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铁的氧化
从亚铁到高铁状态的铁的氧化,对于少数细菌来说也是一种产能反应,但从这种氧化中只有少量的能量可以被利用。亚铁的氧化仅在嗜酸性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低pH环境中这种菌能利用亚铁放出的能量生长。在该菌的呼吸链中发现了一种含铜蛋白质(rusticyanin),它与几种细胞色素c和一种细胞色素a1氧化酶构成电子传递链。虽然电子传递过程中的放能部位和放出有效能的多少还有待研究,但已知在电子传递到氧的过程中细胞质内有质子消耗,从而驱动ATP的合成。
4. 氢的氧化
氢细菌都是一些呈革兰氏阴性的兼性化能自氧菌。它们能利用分子氢氧化产生的能量同化CO2,也能利用其它有机物生长。氢细菌的细胞膜上有泛醌、维生素K2及细胞色素等呼吸链组分。在该菌中,电子直接从氢传递给电子传递系统,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产生ATP。在多数氢细菌中有两种与氢的氧化有关的酶。一种是位于壁膜间隙或结合在细胞质膜上的不需NAD+的颗粒状氧化酶,它能够催化以下反应:
该酶在氧化氢并通过电子传递系统传递电子的过程中,可驱动质子的跨膜运输,形成跨膜质子梯度为ATP的合成提供动力;另一种是可溶性氢化酶,它能催化氢的氧化,而使NAD+还原的反应。所生成的NADH主要用于CO2的还原。
四.能量转换
在产能代谢过程中,微生物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等高能分子中,对光合微生物而言,则可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于ATP中。
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例如,在EMP途径中(图5-4),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中都分别偶联着一分子ATP的形成;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图5-8),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时偶联着一分子GTP的形成。
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图5-10),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一分子NADH和FADH2可分别产生3个和2个ATP。
由于ATP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明ATP合成的具体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丰硕成果。英国学者米切尔(P.Mitchell)1961年提出化学渗透偶联假说(chemiosmotic-coupling hypothesis),该学说的中心思想是电子传递过程中导致建立膜内外质子浓度差,从而将能量蕴藏在质子势中,质子势推动质子由膜外进入胞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存在于膜上的F1-F0ATP酶偶联ATP的形成(图5-11)。
3.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以用于从CO2合成细胞物质。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除了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光合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包括紫色细菌、绿色细菌、嗜盐菌等)。它们利用光能维持生命,同时也为其它生物(如动物和异养微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有机物。
光合细菌主要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产生ATP,这类细菌主要包括紫色硫细菌、绿色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和绿色非硫细菌。在光合细菌中,吸收光量子而被激活的细菌叶绿素释放出高能电子,于是这个细菌叶绿素分子即带有正电荷。所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顺序通过铁氧还蛋白、辅酶Q、细胞色素b和c,再返回到带正电荷的细菌绿素分子。在辅酶Q将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的过程中,造成了质子的跨膜移动,为ATP的合成提供了能量(如图5-14)。在这个电子循环传递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故称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产物只有ATP,无NADP(H),也不产生分子氧。
有的光合细菌虽然只有一个光合系统,但也以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的方式合成ATP,如绿硫细菌和绿色细菌(见图5-16)。从光反应中心释放出的高能电子经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黄素蛋白,最后用于还原NAD+生成NADH。反应中心的还原依靠外源电子供体,如S2-、S2O32-等。外源电子供体在氧化过程中放出电子,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失去了电子的光合色素,使其还原,同时偶联ATP的生成。由于这个电子传递途径也没有形成环式回路,故也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第三节 耗能代谢
在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微生物如何将光能和化学能转变为生物能的过程。本节将阐明微生物利用这些能量合成细胞物质及其它耗能代谢的过程(如运输、运动、生物发光等生理过程)。
一. 细胞物质的合成
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的细胞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由ATP和质子动力提供。糖类、氨基酸、脂肪酸、嘌呤、嘧啶等主要的细胞成分的合成反应的生化途径中,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虽有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参加,例如,由分解代谢而产生的丙酮酸、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和三磷酸甘油醛等化合物可作为生物合成反应的起始物(图5-17)。 但在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分子的生物合成化学途径与它的分解代谢途径通常是不同的。其中可能有相同的步骤,但导向一个分子合成的途径与从该分子开始的降解途径间至少有一个酶促反应步骤是不同的。另外,需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产能的ATP分解反应相偶联,因而生物合成方向是不可逆的。其次,调节生物合成的反应,与相应的分解代谢途径的调节机制无关,因为控制分解代谢途径速率的调节酶,并不参与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是被它们的末端产物的浓度所调节。
二. 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由细菌细胞产能反应形成ATP和质子动力,被消耗在各种途径中。许多能量用于新的细胞组分的生物合成,另外溶质的运动性细胞器的活动、跨膜运输及生物发光也是重要的生物耗能过程。
1. 运动
很多细菌是运动的,而且这种独立运动的能力一般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运动细胞器,如鞭毛等。还有某些细菌可以滑动的方式在固体表面运动,某些水生细菌还可通过一种称为气囊的细胞结构调节其在水中的位置。然而,大多数可运动的原核生物是利用鞭毛运动的。在真核微生物中,鞭毛和纤毛均具有ATP酶,水解ATP产生自由能,称为运动所需的动力。目前尚未在细菌鞭毛中发现有ATP酶。细菌鞭毛转动的能量可能来自于细胞内的的质子动力,也有人认为细菌鞭毛转动的能量来自细胞内的ATP的水解。鞭毛的基部起着能量转换器的作用,将能量从细胞质或细胞膜传送到鞭毛,推动鞭毛运动。
2. 运输
微生物细胞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可以很快地、大量的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满足自身代谢的需要。目前认为营养物质跨膜运输有四种机制: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膜泡运输。其中主动运输和膜泡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 生物发光
许多活的生物体,包括某些细菌、真菌和藻类都能够发光。尽管它们的发光机制不同,但在所有例子中,发光都包含着能量的转移。先形成一种分子的激活态,当这种激活态返回到基态时即发出光来。
细菌发光涉及到两种特殊成分:荧光色素酶和一种长链脂肪族醛。另外还有黄素单核苷酸和氧的参与。NADPH是主要的电子供体 。虽然酶的还原不需要这种醛,但当活化的酶返回到基态时,若无醛存在,光量就低。由于生物发光与普通的电子传递争夺NADPH的电子,因此当电子体系被抑制剂阻断时,发光的强度就见增大。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生命活动的基础在于新陈代谢。微生物细胞内各种代谢反应错综复杂,各个反应过程之间是相互制约,彼此协调的,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代谢反应的速度。微生物细胞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酶的作用来实现的,因为任何代谢途径都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酶活性调节,调节的是已有酶分子的活性,是在酶化学水平上发生的;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调节的是酶分子的合成量,这是在遗传学水平上发生的。在细胞内这两种方式协调进行。本节着重介绍酶活性的调节,有关酶合成的调节参见第九章。
一. 酶活性调节
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这种调节方式可以使微生物细胞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地反应。酶活性调节受多种因素影响,底物的性质和浓度,环境因子,以及其它酶的存在都有可能激活或控制酶的活性。酶活性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变构调节和酶分子的修饰调节。
1.变构调节
在某些重要的生化反应中,反应产物的积累往往会抑制催化这个反应的酶的活性,这是由于反应产物与酶的结合抑制了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在一个由多步反应组成的代谢途径中,末端产物通常会反馈抑制该途径的第一个酶,这种酶通常被称为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例如,合成异亮氨酸的第一个酶是苏氨酸脱氨酶,这种酶被其末端产物异亮氨酸反馈抑制。变构酶通常是某一代谢途径的第一个酶或是催化某一关键反应的酶。细菌细胞内的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也是通过反馈抑制进行的。
2. 修饰调节
修饰调节是通过共价调节酶来实现的。共价调节酶通过修饰酶催化其多肽链上某些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使之处于活性和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导致调节酶的活化或抑制,以控制代谢的速度和方向。
修饰调节是体内重要的调节方式,有许多处于分支代谢途径,对代谢流量起调节作用的关键酶属于共价调节酶 。
目前已知有多种类型的可逆共价调节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去乙酰化;腺苷酰化/去腺苷酰化;尿苷酰化/去尿苷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S-S/SH相互转变;ADPR化/去ADPR化等。
酶促共价修饰与酶的变构调节不同,酶促共价修饰对酶活性调节是酶分子共价键发生了改变,即酶的一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在别构调节中,酶分子只是单纯的构象变化。 在酶分子发生磷酸化等修饰反应时,一般每个亚基消耗一分子ATP,比新合成一个酶分子所耗的能量要少得多。因此,这是一种体内较经济的代谢调节方式。另外,酶促共价修饰对调节信号具放大效应,其催化效率比别构酶调节要高。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不分支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受末端产物的抑制,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末端产物的分支代谢途径中,调节方式较为复杂。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控制分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每个末端产物又对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分支代谢的反馈调节方式有多种。
1.同功酶
同功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同功酶对分支途径的反馈调节模见图5-29a。其特点是:在分支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有几种结构不同的一组同功酶,每一种代谢终产物只对一种同功酶具有反馈抑制作用,只有当几种终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完全阻止反应的进行。这种调节方式的著名的例子是大肠杆菌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有三个天门冬氨酸激酶催化途径的第一个反应,分别受赖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的调节。
2. 协同反馈抑制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几种末端产物同时都过量,才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具有抑制作用。若某一末端产物单独过量则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无抑制作用(如图5-29b)。例如,在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合成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途径中,终点产物苏氨酸和赖氨酸协同抑制天门冬氨酸激酶。
3. 累积反馈抑制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任何一种末端产物过量时都能对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起抑制作用,而且各种末端产物的抑制作用互不干扰。当各种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累加的(如图5-29c)。如果末端产物H单独过量时,抑制AB酶活性的40%,剩余酶活性为60%,如果末端产物Z单独过量时抑制AB酶活性的30%,当HZ同时过量时,其抑制活性为:40%+(1-40%)×30%=58%。累积反馈抑制最早是在大肠杆菌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调节过程中发现的,该酶受8个最终产物的积累反馈抑制。8个最终产物同时存在时,酶活力完全被抑制。
4. 顺序反馈抑制
分支代谢途径中的两个末端产物,不能直接抑制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而是分别抑制分支点后的反应步骤,造成分支点上中间产物的积累,这种高浓度的中间产物再反馈抑制第一个酶的活性。因此,只有当两个末端产物都过量时,才能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起到抑制作用(如图5-29d)。枯草芽孢杆菌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就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调节。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般将微生物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次级代谢是相对于初级代谢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有人把超出生理需求的过量初级代谢产物也看作是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类型。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CoA是合成四环素、红霉素的前体;次级代谢一般在菌体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间进行,但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某些催化次级代谢的酶的专一性不高;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质粒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次级代谢不象初级代谢那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因为次级代谢途径即使被阻断,也不会影响菌体生长繁殖。次级代谢产物通常都是限定在某些特定微生物中生成,因此它们没有一般性的生理功能,也不是生物体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虽然对它们本身可能是重要的。关于次级代谢的生理功能,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
二. 次级代谢的调节
1. 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与初级代谢类似,次级代谢的调节过程中也有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及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由于次级代谢一般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因此次级代谢必然会受到初级代谢的调节。例如青霉素的合成会受到赖氨酸的强烈抑制,而赖氨酸合成的前体α-氨基己二酸可以缓解赖氨酸的抑制作用,并能刺激青霉素的合成。这是因为α-氨基己二酸是合成青霉素和赖氨酸的共同前体。如果赖氨酸过量,它就会抑制这个反应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减少α-氨基己二酸的产量,从而进一步影响青霉素的合成。
2. 碳、氮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次级代谢产物一般在菌体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间合成,这是因为在菌体生长阶段,被快速利用的碳源的分解物阻遏了次级代谢酶系的合成。因此,只有在对数后期或稳定期,这类碳源被消耗完之后,解除阻遏作用,次级代谢产物才能得以合成。
高浓度的NH4+可以降低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而后者的比活力与抗生素的合成呈正相关性,因此高浓度的NH4+对抗生素的生产有不利影响。而另一种含氮化合物-硝酸盐却可以大幅度地促进利福霉素的合成,因其可以促进糖代谢和TCA循环酶系的活力,以及琥珀酰Co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CoA的酶活力,从而为利福霉素的合成提供了更多的前体,同时它可以抑制脂肪合成,使部分用于合成脂肪的前体乙酰CoA转为合成利福霉素脂肪环的前体,另外硝酸盐还可提高菌体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比活力。
3.诱导作用及产物的反馈抑制
在次级代谢中也存在着诱导作用,例如,巴比妥虽不是利福霉素的前体,也不掺入利福霉素,但能促进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能力。同时,次级代谢产物的过量积累也能象初级代谢那样,反馈抑制其合成酶系。
此外,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溶解氧、金属离子及细胞膜透性也会对次级代谢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小 结
1. 微生物的代谢可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但它是一个整体过程,保证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种多样。异养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为生物氧化基质,氧和其它无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和合成细胞的前体物质。有些异养微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为生物氧化基质和最终氢受体,产生少量能量和乳酸、乙醇、乙酸、甲酸、丁酸等发酵产物。自养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得能量并通过同化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盐合成细胞物质。
3. 微生物将化学能和光能转变为生物能,将这些能量用于合成细胞物质及其他耗能过程,如:运动、营养物质运输及发光等。
4. 微生物的代谢受着严格的调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通过对酶的调节,包括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5. 微生物次级代谢途径多样,受多种因素影响。次级代谢物种类繁多,多种具重要经济意义。
思 考 题
-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的区别如何?
- 如何利用代谢调控提高微生物发酵产物的产量?
- 微生物代谢调控方式有哪几种?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计划学时:5
重点:细菌生长曲线的定义、各时期的特点、应用及生产指导意义。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及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及原理。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谢活动,如果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于是表现为生长。简单地说,生长就是有机体的细胞组分(constituent)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生长往往伴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加。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方式,形式两个基本相的子细胞,子细胞又重复以上过程。在单细胞微生物中,由于细胞分裂而引起的个体数目的增加,称为繁殖。在多细胞微生物中,如某些霉菌,细胞数目的增加如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叫繁殖。例如菌丝细胞的不断延长或分裂产生同类细胞均属生长,只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使得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叫做繁殖。
在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条件适合,生长与繁殖始终是交替进行的。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微生物处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繁殖速率也高;如果某一或某些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并超出了生物可以适应的范围时,就会对机体产生抑制乃至杀灭作用。
第一节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都很快。大肠杆菌的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便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殖速度,一个细菌48个小时内,其子代总重量可达2.2×10 31克,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那么,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到底怎样呢?
一、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含量,可以看到以下现象:开始有一短暂时间,细菌数量并不增加,随之细菌数目增加很快,继而细菌数又趋稳定,最后逐渐下降。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如图6-6的曲线,称为繁殖曲线,对单细胞微生物而言,虽然生长和繁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由于在测定方法上,多以细菌数增加(即繁殖)作为生长指标,它们的繁殖也可视为群体的生长,所以,繁新的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直至衰老死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尤其是长轴,例如巨大芽孢杆菌,在延迟期末,细胞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大6倍以上;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对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及脱氨作用也很强,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这些都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细胞分裂延迟。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延迟期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调整代谢。当细胞接种到新的环境(如从固体培养接种至液体培养基)后,需要重新合成必需量的酶、辅酶或某些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的环境。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因此,深入了解延迟期产生的原因,采取缩短延迟期的措施,在发酵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在延迟期末,每个细胞已开始分裂,但并非所有的机体都同时结束这一时期,所以细菌数逐渐增加,曲线稍有上升,直至这一阶段结束,进入下一阶段。
(二) 对数期(log phase)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这时,细菌纯培养的生长速率也就是群体生长的速率,可用代时(generation time)表示。所谓代时,即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也叫增代时间或世代时间)。在此阶段,由于代时稳定,因此,只要知道了对数期中任何两个时间的菌数,就可求出细菌的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