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31


10、当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地在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会运用哪些线索来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
答:第一,单眼线索:(1)适应:当此人离我们10米以内时,眼睛的适应状态可以作为估计此人距离的线索,即看远物时晶状体较扁平,而看近物时较凸起。(2)辐合:当此人离我们几十米内时,双眼视轴的辐合可以作为距离线索,即在看近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增加,两个眼球转向鼻侧,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减少,视轴趋于平行。
第二,物理线索:(1)遮挡:比方说,在某一时刻,此人可能被某棵大树遮挡,此时,我们可以判断他比大树离我们远。(2)几何透视:即近大远小的道理,当此人慢慢地靠近我们时,此人在我们网膜上的影像会慢慢变大。其中,根据几何透视原理所形成的单眼运动视差则可以较为简便地帮助我们判断出此人的距离。比如:当此人站在远处不动时,如果我们把头移向左边,此人好像也在向左移动,而当此人站在近处,如果头向左运动,此人好像移向右边。
第三,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具体举例来说就是,当我们眼睛辐合在某棵树上时,如果此人在双眼网膜上的影像距离中央凹较近的点在鼻侧,那么此人比树离我们近,如果此人在双眼网膜上的影像距离中央凹较近的点在颞侧,那么此人比树离我们远。
11、假设有两家公司(1和2)提供了两份工作,初始工资相同,在公司1工作第一年工资增长20%的机会是50%,在公司2工作一年工资增长10%的机会是90%,你会选择哪一家?请问: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理论,你会选择哪一家?两种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之间的函数来表示。假设在当前状态下,采用的决策方案为Aj,产生的可能结果为Sj,每一结果的效用值是U(Sj),概率为Pj,则该决策的期望效用值为E(Aj)= PjU(Sj),期望效用值最大的方案即为当前的最佳决策。那么,根据期望效用值理论,第一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2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为5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2×0.5=0.1,而第二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1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是9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10×0.90=0.09。第一种方案的期望效用值大于第二种,所以应选择第一种决策方案。
但是,你可能会选择第二种,甚至在已经计算出上述两种期望效应值之后,你仍会选择第二种,这说明人们在决策时并不像期望效用理论所预期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而只是有限理性的。
12、由于遇到市场变化的威胁,某公司的领导人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但却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
方案1:执行该方案可以保存一个工厂,保留2000名雇员.
方案2:执行该方案有1/3的概率可以保留全部的3个工厂和6000名雇员,但是2/3的概率是全部工厂倒闭,全部的6000名雇员全部失业。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领导,会选择哪个方案?是否与卡内曼的回避损失原则一致?为什么?
答:按照期望效用理论,方案1可以100%保存2000名员工,所以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用值2000个工人,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对于方案2来说,其有1/3的机会保存6000工人,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应值2000个工人,而它也有可能有2/3的机会损失6000工人,所以其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应该很难在这两个方案间做出选择。但是一般人们都会选择方案1,这样的决策体现了有限理性,符合回避损失的原则。根据回避
损失,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倾向于回避损失,方案2提到了可能带来的损失,而根据回避损失的原则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人们会倾向回避这一方案,而且这一方案显得损失要比方案1大,因此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方案1。所以人们在做出决策是还是会依靠非理性因素的。
13、“电脑总有一天会取代人脑”,你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答: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通”和“不通”两种;(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
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14、在大型的演讲之前,支持人通常总要对演讲者进行一番介绍,试解释这种介
绍的作用。
答:演讲,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个说服过程。说服,即通过给予一定诉求,引导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趋向于劝说者预定方向的活动。霍夫兰德把说服看作信息交流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个标准的说服模型。该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及沟通情境。沟通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阿伦森等人(1963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列举了由不同的现代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征求意见。这些被试对其中的一首诗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之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相当好。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评价的是著名的诗人艾利奥特;而对另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判断的是南方州立师范学院的学生斯特恩。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不出所料,听到艾利奥特意见的被试中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威信高的传播者比起威信低的人来说,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信息接收者的态度。在大型的演讲之前,对演讲者进行一番介绍,其实也是异曲同工的,即竖立演讲者在听着心目中的权威,这样一来,被试的态度更易于向演讲者方向转变,演讲效果才会更好。
15、如今的高架道路通常都有速度限制,这一速度限制和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息息相关,将高架道路的速限设置为多少才是比较合适的呢?请对此作出解释,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
答:现在的车辆性能越来越好,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的有很多,但是在现在城市拥挤的交通道路情况下,高速行驶,一旦意外,将是十分恶性的事故,所以当前高架的速限一般为每小时80公里。高架的速限要求驾驶员时时注意速限问题,将速度控制在每小时80公里以内,这样一来,对驾驶操作的心理负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设定高架限速时也必须考虑驾驶员心理负荷的因素,以设置最优化的高架速限。为了考察限速水平和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设计最适宜的限速,可以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的自变量为速限,有三个水平——每小时60公里,每小时80公里和每小时100公里。实验采用次要任务法,在驾驶模拟器里进行,实验被试是持有卡车营业执照的司机,将他们随机分入三组(60公里组、80公里组和100公里组)。实验中,司机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车道状况和交通密度情况下安全驾驶,但必
须将速度控制在所要求的速限之内。次要任务为瞬时记忆任务,任务要求司机不停地地对听觉呈现的5位数字做立即复述。复述的准确性则可以作为衡量驾驶任务心理负荷程度的指标。统计和整理实验结果,考察哪一组被试的心理负荷程度最低,心理负荷程度最低一组的速度限制则可以作为高架设定速限的参考。
六、论述题
1.试述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答: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就是指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但它的确位于所有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序列顶端。为了准确说明实验心理学专精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最顶端的方法学地位;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作一番介绍和比较,它们包括: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虽然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然而,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其一,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其二,有时,观察法的结论难以得到重复验证;其三,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对观察结果进行各种主观解释;其四,观察活动总是极大地受研究者各自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被试的反应性来更难排除。
(2)相关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第二层次。相关研究和观察法一样,也是一种基于描述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相关研究法不同于观察法的简单描述,相关系数表示了变量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所以,如果变量间的联系(相关)足够高,那么就能从一个变量的值推断出另一个变量的大小。这正是相关研究法提供的一项功能:预测。这就是相关法的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但是由
于其方法学特性,决定了相关研究法的缺点在于: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方法,也是实验心理学系统发展、讨论、应用的科学方法。实验法脱离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的描述性层次,而真正具备了完整的解释、检验和预测功能。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更具体地说,就是设立有关各种可能因果关系的实验假设和推论,并将这一假设转化为各种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有效的实验控制方法来检验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实验心理学的青睐:其一,实验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这样,在逻辑上就可以认为,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由自变量引起的。换句话说,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所观察到的因变量的变化;其二,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如果你住在北极圈附近的挪威特伦汗港,但却想研究热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那么只靠太阳产生高温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了。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但是,不能认为有了实验法就可以抛弃描述性研究方法。正像观察法能够为相关研究法提供必要的准备一样,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比起其他科学方法——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实验法在方法学上的地位显然更为突出,因而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核心和基础的。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用实验来证实或证伪理论,并提供解释心理现象及行为的数据。从这点来说,实验法比观察和相关法更能提供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不过在另一方面,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又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所以这三种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的实验研究为核心与重点,应用于实验心理学之中。
2.试述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和研究报告撰写。
1.课题确定
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1)选择课题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来源: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科学探索,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探明某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研究者应根据所处的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类型。
(3)在课题确定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问题还需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针对因素型、函数型两种实验类型,假设的陈述也包括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两种方式。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而数型假设则方程式b=f(a)表示。
2.选择被试
被试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课题的性质可以指导实验选择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许多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往往首选人类作为被试。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应该考虑选择非人类被试:第一,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损害;第二,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实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2)实验研究结果所要求的概括程度可以指导被试选择如何取样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只是一个小群体,他们仅具有某种特性,而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如果被试的取样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法和分层随机取样法来减少取
样偏差。
3.确定实验控制
进行科学实验能做的就是从课题确立阶段的资料准备开始,圈定最可能影响实验的那一部分变量进行控制。至于在此之外无数可能成为干扰的额外变量,一方面要理解其中许多会影响因变量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另一方面还可以有赖科学方法本身独有的自我完善特性。
4.数据整合
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四类:计数资料,即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记数的资料;计量资料,即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等级资料,它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
针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实验变量上的不同组合,需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1)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最恰当有效的统计工具是方差分析,当然在一些结构最简单的实验中,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都只有一个,并且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那么也可以选用t检验作为评价因变量均数差异的方法。
(2)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首先,可以将计量资料的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使用,借助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次,如需要用多个计量资料的自变量来解释单个计量资料的因变量,可使用多元回归。
(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通常选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4)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只能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5.报告撰写
研究报告撰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
(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
3.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 、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有些被试变量可以由实验者操纵,例如内驱力强度就可以用禁食或禁饮的时间加以操纵,而有些则不能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例如智力、教育水平、自我强度等。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例如实验者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就意味着对“疲劳”这一自变量的操纵就是通过改变被试的劳动时间来完成的。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例如以疲劳为自变量的研究中,设定了“体力劳动时间”这一操作定义,那么接下来研究者就可以确定两个水平的疲劳程度了,如:1小时、2小时。自变量的水平数至少为2。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同样,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一般来说,对于因
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 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为使实验中被试的反应能够具体度量,就要规定一定的标准。这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但是不管怎样,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2)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在以上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通常,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相关话题/实验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华师大心理学系实验心理学授课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 绪论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物体高度,初速 大小,重量,形状 质地,etc 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 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 自变量 可操纵(对一个事物),选择(男女,被试年龄。。。)刺激变量(一般都可操纵)被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2018实验心理学考研复习计划
    312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总分300分。其中心理学导论占100分,发展与教育实验心理学占7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占70分,实验心理学占60分。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部分的内容,因此实验心理学是除普通心理学之外分值比重最大的学科,且实验心理学属于方法学科,整个研究生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3)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2)
    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1)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5 题, 每题 5 分 ) 1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 、听觉掩蔽 3 、推理的选择任务 4 、排除实验 5 、错觉性结合试验 二、简答: (5 题, 每题 8 分 ) 1 、信号检测有哪些试验,他们的区别。 2 、短时记忆储存的编码是听觉编码的实验证据。 3 、负启动效应的实验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4,共20分)  1.实验的内部效度  2. 75%差别阈限  3. Donders减数法  4.速度-准确性权衡  二、简述题(10’×3,共30分)  1.试将心理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变量加以归纳和解释。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  研究方向: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5,共25分)  1.多因素实验设计2.实验设计中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外部效度4.自变量5.反应时  二、简答(15’×,共30分)  1.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与统计
    实验心理学与统计一、名词解释:4分/题1、实验者效应 ,2、匹配法(matching method),3、启动效应,4、诱动现象,5、听觉适应,6、差异系数,7、分层随机抽样。二、简答题:6分/题1、如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2、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3、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4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答案
    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一.名词1.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S102.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