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由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使得人类发掘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自然的空前破坏。
•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地进行,人们必须在互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这种更深层次的利益分配,财产占有、资源环境的掠夺等造成了利益冲突。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⒋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预测:
本章内容从02年到06年考察11次之多。其中简答题1次;论述题1次;名词解释5次;选择题4次。
Ø社会的涵义
Ø社会的基本特征
Ø个人与社会
Ø社会关系
Ø什么是社会结构
Ø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综合各家之见解,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06.4.8/06.4.9/05.4.8/04.4.10/04.4.11)
(1)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2)文化是人们后天学习获得的;文化是通过后显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文化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4)文化具有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文化是多样的,特殊性是文化的本质。同时,不同文化间也具有共性。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识记)
(一)物质形态要素
(二)精神形态要素
(三)语言符号要素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三、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结构(05.4.9/03.4.26(多))
文化体系是由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文化模式组成的。
1.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如茶文化中,茶叶、饮茶的动作等都是茶文化的元素。
2.文化集丛是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一个更大功能单位,如茶集丛、酒集丛等。
3.文化模式有两种意义,一是按照文化特征的不同,把各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不同的文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模式是把不同的文化互相区别开,这是文化模式的特殊意义;另一种涵义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任何文化都是如此,所以是普遍的文化模式。
(二)文化功能(05.4.32)
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①价值整合。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②规范整合。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统化和协调一致。
③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
2.导向功能。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在社会导向中的功能是:
①提供知识。
②协调社会工程管理与目标。
③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
3.负功能 。文化不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负向功能。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现,后者是负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现。正向功能保持社会体系的均衡,负向功能破坏这种均衡。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一、习俗
(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04.4.13)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习俗植根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首先,自然环境影响习俗;
其次,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
再次,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习俗的功能
•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
•从习俗作用的方向上看,对社会发展来说,有其积极作用的,也有起消极作用的,还有的习俗作用是中性的。
•其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习俗的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就是消极的,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关系不大的习俗的作用是中性的。
二、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06.4.10)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二)道德建设
治理国家从来就是靠法治和德治两手的。中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有所创新。
三、法律
(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05.4.10)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如下特征:
公正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必须守法,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制裁,犯同样的罪,受到同样的制裁,不能因人而异,否则法律便失去了准绳的意义。
强制性,法律的强制性表现在违法必究上,也表现为执法机关的判决和裁定具有强制性上。
(二)法律的社会功能
1.惩罚功能,法律的惩罚功能是对违法犯罪分子说的。
2.威慑功能,一旦犯罪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威胁,从而使得犯罪分子打消犯罪的念头或停止犯罪的准备活动。
3.教育功能,通过在制定、司法过程中使得公众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
四、宗教
(一)宗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宗教包括神灵观念、仪式、组织、物质设备和教徒等要素。
(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具有如下的正向功能:
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三)宗教和邪教的区别(05.4.45简答)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04.4.37名词解释/02.4.35多选)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传播是一个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将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与显示阶段;(2)选择阶段;(3)采纳融合阶段。
•从地理空间来看,文化传播是以信息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根据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两递减的规律,靠近信息源的地方,传入最多,影响最大,接受也可能最多。距离信息源越远,信息量越弱,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少。
•人是文化传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书籍和其他大众传媒以及网络技术等都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
(三)文化采借
文化采借,有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主要有有用性、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根据这两个标准,文化采借一般是物质文化采借先于精神文化采借。
(四)文化冲突(06.4.41名词解释)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有组织的文化冲突,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文化冲突;此外,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具有阶级性。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中西文化交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后来的唐朝开辟的第三条丝绸之路,元朝除了商贸往来及人员交往之外,还有通婚,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后来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迫打开,与洋人进行不平等贸易等。
•直到1979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我们逐步走上了平等的交流。
历年真题考点总结与重点预测
Ø文化的特征
Ø文化的结构
Ø文化的功能
Ø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Ø道德的概念
Ø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Ø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Ø文化传播
Ø文化冲突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02.4.48简述)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两种属性的统一。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04.4.35多选)
•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05.4.42简答/03.4.47简答/06.4.11/05.4.11/04.4.14/02.4.33多选)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二)价值观念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四)行为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规范的行为模式是从小灌输和培养的。
(五)角色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即使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理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
第二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06.4.12/04.4.15)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二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03.4.8)
•再社会化也成为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在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二、社会化的过程(04.4.16)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和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划分法。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有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这些生物因素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个人社会化的生物学上的基础,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生物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体结构;人的组织特殊的大脑;人具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由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环境因素(06.4.33多选)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场合:(1)家庭: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2)学校:对个体进行系统社会化的地方;(3)伙伴群体:可以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无意识地接受社会化;(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5)社区,社区市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6)大众传播: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大。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知识的内化与积累,是一个以教化和互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实现的过程。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
(1)观察学习
(2)角色扮演
(3)知识积累等环节实现社会化的。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06.4.46论述)
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每个人的社会化都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社会也总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造就其成员的。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我国的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接班人。
•社会化目标的确立,有其基本的依据。首先,社会化的目标总是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相联系,社会合格成员,必然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人。其次,人的社会性特征,是通过不同社会群体的解体逐步实现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资格,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群体合格成员的形成反映和体现出来的,所以,社会化的目标往往也表明群体对其成员的期待。再次,个人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主体,所以社会化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
•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根本标准就是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将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就现阶段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啊,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预测:
•本章为重点考察章节,02-06年共考察15次之多,其中简答题3次,论述题1次,选择题11次。
•要点
1.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4.社会化的类型
5.社会化的过程 6.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7.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识记)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06.4.34多选)(领会)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以基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社会互动作如下界定: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种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成人方法学。
(一)符号互动论(识记、领会)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识记、领会)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识记、领会)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06.4.39名词解释) (识记、领会)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所谓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二)合作的类型(06.4.13/05.4.13/04.4.17)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1.自发性合作,这种自发的合作直接产生于某种情景下的实际需要,有时它直接体现为相互的援助行为。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当自发性合作逐步发展为稳定地社会习惯,而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合作以后,我们把它称为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指的是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指导下一起完成某项工作。
4.契约式合作,指的是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协议、以契约或类似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
三、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05.4.14/04.4.18)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和冲突不同,竞争关系的是目标而不是对手,竞争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有些规则强调的是参与,认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常在竞争中打败竞争对手不是主要目的。和冲突相同的是,竞争的一方达到目标,而另一方面临失败;但是和冲突不同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打败竞争对手并不是主要目标。
相关话题/社会学概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 人。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1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之一:社会学概论的讲义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之二: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1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社会学概论上传的附件a9a7bdb5c6a5cc4f4fde60b435c9c9f5.rar(191.20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福州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角色集2.社会地位3.社会现代化4.社会运行5.社会解体6.初级群体7.社会流动8.规范真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2.虚拟社区有哪些特征?3.科层制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具有哪些特征?4.简述社会学理解社会化的三个角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研试题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试时间:1月27日上午考题编号:32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贫困文化论2、文化丛3、社会资本4、参照群体5、“维模”(帕森斯)6、“潜功能”(默顿)7、“前台与后台”(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研试题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试时间:1月14日上午考题编号:32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象征符号2、文化资本3、去个性化4、合作5、“法理权威”(韦波)6、“行动系统”(帕森斯)7、“印象管理”(戈夫曼)8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山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