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09,12,13,14,16年考过建议全背)(2016复试)
药理作用:
1)抑制心脏: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
2)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扩血管(冠脉,脑血管,外周血管) 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构的影响:(1)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
(2)抑制血小板聚集
5)保护肾脏:(1)增加肾血流
(2)排钠利尿
6)维拉帕米可减缓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的耐药性用作肿瘤耐药逆转剂。
临床应用:1)高血压 2)心绞痛 3)心律失常 4)脑血管疾病 5)预防动脉粥样硬化6)支气管哮喘,偏头痛
106.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2011年考过)(2016复试)
1)高血压: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
2)心绞痛:钙通道阻滞药对各型心绞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3)心律失常: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应用较多。
4)脑血管疾病: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扩张脑血管。
5)外周血管痉挛型疾病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07.Ca2+阻滞药扩血管的作用特点。
1)主要扩张动脉,对静脉影响较小,动脉中又以冠状血管较为敏感,治疗心绞痛有效。
2)脑血管也较敏感。
3)钙通道阻滞药也可能舒张外周血管解除其痉挛。
108.三种钙通道阻滞药心血管效应的比较。
负性肌力 负性频率 冠脉扩张 外周血管扩张
维拉帕米 + ++ +++ ++
硝苯地平 - - +++ +++
地尔硫 + + +++ +
(注:+ ++ +++为作用强度,-为无作用)
109.钙通道阻滞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1)减少钙内流,减轻Ca2+超载所造成的动脉壁损害。
2)抑制平滑肌增殖和动脉基质蛋白合成,增加血管壁顺应性。
3)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
4)硝苯地平可因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溶酶体酶及胆固醇酯的水解活性。有助于动脉壁脂蛋白的代谢,从而降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
110.ATP敏感的钾通道的分类与代表药?(2011年考过)(复试)
KATP:1)开放剂:二氮嗪 高血压危象
2)阻滞剂:格列本脲 降血压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11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2013年考过)
1)折返 2)心肌自律性升高 3)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4)基因缺陷 5)离子靶点假说
112.抗心律失常的基本作用机制。(09,13,14年考过尤其是消除折返的机制)(复试)
1)降低自律性(方式)
(1)降低4相斜率(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提高阈电位(Na+,Ca2+通道阻滞药)
(3)增大最大舒张电位(腺苷和乙酰胆碱)
(4)延长ADP(钾通道阻滞药) ADP:动作电位时程
2)减少后除极
(1)阻滞Na,Ca通道,减少迟后除极发生(如奎尼丁或维拉帕米)
(2)缩短APD的药物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
3)消除折返
(1)改变传导性:Ca通道阻滞药和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而消除房室结折返所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2)延长ERP(有效不应期):Na,K通道阻滞药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ERP
Ca通道阻滞药可延长慢反应细胞的ERP
113.抗心律失常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的作用机制。(2009年考过)(复试)
1)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2)促进K+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远离阈电位而降低自律性。
114.各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2010年考过)(复试)
1)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抑制4相Na+,Ca2+内流,促进3相K+外流。
2)影响膜反应,消除折返激动:
(1)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2)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消除单向传导阻滞。
3)延长有效不应期:
(1)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2)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3)使心肌各部的有效不应期趋于一致。
115.抗心律失常的分类,各类特点及代表药。(09,10,11,12,14年考过)(2016复试)
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Ⅰ钠通道阻滞药。Ⅱ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Ⅲ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K+) Ⅳ钙通道阻滞药
(一)钠通道阻滞药
Ⅰa: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率,不同程度抑制K+,Ca2+通透性,延长ERP。代表药:奎尼丁,普鲁卡因。
Ⅰb: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率,降低自律性,缩短APD。
代表药:利多卡因,苯妥英。
Ⅰc: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显著。
代表药:普罗帕酮,氟卡尼。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率而减慢传导。
代表药:普萘洛尔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APD和ERP,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代表药:胺碘酮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抑制L-型Ca2+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
代表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116.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分为三类亚类的药理学依据。(2014年考过)
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都阻断Na+通道,但它们阻断Na+通道的程度不同,另外它们对K+的转运影响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心肌电生理效应。
Ⅰa:中度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APD。
Ⅰb:轻度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因而降低心肌自律性,改善传导,缩短APD。但相对延长ERP。(APD:动作电位时程 ERP:有效不应期)
Ⅰc:重度抑制Na+内流,对K+影响较小,因而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对APD和ERP几乎无影响。加: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主要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作用,增高病死率。
117.抗心律失常药是如何通过抑制或取消后除极触发活动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
后除极可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早后除极与Ca2+内流增多有关,钙拮抗药对之有效。
迟后除极与细胞内Ca2+过多或短暂Na+内流有关,Ca2+,Na+通道阻滞药对之有效。
118.哪些药物能降低自律性?其机理如何?
1)奎尼丁:因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4相斜率。
2)利多卡因:因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而降低4相斜率。
3)普萘洛尔:对抗儿茶酚胺而降低4相自发性除极速率。
4)维拉帕米:因阻断Ca2+内流,降低4相自发性除极速率。
119.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对心肌电生理的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转运机制?
奎尼丁样作用即奎尼丁对心肌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它对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全面抑制。它还具有抗胆碱作用,以及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
1)降低心肌自律性:抑制4相Na+内流,使4相速率减慢,降低自律性。
2)减慢传导:抑制0相Na+内流,使0相去极速度下降,传导减慢,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抑制复极相K+外流,使复极延缓,ADP和ERP延长,各部位心肌纤维ERP延长,且使其趋于一致,亦消除折返。
4)降低心肌收缩力:抑制Ca2+内流(2相),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120.奎尼丁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用于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转复和预防。以及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期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期前收缩的治疗。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2)金鸡纳反应:头晕,头痛,恶心,腹泻,耳鸣,视力模糊。
3)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超50%时应停药。
4)低血压:附壁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器官栓塞发生突然死亡。
121.比较奎尼丁与利多卡因对有效不应期的影响?(2010年考过)(复试)
奎尼丁:延长APD,ERP。但延长ERP更为显著,是绝对延长ERP。
利多卡因:缩短APD,ERP,但缩短APD更显著。ERP/ADP较正常值大,是相对延长ERP。
122.利多卡因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机制和临床应用。(2009,2012年考过)(复试)
机制:
1)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自律性。
2)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ERP)
3)传导:正常时对传导影响小,病变传导变慢,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部分已除极组织,因促K+外流而加快传导速度。
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123.治疗强心苷中毒时,苯妥英对膜反应性的影响。
在强心苷中毒时,静息膜电位较小时,苯妥英钠促进K+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增加膜反应性,使传导速度加快。
124.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2009年考过)(复试)
机制:
1)降低窦房结,心房和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2)减少儿茶酚胺所致滞后除极发生,减慢传导。
3)延长房室结ERP。
适应症: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可致窦性心率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2)诱发加重心力衰竭和哮喘。
3)延长房室结ERP。
125.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1)抑制各种离子通道。
2)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明显延长APD和ERP。延长Q-T间期和QRS波。
3)延长APD的作用不依赖于心率的快慢,无翻转使用依赖性。
4)拮抗α,β受体,扩冠脉,增血流,减氧耗。
126.胺碘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122题
临床应用:
1)光谱抗心律失常药。
2)各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扑,房颤。
127.维拉帕米对心肌电活动有什么影响?主要适应证是什么?(2010年考过)(复试)
影响:阻断Ca2+通道,阻断Ca2+内流,减慢房室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ERP)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适应症:用于治疗房室结折返所致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28.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复试)
对激活和失活的L-Ca通道均有抑制作用,对Ⅰkr钾通道亦有抑制作用。
1)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2)减慢房室结传导,终止房室结折返
3)延长窦房结,房室结的ERP,大剂量延长浦肯野纤维的APD和ERP。
129.什么是翻转作用依赖性?延长APD药的作用机制?(2011,2012年考过)(复试)
翻转使用依赖性是指心率快时,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不明显,而心率慢时,却使APD明显延长,此作用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胺碘酮延长APD作用不依赖于心率快慢,无翻转使用依赖性。
机制:胺碘酮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均有抑制作用,如ⅠNaⅠCa(L)ⅠKⅠKL等,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明显延长APD和ERP,延长Q-T间期和QRS波。
130.普萘洛尔与丙硫氧嘧啶(硫脲类)合用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131.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作用机制。
ACE的活性部位有两个结合点,其中一个含Zn2+结合点的是ACE抑制药有效基团的必须结合部位,一旦结合,ACE的活性消失,现有的ACE抑制药与Zn2+结合的基团有三类。
1)含-SH:卡托普利
2)含-COOH:依那普利
3)含POO-:福辛普利
132.ACEI抑制药(卡托普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2009,2012年考过)(2016复试)
药理作用:
1)阻止AngⅡ的生成及其作用:AngⅠ降低→阻止AngⅡ生成,从而取消AngⅡ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释放,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与促心血管肥大增生等作用。
2)保存缓激肽的活性:缓激肽(BK)激活B2受体→NO,PGI2增多 二者有扩血管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血管细胞肥大增生和重构作用。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醛固酮释放减少,减少水钠潴留量,血流量下降,血压下降。
4)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
5)增敏胰岛素受体:增加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6)阻止心血管病理性重构。
临床应用:
1)高血压
2)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
3)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不良反应:
1)首剂低血压
2)咳嗽
3)高血钾
4)低血糖
5)肾功能损伤
6)胎儿畸形,发育不良,死胎,故妊娠和哺乳期应立即停药或忌服
7)血管神经性水肿
8)含-SH化学结构的ACE抑制药的不良反应:如卡托普利有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
133.AT1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基本药理作用。(2016面试)
药理作用:
1)抑制AngⅡ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降低血压。
2)减轻心脏后负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3)抑制AngⅡ促心血管增生肥大的作用,防止心血管重构。
临床应用:
1)高血压
2)充血性心力衰竭
3)防止心肌病理性重构
134. AT1受体分布于哪儿?为什么能升压?即AT1受体升压机制。(复试)
1)兴奋血管平滑肌的AT1受体,直接收缩血管。
2)兴奋肾上腺髓质AT1受体,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
3)激活肾上腺皮质的AT1/AT2受体,促进醛固酮的释放,增加水钠潴留与血容量。
135.AT1受体拮抗药(氯沙坦)与ACEI(卡托普利)比较及合用的问题。(2016面试)
1)与ACEI的抗高血压,治疗心衰疗效相似。
2)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不良反应少,不出现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
3)可拮抗经ACE及糜酶旁路产生的AngⅡ较ACEI的抑制更完全。
4)无ACEI的缓激肽-NO途径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无增敏胰岛素和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5)长期或大量使用时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头晕。二者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方面的治疗相当,二者合用疗效增加,不良反应不增多
第二十四章利尿药
136.利尿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012,2013年考过)(复试)
1)碳酸酐酶抑制药: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抑制碳酸酐酶,利尿作用弱。代表药:乙酰唑胺
2)渗透性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及肾小管其他部位。代表药:甘露醇(又称脱水药)
3)袢利尿药:主要用于髓袢升支粗段,依赖于Na+-K+-2Cl共转运子,利尿作用强。代表药:呋塞米
4)噻嗪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依赖Na+-Cl共转运子。代表药:氢氯噻嗪
5)保钾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减少K+排出。代表药:螺内酯,氨苯蝶啶
137.呋塞米利尿药的作用机制,特点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2010,2011年考过)(2016复试)
作用机制:
1)抑制髓袢升支官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从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
2)直接扩张血管床,增加全身静脉血容量,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
3)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特点: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
临床应用:
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病人。
3)急慢性肾衰竭。
4)高血钙血症。
5)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钠,镁,低血容量。
2)耳毒性:并用氨基糖苷类易发生,且可致永久性耳聋。
3)高尿酸血症。
4)其他:引起高血糖,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
138.噻嗪类利尿药作用机制,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2013,2014年考过)
作用机制:抑制肾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由于转运至远曲小管远端Na+增加,促进了K+-Na+交换。尿中除Na+,Cl-增加外,K+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
特点:作用温和,持久。
临床应用:1)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2)高血压3)其他: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高钙伴有肾结石者。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2)高尿酸血症3)代谢变化: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症4)过敏反应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 2)抗利尿作用 3)降压作用
139.比较螺内酯,氨苯蝶啶的作用的异同
相同点:
1)均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抑制Na+/K+交换。
2)单用利尿作用弱。
3)长期服用可致高钾血症。
不同点:
1)螺内酯竞争性拮抗醛固酮的作用而呈现保钾排钠作用。
2)氨苯蝶啶则直接抑制K+-Na+交换。
3)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螺内酯无利尿作用,氨苯蝶啶有效。
140.乙酰唑胺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机制:
1)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O3-的重吸收,由于Na+在近曲小管可与HCO3-结合排出,近曲小管Na+重吸收会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但集合管Na+重吸收大大增加。使K+分泌相应增多(Na+-K+交换增加)。
2)抑制肾脏以外部位碳酸酐酶依赖的HCO3-的转运,如眼,脑。
临床应用:
1)青光眼 2)急性高山病 3)碱化尿液 4)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5)其他:癫痫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代谢性酸中毒 3)尿结石 4)失钾 5)其他中毒
141.脱水药(甘露醇)特点,药理作用及应用。
特点:
1)静脉注射后不宜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
2)易经肾小球滤过
3)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
药理作用:
脱水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可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应用: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
142.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代表药。(2012,2014年考过)(复试)
1)利尿药:氢氯噻嗪
2)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利美尼定
(2)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