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河南师大333 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教育存
在。在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
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
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 德育过程
(1)定义: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
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 《大学》
(1)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而明确的概括。
(2)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大学教育目的
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即“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3)大学还阐述了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步骤,即“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修身是中心环节,只有修身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基础。个
人政治能力的形成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
4. 科举制
(1)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士
制度。
(2)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末
1905 年才废除,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3)科举制产生前期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选拔有能力的人为官,形成了社会
热爱学习的风气。但是宋朝以后各朝重视科举,忽略兴学,导致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
弊端显露无疑。
5. 学习化社会
(1)学习化社会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刚刚出现的概念,早在 1972 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
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但那时的概念和现在大不一样。
(2)学习化社会的三个字根本特征是:①更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②提出了学习的全名
性,③突出了学习主动性。
(3)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②时空的开放性,③内容的生活
性,④目标定位的发展性,⑤实现过程的理想性,⑥学习的主体性。
6. 设计教学法
(1)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
为在社生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2)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
的本质。
(3)主要内容有:第一,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将设
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第二,消费者的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
第四,练习的设计。
(4)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但实行则以学生为主。
评价: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
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
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
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二、简答题
1. 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顺序性
①定义: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
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
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
感。
②要求: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2)不平衡性
①定义: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
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同一机能系统
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
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②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和最
佳期,及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①定义: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
重点和发展特征。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②要求: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教育的
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4)个别差异性
①含义: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
的优势是千差万别的。如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上存在差异。
②要求: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
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4)整体性
①定义: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她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
独特性。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
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②要求: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类全
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2. 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
斯宾塞是 19 世纪近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
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教育内容的革新,其代表作是《教育
论》,提出了教育预备说。
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
生产,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价值则越大。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认为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
根据上述划定的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课程理论。
3. 杜威的基本教育观。
(1)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
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教育理论主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
是教育与社会的脱离;二是教育与儿童的脱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2)论教育的本质: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由此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
(3)论教育目的:
①教育无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的内在目
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
务。
(4)论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学化”的观点。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①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②根据杜威的科学的实
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6)论道德教育:
①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在社会性的情景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
教。
③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
4. 人格发展的规律一般有哪些?
(1)人格的发展具有社会性。
(2)人格既是稳定、持久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它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但并不代表它不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3)人格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人的一生看,个体人格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
但是具体到某个阶段又有其各自的规定性,体现出阶段性。
(4)人格的发展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一般来说,个体的人格发展总要经历一定
的共同发展的基本阶段,但又没有两个个体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5)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毕生过程。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说明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补充论述:
(1)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承知识的文化活动,通过教学能够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
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2)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德,
智,体,美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而且连绵不断的教学认识和交往活动还构成了
学生特有的学习生活。
(3)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连续性,计划性极强的育人活动。
2. 结合实际说明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①高尚的思想品德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要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工作
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为人师表。
②坚定的教育信念
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艰难,顽强耐心工作,
才能收获教育硕果。
③家长的心肠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与慈母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
真诚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④善于待人接物
班主任为了教好学生,要与家长、任课老师、校外辅导员和有关社会人士联系协作,因而要
善于待人接物。只有善于待人接物,团结教师,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⑤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组织学生的
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做出决断。
⑥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格开
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能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开展活动。
3. 试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主张。
(1)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
教育思想。
(2)改造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a 改变学生观念,b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c 发展
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d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③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
④改革教学体制。a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b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c 改
年级制为选科制,按一定基础和专业要求修满规定学分,不拘年限,即允许毕业。
(3)教育独立思想
①教学经费独立②教育行政独立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④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4. 试述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心智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
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条件化知识
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
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为使头脑中的产生式知识进一步熟练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者应对其进一步进行深加工
和协调,并加强变式练习,才能变成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
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心
智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由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心智技能,主要是学习概念和规则,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通过大量正例、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
和分化,概念和规则就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4)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要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只有当学生通过练习对基
本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价值感后,学生练习难题的条件才真正成熟,
有信心地更加喜爱练习。
(6)分阶段进行培养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同时,由于一种心智技能往往是由多种心智动作
构成的。如果在某种心智技能中,有些动作成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有些是尚未掌握的,
就应该针对那些新的动作成分进行分阶段练习,并注意做好新旧动作间的组合关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