一信使):胞外信号
次级信号(第二信使)——能将质膜的信息状态传递至细胞内的、具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二、细胞受体
*定义:能够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信号、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信号的物质。
*特性:特异性、高亲和性、可逆性、多为蛋白质
*分类:细胞内受体、细胞表面受体
表面受体类型
* 离子通道连接受体
* 类受体蛋白激酶(酶连受体)
* G蛋白连接受体
第二节 跨膜信号转换
*定义: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将信号转导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称~。
*主要介绍两类:
(1)、通过G蛋白连接受体介导跨膜信号转换
(2)、通过二元组分系统介导跨膜信号转换
1、G蛋白连接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换
Ø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再与G蛋白相偶联,故G蛋白又称偶联蛋白或信号蛋白。
Ø G蛋白的全称是异三聚体GTP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又称GTP结合调节蛋白。由α(31-46kD)、β(约36kD)、γ(7-8 kD)三种亚基组成。
Ø G蛋白的活化和非活化循环是跨膜信号转换的分子开关,它将膜外信号转化为膜内信号并放大。
G蛋白:非活化状态—α亚基上结合GDP
活化状态—α亚基上结合GTP
G蛋白的类型及作用
Ø异源三聚体GTP结合蛋白(常称G蛋白):
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
作用:细胞分裂、光和激素对植物生理效应、气孔运动、跨膜离子运输、形态建成、花粉管生长等生理反应的信号转导。
Ø小G蛋白(小GTPase):相似于α亚基
作用:不参与跨膜信号转换,参与细胞骨架的运动、细胞扩大、根毛发育、细胞极性生长的信号转导
2、二元组分系统的跨膜信号转换途径
受体有两个基本部分
Ø组氨酸蛋白激酶HPK:位于质膜,包括感受细胞外刺激部分和激酶部分(磷酸化后,将磷酸基团传递给下游的RR)
Ø反应调节蛋白RR:包括接受磷酸基团的部分和信息输出部分(将信息传递给下游部分---常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
现证明:乙烯的受体就是一个HPR。
第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
信使系统概述
* 以信使为核心完成胞外信号传递、放大等职能的一系列功能组分合称为~。
Ø CAMP信使系统:第二信使CAMP
Ø钙信使系统 :第二信使Ca2+
Ø 磷酸肌醇信使系统(双信号系统):第二信使IP3、DAG(DG、二酯酰甘油)
信使系统调节过程
环境信号-----胞外信号-----细胞表面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产生----- 第二信使与专一受体蛋白结合(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信使结合蛋白)----- 信使受体复合物----- 调节功能蛋白----- 生理反应----- 终止
信使进行信号传递的特点
v反应迅速
v信使物质小、水溶性好、扩散快
v由信使、信使受体蛋白、功能蛋白共同完成
v构成级联系统,有信息放大功能
一、钙信使系统
1.C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Ca2+的信号功能
依靠细胞内Ca2+浓度变化把胞外信号传递给细胞内各相关过程
2.植物细胞内Ca2+的转移系统
*静息态:胞内Ca2+高会与磷酸反应形成沉淀,干扰以磷酸为基础的能量代谢。
胞质中Ca2+低,胞壁、内质网、液泡中Ca2+高——Ca2+ 稳态
* Ca2+运输调控系统
贮Ca2+体:
胞外钙库——细胞壁
胞内钙库——液泡、内质网、线粒体
质膜上: Ca2+通道---- Ca2+ 内流
Ca2+泵----将胞内Ca2+泵出细胞
胞内钙库膜上: Ca2+通道---- Ca2+ 外流
Ca2+泵
Ca2+ /H+反向运输体-将Ca2+泵入胞内钙库
3、CaM(钙调素)—钙结合蛋白
v Ca2+•CaM复合物及激活靶酶过程:
nCa2+ + CaM D Ca2+n•CaM*
E(靶酶)+mCa2+ n • CaM D (Ca2+ n•CaM)m•E*
vCaM作用方式
(1)CaM直接与靶酶结合,激活靶酶。
(2)CaM先与Ca2+ 结合形成活化态Ca2+ •CaM复合体,再与靶酶结合,激活靶酶。
(3)调节靶酶活性:调幅机制、调敏机制
Ø调幅机制——Ca2+ •CaM通过增加胞内Ca2+ 浓度以调节靶酶活性的途径。
Ø调敏机制——指在细胞内Ca2+ 浓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CaM或靶酶对Ca2+ 敏感程度而达到调节细胞生理反应。
Ca2+ • CaM的靶酶
质膜上的Ca2+ -ATP酶、Ca2+通道、NAD激酶、多种蛋白激酶
功能:蕨类孢子发芽、细胞有丝分裂、原生质流动、植物激素活性、向性、调节蛋白质磷酸化-----生长发育
二、磷酸肌醇信使系统----
IP3/ DAG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PI PIP IP2 DAG 、IP3
Ø DAG进行 DAG / PKC信号传递系统*
Ø IP3 进行 IP3 / Ca2+ 信号传递系统*
三、CAMP信使系统及其它信号分子
H+、CGMP、抗坏血酸、H2O2等
第四节 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nNTP 蛋白激酶PK nNDP
蛋白质 蛋白质 + nPi
nPi 蛋白磷酸酶PP H2O
注:细胞内第二信使如Ca2+往往通过调节细胞内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传递信息。
一、蛋白激酶
根据磷酸化靶蛋白的氨基酸残基种类不同分类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酪氨酸激酶
组氨酸激酶
(一)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
------ 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被CDPK磷酸化的靶蛋白有:
质膜ATP酶、离子通道、水孔蛋白、代谢酶及细胞骨架成分。
(二)类受体蛋白激酶(RLK)
v植物中RLK是丝氨酸/苏氨酸类型
组成:胞外结构域、跨膜α螺旋、胞内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
v根据胞外结构域不同,将RLK分三类:
*S受体激酶:含自交不亲和的S-糖蛋白
*富含亮氨酸受体激酶:如油菜素内酯的受体
*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
思考题
Ø什么是细胞信号转导?它包括哪些过程?
Ø什么叫钙调蛋白?它有什么作用?
Ø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在细胞信号转导中有何作用?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重、难点提示】4学时讲授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概念
植物五大类激素的特点、生理作用
植物五大类激素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植物生长物质概述
植物生长物质: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激素—-植物体一定部位合成,并常从产生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内生性、可移动性、微量作用大
公认:
生长素类AUXS( IAA)
赤霉素类GAS
细胞分裂素类CTK
脱落酸ABA:种子成熟和抗逆信号激素
乙烯Eth:促进衰老、催熟、应激激素
近年发现有:
BR、多胺、壳梭胞素FC、月光花素、茉莉酸等生长调节物质
(2)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激素类物
特点:很经济、不易受植物体酶的分解
种类:萘乙酸NAA、 2.4-D、IBA、6- BA
第一节 生长素类
生长素类:是和内源生长素(吲哚乙酸)具有相同或相似作用的合成或天然物质的统称.
- 生长素的发现
1880年 ,Darwin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的最早发现
结论
胚芽鞘向光弯曲是由于幼苗在单侧光照下顶端产生某种影响,从上部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快慢不同。
结论:来自燕麦胚芽鞘尖端输出的“生长物质”的量与胚芽鞘的弯曲程度呈正相关。1934年,Kogl分离鉴定吲哚乙酸IAA结构式
天然生长素类 人工合成生长素
- 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
⑴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局限于胚芽鞘细胞和幼茎、幼根薄壁细胞间短距离、单方向运输。
⑵无极性运输: 无极性,被动运输,通过韧皮部
极性运输:IAA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证据
(1)运输速度是物理扩散的10倍
(2)需能,依赖有氧呼吸,与温度有关
(3)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抑制剂:三碘苯甲酸TIBA、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
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
1977,Goldsmith化学渗透极性扩散假说
三、生长素的代谢
-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合成部位:主为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
IAA合成四条途径:前体物主要为色氨酸
吲哚丙酮酸途径:
所有植物具有
色胺途径:大麦、燕麦、烟草、番茄
吲哚乙腈途径:十字花科、禾本科、芭蕉科
吲哚乙酰胺途径:细菌
影响IAA合成的因素
Zn(吲哚 + 丝氨酸 色氨酸);光照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一)IAA的降解:两种
1.酶促降解:
不脱羧降解,脱羧降解: IAA氧化酶
2、光氧化
吲哚乙酸---(强光、核黄素)---亚甲基羟吲哚吲哚醛
(二)IAA的转变: 自由型、束缚型
束缚型IAA作用:
(1)作为贮藏形式:与G结合,种子、贮藏器官
(2)作为运输形式:与肌醇结合,种子
(3)解毒作用:与ASP结合
(4)防止氧化
调节自由型生长素的含量
四 生长素生理作用
1、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
两重性决定于:IAA浓度、植物年龄、器官种类
最适IAA浓度:根 10 –10 M,芽 10 –8 M,茎 10 – 4 M
2、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3、延迟离层形成、防脱落
4、促进单性结实,形成无籽果实
5、诱导雌花形成
6、维持顶端优势
7、高浓度诱导乙烯产生
8、调节物质运输方向
9、延长休眠期
五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