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 孟庆茂、常建华编著(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2


但是,假设检验理论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其中最难以解释的就是被试对假设本身的记忆很差,还有一个就是内隐记忆问题。
(二)样例学习理论
自然情况下,概念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奥谢本和史密斯(Smith)于1981年提出,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一类是样例信息(对样例的记忆),另一类是类别信息(概念的定义、关键特征以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用于迅速判断,后者用于逻辑证明。每一个概念都有类别信息和样例信息。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1)某个人希望达到一定的目标,(2)但是初次尝试失败,(3)往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时,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
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中的行为,推测被试对课题的理解(模式)。他们提出的实验课题往往带有人工性质,例如移字码、河内塔(Hanoi)、过河问题、量水问题、密码算题(即DONALD+GERALD=ROBERT之类的问题)等等。
三、针对人工问题进行的研究
利用第一节讲的移字码、河内塔、过河等各种问题,研究人员探讨了两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状态动作模式和问题分解模式。
所谓状态动作模式,指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搜索的方式找出可以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动作)这样一种模式。
问题分解模式则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手段-目的分析"就是问题分解的一种方式,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和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不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找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和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循环进展,直至问题解决。
四、格里诺(Greeno)对问题的分类及其相关研究
格里诺(1978)在分析了各种不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问题分为三类: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问题解决相应地也分成三种基本模式。同时他还认为,这三种基本模式都要求问题解决者具有特定的认知操作和技能。
五、知识和经验与问题解决――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心理学家用国际象棋、围棋、桥牌和扑克等比赛类专业问题来研究专家思维的特点,还广泛研究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新手区别。
高水平的棋手在其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较多的模式或组块,在看到棋盘上有联系的棋子时,这些模式起了组织的作用,把许多棋子分成少数几个大的组块,这样就出现了优异的回忆成绩。这就是"模式再认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对学术领域的专家思维也进行了许多研究。莱夫(Reif,1979)从分层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专家和新手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同。他认为,专家凭借多少年来的经验,各项知识之间已经形成各种联系,这些知识已经可以归成同一类,几个类的知识又可以归成更大的一类。专家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往往得益于对材料的组织,组织可以使他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
第五节 想像与创造
一、想像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
所谓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就是用问卷法、测验法等方式来搜集人们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且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想像可以减弱内驱力,可以起一个安全阀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
想像的三大功能:(1)预测与计划;(2)提醒人去做未完成的事情;(3)在沉闷的环境中保持人的警醒。
三、关于想像的实验研究
(一)任务要求
在想像过程中,情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完成某个任务时需要较多地注意外部环境,那他就不容易进行想像活动。任务的复杂性和它对于被试的重要性都会影响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想像活动。
(二)"坏消息"效应
前面讲过,想像往往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所以当一个人听到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坏消息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想像,而忽视当前的任务。
(三)应激效应
侵入性思维的特征是:(1)不随意性--被试无法控制是否进行这样的思维;(2)难以摆脱--被试希望摆脱这样的思维,但是很难做到;(3)应该摆脱--侵入性思维往往引起不愉快的感受,应该摆脱;(4)同一念头反复出现。
四、对创造性个体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进行的是心理测量研究,其目的就是揭示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五、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论
(一)华莱士(Wallace)的四阶段论
1926年,华莱士根据前人的研究(包括科学家回忆录),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的理论:准备期、孕育期、灵感期和验证期。
(二)帕特里克(Patrick)对阶段论的实验研究
(三)关于孕育期的实验研究
能力较强的人受到孕育机会的阻碍,而能力弱的人则受到这种机会的促进。价题目中的陈述与他们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第十二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起源
达尔文的《动物和人的表情》提示出表情的进化论观点。人类许多基本表情是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
其他证据:先天盲婴和正常婴儿之间、前文化民族和文化民族之间都有相同的表情。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Schachter和Singer的肾上腺素实验证明,情绪不完全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认知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指标
一、皮肤电
影响因素:体温、觉醒水平、情绪(有情绪时皮肤电水平发生变化)
皮肤温度
二、呼吸
I/E比率=吸气时间/呼气时间
I分数=吸气时间/整个呼吸周期
三、心律、血压与血管容积
四、脑电
强烈情绪状态下,α波消失,脑电振幅降低
五、瞳孔
感兴趣时瞳孔放大,反之缩小。
六、测谎
基线水平,无关问题和关键问题。声音分析测谎器
第三节 其他情绪实验
一、表情的三种量表
一维量表、二维量表和三维量表
二、叶克斯-道森定律
动机水平和效率之间的倒U曲线,作业复杂性对倒U曲线形态的影响。
北师大实验心理学大纲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 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
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的因变量的变量。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
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
 
第三节 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前文讲过,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那时候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哲学家在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等等哲学问题时顺带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知觉问题。例如,1795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这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1862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一、定课题
二、选被试
三、控制与测定
四、统计结果
五、撰写论文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自变量及其控制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称因素)或条件的组合。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
(一)自变量的种类
如果仔细分析,自变量还可以分解为以下5大种类:
1、刺激特征方面的自变量
这些自变量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可以是简单刺激,也可以是组合刺激。
2、环境变量
不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例如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就是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职业特征、健康状况、个性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指的是那些容易暂时性地受主试或研究者的言语、表情、态度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被试变量。例如定势、动机、疲劳等等。
(二)对于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亮、声音响、噪音
2、检查点的确定
3、仪器的校准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二、因变量及其控制
(一)因变量的种类
在心理学实验中,充当因变量的总是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被测定者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刺激的强度
4、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5、评定分数
6、反应的强度
7、高次反应变量
(二)反应变量的控制
1、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3、反应指标的平衡
三、控制变量的处理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指导语控制
2、主试态度
3、单盲或双盲实验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
(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操作控制法
消除法和恒定法
2、设计控制法
平衡法和抵销法
Kurtz有效计划
ABBA法和随机法
3、统计控制法
控制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
 
第三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二、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三、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四、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规律之间吻合的程度。
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一)内在效度
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1、历史因素
2、选择
3、成熟
4、测验经验的增长
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6、统计回归因素
7、被试亡失
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
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
10、霍桑效应
11、疲劳因素
(二)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1、统计检定力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变异
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
(一)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二)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第五节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题目
二、作者姓名、单位
三、摘要
四、关键词
五、导言
六、方法
七、结果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参考文献
十一、附录
 
 
第三章 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定
 
经典心理物理学的内容: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节 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
阈限――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
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
需考虑的问题:
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被试反应
测定次数
 
第二节 极限法
别名: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
程序特点:刺激交替按"渐增"或"渐减"两个方向变化,探求阈限所在位置。
绝对阈限的测定
系列交替问题、起始点问题、误差问题: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
差别阈限的测定
上限、下限
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三节 平均差误法
别名:调整法,均等法。
程序特点: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标准刺激假设为零。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阈限、主观相等点
三、误差问题
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
别名: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
程序特点: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直线内差法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两类反应和三类反应
 
 
第七章 感觉
 
第一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1、视觉的物理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
2、光源的种类
3、单色光
(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
1、光源强度的测量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
目视光度计
2、光照度测量
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
3、亮度的测量
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
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
(1)视网膜照度
(2)光强度等级--分贝
5、其他测量
(1)反射系数
(2)透光系数
(3)密度
二、视觉现象
(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
1、视觉的主要功能
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
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
(二)明暗适应水平
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一般光适应较快。
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
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
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
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
(1)棒体细胞的适应
(2)锥体细胞的适应
3、影响适应的因素
(1)适应前照明
(2)器质性病变
(3)维生素A缺乏
(4)年龄因素
(5)感官的相互作用
(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
(7)实验光的波长
(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
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
1、刺激的时间累积作用
Bunsen-Roscoe定律: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决定它的效果。
2、刺激的空间累积效应
对于视觉效果是否等于面积与强度的简单乘积,目前尚有争议。
(1)中央凹的累积作用
(2)分散点的累积作用
3、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
(四)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
1、影响后像的因素
(1)刺激强度
(2)视觉器官的疲劳程度
(3)刺激的网膜部位
(4)刺激的持续时间
2、实验中克服后像作用的具体办法
(1)亮度匹配实验
(2)颜色匹配实验
(五)视觉的功能因素
1、视敏度
视敏度是视觉空间频率特性的一个方面,它指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分离的能力。
(1)视敏度的计算
(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
(3)有关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主要有最小视点法、最小可分法。
2、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是时间视敏度,是时间分辨力的一项良好指标。
(1)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有,正时相的强度和两个时相的差异、两个时相的时间比例、刺激面积的大小、网膜的不同部位、其他感官的刺激、年龄、疲劳、缺氧,以及双眼间的迁移等。
(2)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用闪光融合频率计或混色轮可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3)闪光融合频率的应用
闪光融合频率可用于亮度匹配,可以作为视生理指标。
3、明度辨别力
明度辨别力主要是指明度差别阈的大小。
(六)双眼视觉因素

相关话题/实验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练 习 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华师大心理学系实验心理学授课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 绪论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物体高度,初速 大小,重量,形状 质地,etc 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 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 自变量 可操纵(对一个事物),选择(男女,被试年龄。。。)刺激变量(一般都可操纵)被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2018实验心理学考研复习计划
    312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总分300分。其中心理学导论占100分,发展与教育实验心理学占7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占70分,实验心理学占60分。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部分的内容,因此实验心理学是除普通心理学之外分值比重最大的学科,且实验心理学属于方法学科,整个研究生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3)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2)
    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简述(1)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5 题, 每题 5 分 ) 1 、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 、听觉掩蔽 3 、推理的选择任务 4 、排除实验 5 、错觉性结合试验 二、简答: (5 题, 每题 8 分 ) 1 、信号检测有哪些试验,他们的区别。 2 、短时记忆储存的编码是听觉编码的实验证据。 3 、负启动效应的实验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4,共20分)  1.实验的内部效度  2. 75%差别阈限  3. Donders减数法  4.速度-准确性权衡  二、简述题(10’×3,共30分)  1.试将心理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变量加以归纳和解释。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  研究方向: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  考试科目: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5’×5,共25分)  1.多因素实验设计2.实验设计中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外部效度4.自变量5.反应时  二、简答(15’×,共30分)  1.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答案
    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一.名词1.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S102.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