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理论部分
1、名词解释(25分)
1.均衡与稳定:在设计或构图中诸部分或诸要素令人愉快或协调的布置或比例关系称为均衡。建筑上的均衡与稳定属于美学研究范畴,包括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两种。静态均衡有两种基本形式:对称形式的和非对称形式的。动态均衡指的是依靠运动来获得的一种均衡形式。均衡主要涉及建筑构图中各要素之间相对关系的处理问题,而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传统观念中建筑形体如果下大上小、上轻下重是稳定的保证,而科技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已可以把这一原则完全颠倒。稳定是实现方式有:利用体量和体形的变化,利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和重量感、动态的稳定等。(来自公建原理笔记和组合论第四章 建筑的形式艺术美)
2.日照间距:两平行建筑间的相对的两墙面之间,由前栋建筑物计算高度、太阳高度角和后栋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所夹的角确定的距离。相邻建筑的日照间距是以建筑高度计算的。平屋面是按室外地面至其屋面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面按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定义出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筑照明术语标准》)
3.空间网格结构:按一定规律布置的杆件、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构成的空间结构,包括网架、曲面型网壳以及立体桁架等。(定义来自结构专业的《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应属于建筑构造与结构的范畴)
4.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定义出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考多次。)
5.柯布西耶的红尺与蓝尺:柯布什耶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分别为86、113、183、226cm。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和113cm。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来自网络资料,归属于设计原理中建筑模数化的内容。)
2、默图题(15分)
1.密斯的德国馆平面:《公建原理》P70 P88 请注意柱子和实墙位置的相对准确性。
2.巴西利亚议会大厦透视:《公建原理》P25、P84
(设计者:尼迈耶,图片来源:网络)
3.幼儿园功能分析图:《公建原理》P46 图2-48。本题来自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应试指南》第四版P106:
3、简答题(辅以简图)(30分)
1.单元式高层住宅疏散楼梯设置要求。
答:单元式高层在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超过十八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124-126.
2公共建筑中交通流线组织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答:一.公共建筑的交通流线俗称动线,是指人们在建筑中活动的路线,其类型通常由公共交通、内部交通、供应交通流线组成。交通流线以组织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立体方向的流线组织。流线组织的主要考虑内容有:将“主要人流路线”,即公共交通流线作为空间设计和流线组织的“主导线”,例如:读者人流路线(图书馆)、观众人流路线(博物馆),观众进出场路线(体育馆、影剧院等),主要旅客人流路线(火车站)。
在具体设计上,流线组织通常遵循的原则有:
(1)各流线明确分开,避免干扰;
(1)符合公共建筑本身的使用程序、力求简捷、通畅、明晰、不迂回;
(2)灵活性与潜伏设计;
(3)与室外道路密切结合。
二.在具体建筑的流线组织中需考虑的内容包括:
2.1使用者在建筑中的行为是流线组织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人在建筑中的不同行为需求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流线,一般来说,人们希望在建筑中到达使用空间的路程和时间越短越好,对流线的需求是越近越好,越方便越好。当然,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有需要把流线做长的情况,例如在一些园林、公园、旅游景点或者是在商业区等处,需要把人留住,积累人气,设计者就会把流线特意做长。
2.2建筑中的功能需求能够决定建筑的流线组织形式,而建筑的流线组织形式和建筑的空间形式则是相辅相成的。
2.3建筑中的流程工艺。例如在很多的医院科室里面,都有着一些特定的医疗流程,这时候的流线组织就要依照流程来设计了。而在一些工业建筑中,厂房里面的流线设计就是按照工艺的需求来安排的。
三.公建中的人流疏散问题是人流组织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无论哪种类型(连续性空间的、集中性的、组合型的)公建,疏散都会成为紧急而集中的问题。因此在考虑公建疏散问题时,应把正常与紧急的两种疏散情况全面考虑,方能合理地组织流线。(仅供参考)
人类行为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答:建筑环境中人的行为分类可分为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三种行为类型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并存的,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可能伴随有其它行为类型的发生。不同的行为类型受环境的约束程度不同,环境是行为的载体,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好的建筑环境不仅能引发各类行为的发生,而且,活跃的行为也会不断的刺激环境质量的不断优化。
4、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例说明建筑形态构成的主要手法。
答:建筑形态构成的要素有点、线、面、体。
点在建筑形态构成设计中,主要有规律性构成与非规律性构成两种表现形式。规律性构成指建筑形态构成中各点要素的有序构成形式,其要素之间常呈几何形的排列组合,又称封闭式的构成。非规律性构成指各点要素的自由构成形式,其要素之间要求聚散相宜、疏密有致、大小相见,又称开放式构成。
点的运动成为线,建筑形态中一切相对细长的形状都具有线的效果,建筑形态中的线有实线、虚线、色彩线、轮廓线等形态,各种线的不同排列方式与组合,是建立秩序感的手段。
面是线移动形成的轨迹,具有长度、宽度。建筑形态构成中的面通常指建筑的界面,建筑的界面作为实体与空间的交界处,一方面是限定空间的围合面,划分不同空间领域;另一方面又是空间体量的外部形态的直观表达。建筑中各个面要素之间总是相互联系且延续的,界面统一在建筑形体与空间的整体之中,面的表面特征,如材料、质感、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等因素,成为面设计语汇中的关键要素。
体是在三维空间中实际占有的形。从形态的差异性上加以区分,作为建筑形态构成的体主要是指有明显的三次元性质、体积感显著的体块。与点、线、面相比,体块具有充实的体量感和重量感。建筑中常用的基本形体有:方体、棱柱体、角锥体、圆锥体、圆柱体、球体等。由于这些几何体外观造型明确肯定、易于实施,所以常为建筑师直接采用。(仅供参考)
建筑形态构成的具体手法有:
1.轴线的运用:
2.网格的运用:
3.单元组合的运用:
4.象征的设计思想表达:
5.隐喻与虚幻的设计思想的表达:
6.符号的设计:
7.穿插手法的运用:
8.错位手法的运用:
9.动感构成手法的运用:
10.断裂与扭曲手法的运用。(本文出自:《建筑形态构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版本,该知识点为新考点,以前未出现过。)
2.评价“形式追随功能”,谈谈你对建筑形式与功能的认识。
答:建筑艺术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基本的使用功能是建筑的内在含义,而美则是塑造建筑的外在要求。建筑不同于纯艺术品,必须符合实用功能的目的。建筑的功能因素通常是建筑设计师最关注的方面。而追求形式美是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种种纷呈各异的建筑出现。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范畴内发现一种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反之,哪怕在古代主要承担精神崇拜用途的建筑如神庙,也通常具有保护和储存神像、壁画等艺品的“博物馆”用途。这些建筑尽管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意义,但在其后总是隐伏着实用这一普遍的功能。在现实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师在考虑功能、布置平面时,已经就充分把建筑的外形考虑1其中了;反之亦然,在研究建筑外形时,大的功能关系也早已存在于大脑之中,彼此相互起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脱离功能的形式是不存在的。反之则将导致建筑产生缺乏人情味、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枯燥等缺陷。
从古至今,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成功实例不胜枚举。例如中国木结构的古典建筑两千多年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如屋顶样式,栏杆花饰的变化,宫殿建筑的群体组合也并不是一切从功能出发,而是强调对称,中轴的形式意义,从而体现出王者居中,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采用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组成东馆的基本结构,把等腰三角形的部分设计成大众的场所,把直角三角形的部分设计成专家的空间,从而使大众和专家各得其所。在形式上,东馆是一个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钝角又有锐角的体块组合.尽管形体简洁,却绝不呆板、毫不枯燥,反倒是富有动态,富有生气,富有变化,富有趣味,给人以新鲜活泼的现代感和新的审美趣味。
综上所述,单纯的建筑形式、功能都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本身意味着诸多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设计师应合理运用不同的形式美法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最大限度与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争取最佳的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创作出更好的建筑作品。(开放性试题,答案仅供参考)
城市规划部分
名词解释(10分)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来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它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来自城规原理)
简答(10分)
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和主要手法。
答: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有:
1.不改变原状原则:任何一座优秀历史建筑或任何一件历史文物,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它们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的工艺技巧、当时的艺术风格、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当时的风俗习惯。因此,如果某一个优秀历史建筑在维修中改变了它的原状,失去了它历史的特征,它也就失去了文物建筑应有的价值。
2.可逆性原则:修复文物建筑时,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最好是可逆的。即现在所用的改造加固手段是可逆的,这样一来,未来技术条件达到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修复此历史建筑,同时,也防止加固方法不恰当对建筑的历史信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