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定义。同时应明白,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是货币性资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是非货币性资产。(06判断)
二、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情形。识记:对于发行方可以赎回的债务工具,投资者可以将此类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对于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方赎回的债务工具,投资者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定义。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变化处理:尽量多记,估计最多就个判断题或选择。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重点):“应收利息”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实际利率(法)等的相关内容要记忆。
六、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如何确定、如何核算以及可以在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转回日期摊余成本的范围内转回。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异同。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的设置与核算(09选择、重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与核算;可以转回(只是要两种不同的科目表示)。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与特点(稍微了解)。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四种类型:控制(05、09概念);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定义、划定都是要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后面的关联关系与关联交易的辨别。特别强调控制。)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了解下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07业务、09选择)。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重点):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06选择、08、09判断、09选择)、账户设置与核算及其差异(02业务与判断、03判断、05业务、08选择、09业务)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本部分是历年来考查的重点,也是本书上的难点之一。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转换多年没有命题,因此,建议考生要重点对待。)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04业务):具体操作。尤其是注意采用权益法(自己要先判断)的,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在处置时要进行结转。
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判别;可回收金额的定义(08选择)以及相关因素的确定;迹象;核算。特别强调:(1)长期股权投资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可以冲回;(2)处置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因此,很有可能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一起命题,书中缺乏这样的例题与练习,建议考生自己加强联合意识。
补充—— 新旧准则差异
1.范围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所指的投资,是指狭义投资中的权益性投资和债券性投资,即除了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等对内投资外,还不包括以下各项:外币投资的折算、证券经营业务、合并会计报表、企业合并、房地产投资、期货投资、债务重组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或债权投资。与旧准则所指的投资范围不同,新准则规范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未包括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2.结构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主要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形式,其结构一般包括引言、定义、投资分类、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具体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投资的划转、投资的处置等内容)、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而新准则没有简单的搬套国际准则的形式,而是采用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新准则分为四章共17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初始计量、第三章后续计量和第四章披露。
3.初始投资成本确定方法发生了变化
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两类,即通过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前者又可以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例如A控制B和D,B控制C,现根据需要,D支付1 000万元购入C 90%的股份,则D取得了对C的控制权,但是在本例中B、C、D三家企业合并前后都是由A控制的,这种合并的本质仅仅是企业集团内部业务经营活动管理权的划转,对集团本身而言,这种业务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购买价并不是证券市场上的公允价,为稳妥起见,其入账价值为投资方所拥有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而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及其他必要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这种转让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经济资源的转移,其购买价建立在证券交易市场公允价的基础之上,因此其入账价值应该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在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的,购买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购买方也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新准则将“以有形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的行为视为一种转让,而旧准则规定,以有形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时按其账面价值计入长期投资成本,不确认损益。
4.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规定,当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采用成本法,否则采用权益法。新准则规定,当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采用成本法;当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也就是说,在新准则中投资方和被投资企业之间是控制关系时采用成本法。但新准则又规定,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5.股权投资的差额的变化
旧准则中的权益法规定,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部分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销;小于时作为资本公积?而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例如A将一幢原始价值为5 000万元、累计折旧为1 000万元的厂房按公允价4 300万元投入B企业,取得B企业股份30%,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0 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为15 000万元。会计分录为(单位:万元):
旧准则: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4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1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 000
新准则: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4 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 000
营业外收入300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异为200万元,则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单位: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200
贷:投资收益200
6.处置时的处理不同
新准则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而旧准则规定,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其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7.权益法下收益确认方法不同
旧准则规定:投资方根据投资比例和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确认相应的投资收益或损失。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基于重要性原则,通常应考虑的调整因素为: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以及减值准备的金额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调整的原因在于,投资方的购买价大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说明该企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偏低的,这就可能使得企业未来的利润多计;同样投资方的购买价小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说明该企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偏高的,这就可能使得企业未来的利润少计。因此通过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更加准确。下面举例说明调整方法:
20×7年1月1日,A企业购入B企业30%的股份,购买价1 650万元,B企业账面净资产为5 000万元,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高50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他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同,B企业20×7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
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旧准则中确认的投资损益为:500×30%=150(万元);新准则应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固定资产按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计算的折旧相差50万元,对净利润的影响为50万元,因此A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认的当期投资收益为(500-50)×30%=135(万元)。
8.减值准备的恢复处理不同
旧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恢复后,原先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可以冲回。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一条规定往往成为个别企业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据中国财经报报道,格林科尔入主科龙电器的前后两年(2001年和2002年),科龙电器由2001年的巨亏12.3亿元,一跃变成2002年盈利2亿元(后重述调整为1亿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巨额存货减值转回,坏账准备转回,大额预提广告费冲回等。因此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资产减值》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样可以杜绝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第五章 存货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的多,也考的细。在2010的考试中,将继续是重点考查的对象。建议考生多加学习。重点是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基本方法与运用条件、期末存货的计量与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考虑到从08年起,业务题都可能涉及到整章,所以存货从购买到处置的流程,都要熟练。2010年在这章出大题的可能性大。
第一节 存货的涵义与种类
一、存货的定义(08、09判断);判定。
二、存货的分类(其中按照存放地点进行的分类在07年直接考查);确认(关键是里面的具体举例)。
第二节 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发出的计价方法
一、存货成本的构成:不同存货的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09选择,变相考查原材料的账面价值就是采购成本);采购成本的构成(06选择)、加工成本的构成、其他成本的构成、不计入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影响、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
二、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基本方法与运用条件(重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各方法的特点、影响与具体运算(02、03判断、05选择与业务、06选择、07判断与选择);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
第三节 存货收发的核算
一、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特点;适用范围、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发生短缺的核算(08选择,主要是不同原因所选用的核算科目);发出材料用于在建工程、福利部门等非应税项目的,应转出增值税的进项税额(04判断)。
二、原材料按计划成本的核算(05选择、06、07连续做业务题考查):特点;适用范围;科目的设置与核算(尤其是“材料采购”与“材料成本差异”借贷方的登记对象,这在05年考过);具体核算(一般直接考查发出,如08选择第9题,因为考查发出的同时,必定考查了购入的核算)。
三、其他:只要看点文字表达的内容就可以,主要是库存商品的定义与范围;周转材料的定义、范围与方法;不属于包装物的核算范围;包装物是否单独计价所对应的核算科目(P95)。
第四节 存货的期末计价
一、存货期末计量原则(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二、可变现净值的含义与确定。可变现净值的理解;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发情形;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与账务处理(08判断):可以转回。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盘存方法:种类与各自特点(05判断)、优缺点。
二、存货的清查:主要是盘盈盘亏后的具体处置,重点是盘亏。
三、附注中应披露的关于存货的信息内容。
补充——新旧准则差异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这一决定并不排除与后进先出法相似的能够反映存货流转的特殊成本法。
2.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3.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两者稍有差异。
4.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费用的处理有差异。《存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按照进价和按规定应计入商品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不计入商品的实际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存货准则》原则上要求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费用计入存货采购成本,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章 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是新准则首次规范的内容,在08年做了简单的考查,09年的有业务题涉及。2010大纲对其继续做了要求,正常情况下,不会考的太多。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特征。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能够辨别即可,主要是判断与选择,09判断)。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及后续支出
一、初始计量:成本、各来源的具体核算。
二、后续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不同处理;费用化时计入当期损益,即“其他业务成本”;具体划分。
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一、两种模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08年),而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二、两种模式的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其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会计处理在08年考过。总的说来,08年在本章所命的两道题,都是在本节, 09年业务题第二题也是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如果2010年继续命题的话,相信也是本节为重点。
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08年已经做业务题考查,具体参照书上的例题与08真题。
第四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处置与披露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相关内容都要学。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重点):科目的设置与处理。
三、应披露的信息内容。
补充——新准则的相关内容
1.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范畴
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特殊资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投资性房地产不用于销售。第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使用寿命较长,应当对其后续支出与处置加以考虑。第三,企业持有的自用或用于销售的土地应界定为无形资产范畴,对于为了出租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土地使用权应界定为投资性房地产。第四,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目的是赚取长期的租金收益或获得资本增值,对于这部分资产的核算,应当充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对收益进行确认。
2.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1)会计确认。企业取得投资性房地产,只有在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进行会计确认:①因取得产权而发生的成本可以计量;②因该投资性房地产而包含的租金收入、使用收费或增值收益能够流入企业。
(2)会计计量。企业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实际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将为取得该项资产而发生的价款、相关税金、手续费计入成本。
3.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当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或永久退出使用且预期没有来自处置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时,应终止确认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销售或订立一项融资租赁合同可能会导致一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如果属于销售投资性房地产,在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日时,企业应按照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标准,合理确定销售实现的时点;如果是通过订立一项融资租赁合同或通过售后租回方式进行处置的,则应按照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转变,对有关房地产或物业项目进行投资,逐渐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地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而实际上,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以后,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价值,而且还经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2)对房地产的投资一般金额大、周期长、流动与变现能力较差,,往往具有高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显然不适合,但是将它们按照流动资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原则来出来,也是不适合的。
(3)多年来,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企业往往各行其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差异很大,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有些企业甚至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重估作为粉饰业绩、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因此,在会计实务上,迫切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类制定会计规范。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无论是以前各年度,还是即将到来的2010年,都是湖南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值得高兴的是,本章内容比较易懂,简单明了,一是因为这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二是因为其在会计上相当成熟与规范。因此,考生尽量要把本章的分数全盘拿下。从08、09两年该章所命的业务题来看,内容跨度大,需要熟悉整个固定资产的处理流程。2010年本章肯定有题目,不过业务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节 概述
本节主要记下固定资产的定义、按使用情况分类与综合分类。其他地方稍做了解。特别辨认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与经营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区别(06判断),前者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后者不能视同。
第二节 在建工程
一、自行建造:入账价值的确定;科目设置与账务处理(重点)。
二、出包工程:稍微了解。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本节是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基本环节,正常情况下,不会单独考查,所以要和后面的折旧、减值、处置结合起来。08年就是这样来命题的。本节重点注意下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与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难点)。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概念与范围(02选择、08判断、09选择);影响因素(04判断、07选择)。
二、折旧方法(重点,07、08、09业务涉及):种类;各自特点;优缺点;计算(尤其是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05判断、07判断、选择与概念、08、09选择);账务处理。
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第五节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一、新准则的具体规定:P135
二、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相关处理(重点)。
三、后续支出具体处理方法(识记)。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与减值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与会计处理(重点):要学会如何处理。
二、固定资产的减值:不得转回。
补充——新准则相关内容与资产减值
1.新准则的突出变化
(1)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旧的固定资产准则中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也就是说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净残值通常应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2)规定了特殊行业处置费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其金额为折现额。
(3)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