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特征:WBC 明显增高,幼稚细胞出现
原因:感染、恶性肿瘤 (常见) 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四、血液检测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300)×109/L
1、减少:(低于 100×109/L) ①生成障碍:AA、AL、MDS、MF、巨幼贫
②破坏或消耗增多:ITP、TTP、DIC、SLE、病毒等;③分布异常:脾亢、血液稀释2、增多:(超过 400×109/L)
①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ET、PV、CML 早期 ②反应性:急性溶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参考值】百分比:0.005 – 0.015;绝对数(24-84)×109/L
1 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某些贫血患者治疗后
2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3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正常人 RPI=2) RPI>3 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RPI<2 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ESR 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1) 血沉增快
1) 生理性增快:12 岁以下儿童,60 岁以上,妇女月经期,妊娠 3 月以上
2) 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梗
③恶性肿瘤 ④球蛋白增高:慢性肾炎,肝硬化,M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
⑤其他:部分贫血,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水肿,高胆固醇血症
(2) 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重度缺乏者
血细胞比容(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温氏法:男性 0.40~0.50L/L(40~50%);女性 0.37~0.48L/L(37~48%)
(1)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 (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
1. 平均红细胞比容 (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80~100fl)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27~34pg)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数/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320~360g/L(32%~36%)
贫血形态学分类:☆☆☆
溶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
短、破坏增多或加速,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减少常见于海洋性贫血
2. 酸溶血性试验 (Ham 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3. 蔗糖水溶液试验:PNH 的筛选实验
4.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 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5.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阳性见于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骨髓细胞学检测
1、适应症: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ESR 明显增加;化疗后疗效观察;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
2、禁忌症:血友病;穿刺点有感染;晚期妊娠慎重!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成熟 RBC: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1 >100 急慢性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50-100 急慢性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1 20-50 正常人,增生性贫血
增生减低 50:1 5-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低 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考题:下列哪项关于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描述正确(A)
A 正常骨髓增生活跃,粒系/成熟红细胞约 2~4:1 B 正常骨髓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约 1:10 C 正常骨髓增生活跃,各阶段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比值约 2~4:1
D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常减 E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常活跃
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原始→幼稚→成熟)
(1)细胞体积:由大→小 (2)核质比例:由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3) 细胞质: 量:少→多(小淋巴细胞较少) 颗粒:无→少→多(小淋巴细胞无颗粒) 染色:深蓝(嗜碱) →浅蓝→淡红(嗜酸),橘红色(RBC)
粒细胞:无→非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仅有特异性颗粒
(4) 细胞核: 大小: 由大→小(巨核细胞由小→大)
形态:规则→不规则;圆→凹陷→分叶(有的不分叶)RBC 核形规则,最终消失染色质:细致→粗糙 疏松→致密→凝集成块
核染色:浅紫色→深紫色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仁:有→无(清晰→模糊→消失)
考题 ⒈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规律的是: C
A 一般原粒细胞体积比早幼粒细胞体积大 B 由原始到成熟,胞质的量由多逐渐减少C 由原始到成熟,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
D 由原始到成熟,核膜由明显变为不明显
E 由原始到成熟,巨核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的比例由大变小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染色)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成人 NAP 阳性率 10%~40%;积分值 40~80(分)
3、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a-NAE/NSE)
4、糖原染色(PSA)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缺 陷及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血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1. RBC 、Hb↓2. WBC、N、L 相对 3. Plat4. Ret
骨髓象:1. 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 2. 红、粒、巨三系均,淋巴细胞相对 3. 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NAP)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系统恶性
肿瘤。形态学特点:某一类血细胞(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及分化成熟障碍,其他系统受抑。血象:1、RBC 、Hb↓(正细胞正色素性)2、WBC 不定,多数增高,当>100×109/L 时,称为高白细胞综合征 3、Plat↓4、涂片:易见白血病性原幼细胞
骨髓象:1.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2、某一种系列白血病细胞30%,伴形态学异常。发现棒状小体(Auer)可排除急淋。3、红系↓↑(除 M6 外),RBC 形态正常 4、巨核 C↑↓(M7 除外) 考题:关于急性白血病的血常规、骨髓特点不正确的是 E
A WBC 计数往往增高,但也可正常或减低 B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常下降
C 血小板常下降 D 外周血可出现幼稚细胞 E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到 Auer 小体
慢性白血病 (C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ML (90%以上慢粒患者血细胞中出现 Ph 染色体)
血象: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均增多,以中幼和晚幼、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10%.血红蛋白早期可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多,晚期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可明显下降。
骨髓象。骨髓粒细胞系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晚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慢性期原始粒细胞<10%,急变期可明显增高达 30%~50%或更高。
CLL 血象:淋巴细胞增多;贫血;血小板减少
骨髓特征涂片:①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②粒、红、巨三系减少③伴溶血时红系可代偿性增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PAIgG),使血小板 寿命缩短,破坏过多。形态学特点: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骨髓巨核增多,成熟障碍。分 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血象:1、RBC 、Hb 一般正常,反复出血者可↓ 2、WBC 一般正常
3、Plat:急性型 ITP 常<20×109/L;慢性型 ITP 常<(30~80)×109/L骨髓象:1、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2、红系、粒系一般正常
3、巨核系细胞增多或正常,产板型巨核
缺铁性贫血(IDA)(增生性贫血)
血象:1、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Hb)↑↓;Hb↓↑> RBC ↑↓ 2、WBC 及分类基本正常 3、血小板(plat)一般正常
4、网织红细胞(Ret )轻度↑↓(<10%) 5、涂片: RBC 小淡染区扩大
骨髓象:1、增生明显活跃 2、以红系为主,常幼 RBC>30% ,以中、晚幼 RBC 为主
3、粒系大致正常 4、巨核系正常 5、铁染色:外铁消失;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
止凝血功能检测
正常凝血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期内源途径(Ⅻ、Ⅺ、Ⅸ、Ⅷ)↘
(旁路途径)→ 共同途径(X、V、PF3、钙) 外源途径(Ⅲ、Ⅶ)↗ ↓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