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笔记(期末考试考研复试专用)(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1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期
    血管壁检测
1、出血时间(BT) :毛细血管壁被标准器械刺破,让血液自然流出(Ⅻ因子被激活)到血液自然停止到自然止血(血凝块形成)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值:模板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 6.9±2.1 min
【临床意义】BT延长(超过9分钟): 1.血小板明显减少:ITP   2.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 3.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vWD,DIC 4.血管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药物影响:阿司匹林、肝素、rt-TPA
(二). 束臂试验又名: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FT ) :对毛细血管壁施加一定的压力, 观察血管壁及血小板的综合止血作用。 5厘米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8分钟)
【参考值】成年男性< 5个,儿童及成年女性< 10个;新出血点>10个为阳性
【临床意义】
1.    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
2.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功能缺陷
3.    血管性血友病4.其他: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尿毒症、肝硬化和某些药物等。
    血小板检测
1、血块收缩试验(CRT)血浆+Ca+++凝血酶→血液凝固,血小板收缩蛋白使Plt伸出伪足,   引起纤维蛋白网眼缩小, 析出血清的多容积
临床意义:1减低(<40%)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  蛋白原血症,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XIII因子缺陷症严重贫血
    凝血因子检测
1.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1~43s    延长超过10秒以上为异常
【原理】被检血浆+APTT试剂(Ⅻ因子激活物、磷脂、钙离子)→ 血液凝固。
【临床意义】 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1)    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Ⅸ、Ⅷ、Ⅹ、Ⅴ、Ⅱ、PK、HMWK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2)    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血小板检测-筛检试验
 
2.    凝血时间(CT) 【参考值】试管法 4~12 分钟硅管法 15~30 分钟,塑料管法 10~19 分钟
【原理】静脉血放入试管,观察血液接触试管壁(Ⅻ因子被激活)开始至凝固(纤维蛋白形   成)所需时间。
(1)    CT延长:①见于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②凝血酶原、Ⅴ、Ⅹ等重度减少(严重肝损伤)
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物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   加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⑦DIC(失代偿期)
(2)    CT缩短:高凝状态。(灵敏度差)
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    【参考值】11~13s
【原理】被检血浆+ PT试剂(组织因子+Ca++/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凝固的时间。
【临床意义】    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1)    PT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I (纤维蛋白原<1.0g/L)、II(凝血酶原)、Ⅴ、Ⅶ、Ⅹ因子
(活性<5%)缺乏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   抗凝药物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    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MM等。  敏感性和特异性差
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    【参考值】2~4g/L
1.    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灼伤,MM,   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
2.    减低:DIC,原发纤溶,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查
1.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值】手工法16~18s
【原理】被检血浆+ TT试剂(标准凝血酶),到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临床意义】需同时设正常对照,延长≥3s有诊断价值
(1)TT延长:①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③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肝素治疗中,SLE,重症肝病) (2)TT缩短:无临床意义
2.    甲苯胺蓝纠正实验(或血浆游离肝素时间) 甲苯胺蓝起中和肝素的作用
【临床意义】TT延长者,加入甲苯胺蓝后若TT能恢复正常或明显缩短(纠正):提示受检血   浆中含有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TT 不变(不能纠正):提示受检血浆中存在非肝素抗凝血酶物质或纤维蛋白缺乏。
    纤溶活性检测
1.    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 【参考值】0-0.256mg/L
血浆中的DD与包被在反应板的DD单抗结合,加入酶标的DD抗体,加入底物显色,即ELISA法
【临床意义】正常:排除DVT及肺血栓栓塞(PE)
增高:DIC,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有血块形成的出血(陈旧性血块,可正常)
2.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s)    【参考值】<5mg/L
【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单抗包被的乳胶颗粒悬液,若FDPs高,乳胶颗粒发生凝集。
【临床意义】增高:①原发纤溶    ②继发纤溶:DIC,恶性肿瘤,AML-M3,PE,DVT,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
4.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检测纤维蛋白单体与FDP复合物,鱼精蛋白是纤维蛋白单体析出,后者自行聚合成纤维状物    【参考值】正常人阴性
【临床意义】①阳性见于DIC早、中期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假阳性) ②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纤溶活性检测-诊断试验,是鉴别原发性纤溶症和DIC的试验之一
 
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1.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
①BT和Plt都正常:血管壁缺陷,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其他血管性紫癜等
②BT延长,Plt减少:血小板减少,如ITP等
③BT延长,Plt增多:血小板增多,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④BT延长,Plt正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小板无力症,低纤维蛋白   原血症,vWD
2.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引起出血
①APTT和PT都正常:正常人,遗传性和获得性XIII因子缺陷症
②APTT延长,PT正常: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VIII,IX,XI和XII缺陷症
③APTT正常,PT延长: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VII缺陷症
④APTT和PT都延长:共同凝血途径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X, V, II, I缺陷症3.纤溶亢进筛检试验
①FDPs和DD都正常:纤溶活性正常,出血与纤溶无关
②FDPs升高,DD正常:原发性纤溶(FDPs假阳性),肝病,手术出血,重型DIC,纤溶早期   剧烈运动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抗RhD抗体
③FDPs正常,DD升高:继发性纤溶(FDPs假阴性),DIC,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溶栓治疗
④FDPs和DD都升高:继发性纤溶,DIC,溶栓治疗后。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和多脏  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   综合征。    1.诱因: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广泛创伤,严重肝病等2.表现:多发性出血,循环衰竭或休克,广泛性皮肤、你们栓塞或脑、肾、肺等脏器功能衰   竭,对抗凝治疗有效。
    DIC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筛选试验】1.PLT:<100×109/L或进行性减少    注: 肝病时须<50×109/L
2.    PT:比正常对照延长/缩短≥3S    3. FIB:<1.5g/L或进行性下降    注: 肝病时须<1.0g/L
【确诊试验】1. 3P阳性或FDP(肝病>60mg/L)或D-D增多
2.    TT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3.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显著降低
    尿常规检测
    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尿液收集:①应留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晨尿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检验。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②使用清洁有盖容器(一次性容器为好)。③容器上应贴好检验联④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粪便或其他异物混入。⑤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等化学物质因光分解或氧化而减弱。
2、尿液保存:①冷藏:一般放4度冰箱可保存6~8小时。
②防腐剂:甲醛,甲苯或二甲苯;麝香草酚
    尿液的一般性状
    尿量:1000~2000ml/24h,成人尿量>2500ml/24小时为多尿 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小时或17ml/h为少尿
1、少尿的临床意义:①肾前性: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②肾性:各种肾实质性改变
③肾后性:尿路梗阻    ④假性少尿:膀胱尿潴留
2、多尿的临床意义:①暂时性多尿:饮水、利尿剂 ②病理性多尿:糖尿病—高比重尿
③尿崩症—低比重尿④肾病: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 ⑤精神性:常伴尿频
    尿液外观
 
1.    血尿
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正常,镜检发现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一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   系统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等,也见于血液系统疾病
2.    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初起粉红色,继为棕色/棕黑色,见于挤压伤、大面积烧伤,尿加入过氧化物   和氧化性显色剂--潜血阳性,尿沉渣中无红细胞
3.    胆红素尿:尿液豆油样改变,见于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性黄疸
4.    脓尿菌尿:尿液混浊云雾状,镜检WBC>5/HP,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5.    乳糜尿:稀牛奶样乳白色,见于丝虫病腹腔淋巴管结核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  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见于脂肪组织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症
6.    气味:氨臭味尿潴留、慢性膀胱炎;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7.    酸碱度(PH) (正常成人:4.5-8.0)
尿PH降低:酸中毒、高热、痛风;尿PH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 8.尿液比密:(正常成人:1.015-1.025)
尿比重升高:心衰失水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少尿;尿比重降低:肾衰间质肾炎尿崩症
    尿液的化学检验
    尿蛋白:正常人定性阴性,定量(0-80mg/24h)
●    蛋白尿:指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尿蛋白定量大于100mg/L或大于150 mg/24h。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蛋白尿: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

相关话题/实验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