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借鉴】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讲稿(2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2-23


[3]        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第139页,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
[4]        可参见《倾向》杂志自创刊以来发布的有关中国大陆地下刊物资料。
[5]        有一种说法一度得到广泛的赞同,即认为八九事件后,最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流亡海外,大陆的文学和思想之类的精神活动实际已经停止。代表观点可参见苏炜:《1991年中国文学在海外》,见龚鹏程主编《1991年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评论》,三民出版社,1992年。
[6]        欧阳江河:《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今天》,1993,3,第99-101页。
[7]        欧阳江河:《星期日的钥匙》,《今天》,1993,No.2,第93页。
[8]        参见欧阳江河《我们的睡眠,我们的饥饿》,《今天》,1995,No.2,Page152-159
[9]        参见《今天》1997年3期,第137页。
[10]        [11] 参见西川诗集:《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第2页。
        [12]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收入诗集《大意如此》第3页,页末注明3个日期,  
1985、1987、1988。
[13] 西川:《为海子而作》,收入诗集《大意如此》第31页。
[14] 崔卫平为西川诗集《隐秘的汇合》作的序,参见该书第6—7页,改革出版社,1997
     年。
[15] 《隐秘的汇合》,改革出版社,1997,第29页。
[16][17],有关论述可参见《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88-189页;           
         第203-204页。
[18]孙文波《背景与策略》,载《倾向》,1996年春季号,第162页。
[19陈东东《十二碎笔》,《今天》1993年第1期,第160页。
[20]欧阳江河说过这样的话:“钟明和萧开愚某些作品的写过过程实际上是对另一种过程,即批评过程的掩盖。”参见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载《今天》,1993,No.3,第189页。
[21]钟明:《魔鬼降临节》组诗《耳中优语》之五,《今天》1997年第二期,35页))
[22]钟明《告别1989》,载《倾向》1997夏季号,第79页。
[23]翟永明:《再谈‘黑夜意识’和‘女性诗歌’》,载《诗探索》1995年第1辑,第129页。
[24]唐晓渡《谁是翟永明?》,载《今天》1997年第2期,第54-55页。
[25][26]翟永明:《<咖啡馆之歌>以及以后》,参见:唐晓渡《谁是翟永明?》,同上书。
[27]参见《今天》,1995,No.4, 第218—227页。
[28]关于“不可援引性”出自诗人黄灿然的说法,参见黄灿然:《九十年代:诗歌的新方向》,载《倾向》,1996年秋季号,第136页。
[29][30]参见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载《今天》,1993,No.3,第181页; 第196页。
[31][32]程光炜:《误读的时代》载《倾向》,1996,秋季号,第三者22-134页。
[33]唐晓渡的有关观点见《倾向》杂志,1996年秋季号,《世纪末的焦虑:文学在中文世界的境遇——1996年布郎大学“写作自由”长桌会议记录》,第340—357;第414—420。
[34] 参见周瓒《“知识”实践与诗歌“写作”》,载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6-56页。
[34]诗评家江弱生在与欧阳江河就北岛的诗展开商榷时,也承认北岛的诗“只有在过度阐释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意义。如果不以释梦的方式与解密码的技术去进行这项工作……结果将不欢而散,无功而返。”参见江弱生:《孤独的舞蹈》,《倾向》1997年第10期第22页。
[35]参见欧阳江河的序言。
[36]参见江弱生:《孤独的舞蹈》,《倾向》1997年第10期第29页。江文认为:“‘核桃隐秘的思想’与保尔•瓦雷里(Paul Valery)《石榴》(Les Grenades)一诗‘坚硬而绽开的石榴’那‘内心的隐秘结构’神形兼似,而‘云初醒时的孤独’也不妨追溯到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句‘我像一朵云孤独地游荡’”。 这可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或许还可从中看到一些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文本与文本之间总是有各种参照或近似,杜甫做诗被后人称之为“无一字无来历”,宋诗则有掉书袋的癖好。
[37][38] 参见杨炼《易》的后记《关于易》,第187;192页。
[39]Maghiel Van Crevel:《多多诗歌的政治性与中国性》,《今天》1993,No.3。
[40]王家新《阐释之外》,载《倾向》1996年秋季号,第97页。
[41]参见贝岭《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诗歌》,《倾向》1997年夏季号,第14页。
[42](参见《沟通: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学》,英文版,第118页)
[43](高行健:《没有主义》,第98页,香港天地图书,1996年)
[44](《上海文学》,1982,第8期)
[45] (转引自高行健《彼岸•戏剧六种第一集》,第87页,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6](本书涉及到的高行健的有关戏剧作品,都收入《高行健戏剧六种》,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7](参见《百年耕耘的收获》第27页,台湾帝教出版社,1995年版。)
     [48](参见高行健《没有主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6,第231页)
[49]由于篇幅及材料的限制,相当多的诗人在这里无法展开论述,特别是于坚、杨克、韩东、朱文、张曙光等人未能论及,这是可能是本章最大的缺憾。此外,还有不少诗人未能论及,我想他们是值得关注的:萧开愚,孙文波,庞培,金海曙,余心樵,杨键,杨子,叶辉,唐丹鸿,蓝蓝,巫昂……等等。

附录1:02级期中作业

就以下问题选择一题,写成小论文,3000字左右。如能自己独立完成,表达独立见解,将获得60分以上的光辉成绩。

北大中文系02级期中作业

一、如何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你认为1942年作为当代文学的分期起点恰当,还是1949年更妥当?
二、如何理解中国的革命文学与中国的现代性的关系?
三、试阐述革命文学对“阶级仇恨”的塑造。例如《白毛女》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如何理解依据革命理念来写作的革命文学依然具有相当的文学性?
五、试论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与日常性在革命文学中的建构与颠覆作用(以赵树理、柳青或梁斌等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
六、《创业史》等作品写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二条路线斗争,你认为真实吗?如何理解革命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七、 如何理解《林海雪原》之类的革命文学的早熟性?
八、 试阐述《青春之歌》中革命理想化的描写与小资产阶级情爱关系的叙事构成的矛盾。
九、 试阐述《红岩》这类革命经典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与对暴力的展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 如何理解贺敬之的“宏大颂歌体”的艺术特色及其时代根源?
此外,也可自己选定题目(鼓励同学们自己出题),但要与我们上课内容相关。

附录2:
现在我把参考书目开列如下。这只是一个简目,仅为我们的教学需要而开列出的,也就是说,这是本课程最基本的阅读书目。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到中文系的中文论坛网站上,找到我上学期为研究生开列的书目,其中可以选择部分作为同学们打理论基础的阅读书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共四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3,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曹文轩:《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7,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8,        陈超编选:《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9,        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保林青山,以及新时期的重要作品。
10,有关诗歌选集,新时期以来颇多,选择一、二种,如老木编选的由北大五四文学社出版的《新潮诗选》之类,都可以一看。另外《沉沦的圣殿》等集子都不错。

一点说明,我刚刚拿到陈超编的《最新先锋诗论选》,觉得很好,列为参考书。诗论方面,我觉得程光炜、唐晓渡以及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臧棣的诗论都值得一读。


相关话题/北京大学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