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11)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31


一模型还远不是研究者最终希望得到的认知模型,但是它能够指导后继的实验研究,在完善该雏形后建构起真正有效的认知模型。(2)实验验证阶段,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3)模型完善阶段,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研究者可以结合实验,以及其他方面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型将越来越具解释效力。
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1) 优点主要表现在:
a)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
b)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比如:概念表征的原型说能揭示人类不同概念进行不同判断的真正原因。
c)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比如:原型说能为小学教育提供借鉴:教师上课时的举例应尽量做到原型化,即尽量能和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原型相匹配。
(2) 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a)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
b)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
c)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比如:内隐问题解决过程,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操纵的到底是哪些算子呢?问题解决各个时刻的基本认知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被试无法外显,我们根本无法根据
经验来建立有效的模型。
18. 请举例说明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研究
答:问题解决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固着现象。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功能固着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典型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典型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下面邓克的研究为例。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功能固着研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在桌上放一些大头针、一些火柴、一根蜡烛以及三个火柴盒大小用纸板做的盒子,要求被试把蜡烛安置到门上。此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是用大头针将盒子钉在门上,然后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实验中邓克为了引起被试不同水平的功能固着,设计了三种实验处理条件:(1)控制条件,三个盒子是空的,它和大头针、火柴以及蜡烛等实验材料一起摆放在桌子上;(2)功能固着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大头针、火柴和蜡烛;(3)中性物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与实验无关的钮扣等其他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其中,条件(2)和条件(3)强化了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即能加强被试本身的功能固着。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每个条件下有7名被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盒子没有被作为容器呈现给被试,因此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在条件(2)和条件(3)中,盒子里面都装了东西,因此被试会固着于盒子作为容器的这一功能,从而未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后来亚当森置疑邓克的实验,认为他未将速度-准确性权衡考虑在内,控制条件中,解决问题的人数多,可能并非是因为功能固着的倾向较弱,而仅仅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花了更多的时间,而功能固着条件和中性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少,仅仅可能是由于被试没有耐心解决问题,或者给予被试的时间过少。所以他在邓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实验涉及三个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和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的被试。实验因变量指标有两个:一是20分钟内能解决问题的被试的百分率;二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
对于盒子问题而言,结果与邓克一致。然而,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的实验结果却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原因可能是由于存在天花板效应,20分钟对于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言时间太长了。此时,以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作为因变量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敏感的。通过实验确实可以看到,功能固着的程度会影响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功能固着的实验研究,体现了人们在问题解决中对物体功能的理解往往囿于习惯,无法突破思维定势的特点,触及了问题解决的某些固有机制。
19. 试举例说明情绪是后天习得的
答:大量研究证明许多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此处以两个经典实验为例来说明情绪可以被后天习得。
(1)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塞里格曼和梅尔采用动物被试,检验了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实验中,他们把24只狗分为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
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以约束其行动。在狗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鞍垫,狗可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它可以通过挤压鞍垫终止电击。逃脱组的狗与不可逃脱组的狗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完全相同的电击,只是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即无论这些狗做什么,电击都将持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终止电击为止。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在此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由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很快学会了如何终止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行为在30次试验后便完全停止。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箱子中。箱子的一边装有灯,当箱子一边的灯光熄灭时,电流将在10秒后通过箱子的底部。如果狗在10秒内逃过隔板,它就能完全避免电击。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到它逃过隔板,或直到60秒钟电击结束。每只狗在此箱子中进行10次实验。研究者根据以下指标对学习程度进行了测量:(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另外,不可逃脱组的狗7天后在梭箱中再次接受10次额外测试,以评价该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结果发现三组狗逃脱的平均时间:不可逃脱组与其他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可逃脱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由于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能否主动终止电击,因此,塞里格曼和梅尔得出结论认为,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两组狗在行为表现上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可逃脱组的狗之所以能正常学会主动地跳过隔板并逃脱电击的新技能,其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中有能力控制电击。而不可逃脱组在前一阶段实验中对环境事件毫无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缺乏泛化到了新情境下,使其不会主动尝试逃脱,可见,它们习得了无助感。
在随后的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人类的抑郁也是因为他们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验中习得了无助感。和狗一样,当一个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却屡遭失败,他就会停止此类尝试。如果此类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控制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并感到无助而抑郁。
20.试述情绪的测量方法
答:情绪实验的难点之一,就在于情绪的测量问题。通过多年努力,研究者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情绪测量指标体系,测量指标主要有内部的主观体验、外部的行为表现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等。
1. 主观体验是情绪测量的第一个指标,它一般要求被试报告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测量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要的量表有形容词核对表、维量等级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1)形容词核对量表是,一种简便、通用的测量技术。它先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然后把这些形容词列为检表。被试者通过内省,从检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有两种典型的形容词检表:(a)心境形容词检表,用于测查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或情绪性障碍。(b)情绪-心境测查量表是普鲁奇克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检表测量方法编制而成。
(2) 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包括:愉快维、紧张维、冲动维和确信维。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着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由四个维量组成。对12个维量分别在五个等级上作出评价。
(3)分化情绪量表用于测量特定情绪情境下,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该量表包括10种基本情绪,它被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指标:测量情绪强度和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
上述是情绪主观体验评定量表的典型代表,已在教育、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观体验指标用起来十分简便,无须专门的分析技术,也无须采用复杂的仪器设备。然而,它难以避免诸如文饰效应的影响,在客观性上也显不足。
2. 面部表情,表情是情绪的行为指标。和主观体验相比,行为指标显得更为科学。动作、表情、姿态、手势等都可以作为情绪的行为指标,但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面部表情。
早期的研究者曾试图用量表和模式图来描述人类的复杂情感,产生了一些测量表情的早期工具。(1)圆形量表,伍德沃思的助手施洛斯贝格设计制作了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它有两个轴,主轴是愉快和不愉快,是情绪的基本因素。另一
轴是注意—厌弃。可以利用圆形量表的坐标轴来决定某一表情照片在圆面上的方位,可以用在愉快—不愉快及注意—厌弃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定值来共同描述。(2)三维模式图,是施洛斯贝格提出的。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睡眠—紧张维度。表情的早期测量其本质仍然是依靠主观评价制定量表,因此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由于早期测量技术的不足,研究者发展出表情的现代测量技术,以肌肉运动来编码表情。在许多关于面部表情和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研究中,以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最为典型。(1)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为保证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测量区域性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2)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是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3. 生理指标,情绪的生理指标很多,常见的有脑电波和生化指标等。(1)脑电波,又称脑电图,有多种类型,同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情绪发生变化时,不仅有外周变化,而且有中枢变化,可以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测定中枢的变化。因此,利用脑电记录技术可以测出在一定情绪状态下所引起的大脑不同部位电位差的变化。这种方法主要用在研究下丘脑、丘脑与皮层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据以推论人的情绪状态。(2)生化指标,当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时,其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的变化也各不相同。因此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即生化指标。总之,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伴随着某些生理状态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理指标似乎能够反映所处的情绪状态。但实际上,情绪生理指标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情绪和某一生理指标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情绪测量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依靠生理指标,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生理指标,而对情绪状态作出判定。
总而言之,情绪的测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既可以通过主观评定获得,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推测,还可以通过生理指标量化。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解决了情绪研究中最关键的变量——情绪状态的量化评定问题。
21.论述个体差异的研究变量
答: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旨在通过任何可用的手段测量个体差异来进行预测,并尽力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下面分自变量和因变量来论述个体差异的实验研究中变量问题。
(1)自变量
个体差异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由研究内容和目的决定的,其中的大多数自变量都是被试变量,对于这些变量,研究者通常只能挑选而无法操纵。常见的自变量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差异是由遗传的因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另一类自变量则是年龄,这类研究关心的是个体差异如何随年龄发展而变化。
A.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不可能单独正确地揭示事件的规律。因为遗传变量和环境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交互作用。一方面,遗传效应的发生离不开某种环境;另一方面,经验总是需要有某一基因背景的机体。针对这种情况,赫布提出应该以一种更加综合的方式来看待个体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变量。他建议应该考虑六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基因、出生前的营养环境、出生后的营养、文化学习、个体学习、身体的损伤。实证研究证明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
B.年龄
个体差异实验研究中另一个常见的自变量是年龄。在此类实验中,研究者们关心的是能力或人格变量随年龄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年龄为自变量的实验可以采用两种基本的实验设计——横向设计、纵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在相同的时间比较几个年龄组的同期群,它们提供的是年龄差异的数据。纵向设计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比较相同的同期群,它提供的是年龄变化的数据。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各有优缺点。横向设计最明显的优势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数据。但是横向设计易于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纵向设计非常耗时,它会受到被试流失、时间影响和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连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横向设计或纵向设计的缺点。连续设计是简单的横向或纵向设计的综合:一个横向连续包括在不同时点上两个或多个横向设计;一个纵向连续包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期群的同期研究。另外,为了结合横向和
纵向两种设计的长处,沙尔提出一种最有效设计,它既包括纵向设计又包括横向设计,主要是通过在新的横向设计中,测量新被试的同时对上次横向设计的被试进行再测。对最有效设计的结果数据可以进行同期群连续分析、横向连续分析或时间连续分析。同期群连续分析可以比较几个不同的同期群在随年龄变化时的表现;横向连续分析则可以排除测量时间影响,来比较同期群的影响;而时间连续分析则是排除测量时间影响而比较年龄变化的影响。
(2)因变量
个体差异实验的因变量测量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下操作定义。当变量有了操作定义之后,就可以用依据一定操作定义编制的测验来检验操纵自变量导致的结果了。因此,通常实验中的因变量就是被试在测验中所获得的成绩。但是由于能力和人格方面的概念往往非常复杂,因此下操作定义是一个难题——对人格或能力的定义其实也构成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以智力研究为例来简要说明个体差异研究中与操作定义有关的问题。在著名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研究者从学业角度来定义的智力无疑使测验对学业成绩有很好的预测力,但是也因此招致了批评。有人批评他们的智力测验之集中在数学和言语能力上,并且对智力的定义是狭隘的、有文化偏差的。实际上智力研究虽然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被广为接受的智力操作定义,实际上对智力进行定义一直以来是各种智力理论的重要内容,各种理论的分歧与争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力定义的分歧与争论。
可见,虽然研究者们普遍都采用一种他们认可的操作定义来定义因变量并且对它进行测量,但是目前不同研究者的操作定义并未完全取得一致。
上述是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至于其中的无关变量则更难以控制。惟独有一个重要的无关变量在几乎所有能力个体差异实验中都需要控制,那就是对测验项目的具体学习。如果被试在测验之前学过许多测验项目的答案,而不是测验时依靠相应的能力得出答案,那么他们显然要比那些没学过这些项目的个体表现得能力更高。尽管,为了减少特定学习经验的影响,许多项目已经从现代的能力测验中删除了,但完全消除学习、动机、文化知识以及其他已知会干扰测量的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除非能力的定义中包括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否则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必须被减少到最小。
22.试举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答: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 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 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
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
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
23.试述用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答:对社会心理学最大的争议在于它的实验取向——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否能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工具。这涉及到有关实验的两大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是实验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二是实验中的欺瞒问题。
(1)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否能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工具?也就是说,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是否有效?实验所得出的有关社会心理的规律是否能预测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如何才检测实验法在社会心理领域应用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杨倩(1987)在进行了具体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心理学中,实验法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实验的有效性,也可以称作“实验效度”,有两层含义:其一,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改变确实能引起实验因变量的效果;其二,实验设计使得被试的意识和行为真正参与到实验情境中,自然地显现为主试所需要的心理活动。实验的有效性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关于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关键所在,这可从三方面讨论:①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性?几十年来研究者大量工作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②如何检测实验有效性?检测实验有效性,可分内部检测和外部检测两种方法。内部检测是从实验设计本身出发,直接考察实验自变量的有效性,主要问题是人的因素。了解被试在实验中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情况是印证实验方法有效性的有利途径。外部检测是将实验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解释同现实生活中事件的过程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有助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预测。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水平越是高,它应越能反映真实的社会心理现象。③如何获得有效性?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可以由不同事件引起,出现在不同情景中。实验者选择的实验情景如果越接近现实,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实验结果受实践检验的方式便越直接,同时也有利于获得实验有效性。一种实验情景不应是对某个现实社会情景完全的模

相关话题/实验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华师大心理学系实验心理学授课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 绪论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物体高度,初速 大小,重量,形状 质地,etc 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 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 自变量 可操纵(对一个事物),选择(男女,被试年龄。。。)刺激变量(一般都可操纵)被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2018实验心理学考研复习计划
    312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总分300分。其中心理学导论占100分,发展与教育实验心理学占7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占70分,实验心理学占60分。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部分的内容,因此实验心理学是除普通心理学之外分值比重最大的学科,且实验心理学属于方法学科,整个研究生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3)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2)
    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1)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5 题, 每题 5 分 ) 1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 、听觉掩蔽 3 、推理的选择任务 4 、排除实验 5 、错觉性结合试验 二、简答: (5 题, 每题 8 分 ) 1 、信号检测有哪些试验,他们的区别。 2 、短时记忆储存的编码是听觉编码的实验证据。 3 、负启动效应的实验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4,共20分)  1.实验的内部效度  2. 75%差别阈限  3. Donders减数法  4.速度-准确性权衡  二、简述题(10’×3,共30分)  1.试将心理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变量加以归纳和解释。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  研究方向: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5,共25分)  1.多因素实验设计2.实验设计中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外部效度4.自变量5.反应时  二、简答(15’×,共30分)  1.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与统计
    实验心理学与统计一、名词解释:4分/题1、实验者效应 ,2、匹配法(matching method),3、启动效应,4、诱动现象,5、听觉适应,6、差异系数,7、分层随机抽样。二、简答题:6分/题1、如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2、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3、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4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答案
    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一.名词1.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S102.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