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总论重点总结-外科学总论笔记(期末考研复试)(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2
(6) 高血压(收缩压升高>基础值 30%)
处理原则:术前控制原发病;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使用适应的扩血管药物。
(7)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及早搏)
对症处理,调整麻醉深度,必要时药物处理。
(8) 高热,抽搐和惊厥:常见于小儿麻醉对高热处理不及时,引起抽搐甚至惊厥。因此小儿麻醉应重视体温监测,如发现体温上升,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特别是头部降温,以防发 生脑水肿。
Ø 局部麻醉: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 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麻醉,简称局麻。广义的局麻包括椎管内麻醉。
Ø 常用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 常用浓度(%)
|
起效时间 min)
|
维持时间(h)
|
最大用量(mg)
|
利多卡因 1~2
|
5~12
|
1.5
|
400
|
丁卡因 0.25~0.33
|
10~15
|
3~4
|
60
|
布比卡因 0.5~0.75
|
4~10
|
4~7
|
150
|
罗哌卡因 0.5~0.75
|
10-15
|
4-6
|
100
|
1、影响局部麻醉性能的因素
A、离解常数:pKa 能影响:起效时间:pKa 愈大,离子部分愈多,不易透过神经鞘和膜,起效时间延长;弥散性能:pKa 愈大,弥散性能愈差。
B、脂溶性:脂溶性愈高,局麻药的麻醉效能愈强。
C、蛋白结合率:局麻药注入体内后,一部分呈游离状态的起麻醉作用,结合状态(非通道蛋白的结合)的药物将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局麻药的神经通道蛋白结合率与作用时间有密切 关系。结合率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结合的数量越多且不易分开,使钠通道关闭延长,阻滞 延长。
2. 局麻药的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1)给药途经:静脉、粘膜表面、肋间、皮下或皮内 (2)用药剂量与浓度
(3)药物本身的血管扩张作用 (肾上腺素) 3.局麻药的分布:药物随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麻药首先分布血流灌注良好的器官(心、肺、脑、肾、肝)然后是肌肉及脂肪。 4.局麻药的生物转化及排泄:药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药物代谢的过程
(1) 酯类局麻药。通过假性胆碱酯酶分解。
酰胺类局麻药。通过肝细胞内微粒体酶分解。 5、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与治疗)
6、预防:
(1) 一次用药量不应超过限量
(2) 注药前应回吸无血液
(3) 根据具体情况和用药部位酌减剂量, 药液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
7、局部浸润麻醉药物:0.5% 普鲁卡因和 0.25%-0.5% 利多卡因
8、臂丛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径路: 锁骨上径路:腋径路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使脊神经阻滞或暂时被麻 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痹作用。
(穿刺针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即进入硬膜外间隙。) 腰麻穿刺成功标志:当针穿过黄韧带时,常有明显落空感,再进针刺破硬脊膜,出现第
二次落空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自针内滴出,即表示穿刺成功。 神经纤维阻滞顺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本体神经
椎管内麻醉时,出现低血压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血容量不足 B、血管扩张 C、心脏抑制 D、A+B E、B+C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 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
1. 术中并发症: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⑵呼吸抑制 (3)恶心呕吐
2. 术后并发症:(1)腰麻后头痛 (2)尿潴留 (3)脑神经受累:
3. 腰麻适应证::2~3 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区手术。
5.腰麻禁忌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脊膜炎、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或附近皮 肤感染 ④脓毒症 ⑤脊柱外伤或结核转移癌⑥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⑦凝血功能障碍
硬脊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合其所支配 区域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
1. 适应证:腹部、盆腔、下肢等部位的手术,颈部、上肢、胸部
2. 禁忌证:①绝对禁忌证:严重休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异常
②相对禁忌证: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及心脏代偿功能不良
3. 术中并发症:全脊椎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4. 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脊髓前运动综合征;硬膜外脓肿;导管拔出困难或 折断
急性肾衰竭(ARF):指短时间内发生的肾功能减退,溶质清除能力及 GFR 下降,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氮质代谢产物续集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
(1) 肾前性:大出血、休克、脱水;全身疾病;心脏疾病
(有效血容量↓→肾灌注↓→功能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管坏死。)
(2) 肾性:缺血;中毒: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四氯化碳、重金属(汞、铅、砷)X 线造影剂过敏,蛇毒和蕈毒等。两者共同作用:广泛烧伤、挤压伤、感染性休克、肝肾综合症。
(3) 肾后性:双侧输尿管结石;盆腔晚期肿瘤;手术、损伤(早期解除梗阻,可恢复肾功能
临床表现
1. 少尿期:尿量减少;进行性氮质血症,最终形成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三高三 低三中毒一个倾向);全身并发症
2. 多尿期:历时约 14d,尿量大于 3000ml/d,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多尿血尿素氮 肌酐继续上升,尿毒症无改善,后期多尿血尿素氮 肌酐下降,好转.
3. 恢复期
治疗
1. 少尿期:1)液体管理:量出为入宁少勿多
2) 纠正电解质酸碱紊乱:高血钾治疗 静推 10%葡萄糖酸钙 5%碳酸氢钠静滴 葡萄糖胰岛素混合静滴 血钾大于 6.5 立即血液净化 轻度代酸必须处理,血碳酸氢钠小于 15 时补充
3) 控制感染 4)营养支持 5)肾脏替代治疗
2. 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
预防:维持肾灌注压 避免肾毒性药物 清除肾毒性物质 控制感染 预防造影剂肾损害
心肺脑复苏
● 心搏骤停:指心脏因急性一过性的原因突然终止搏血而致的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 状态 。 类型:心室停顿;心室纤颤;电机械分离 (EMD)
诊断标准:(快和准)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自主呼吸消失;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肺复苏 CPR: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自主搏动,重点是维持适当的脑组织灌注。 胸外按压至少 100 次/分,深度至少 5cm。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 30:2
1、CAB:保持气道通畅;有效的人工呼吸;有效的人工循环
2、电除颤:电极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左胸壁心尖部,压紧胸壁并垫衬盐水纱布或 导电糊
考题:1 治疗 ARF,不争确的是(E)
A 不同病因,不同疗法 B 肾前性 ARF 则补充血容量 C 尿路梗阻患者必须解除梗阻D 纠正电解质酸碱紊乱很重要 E 一旦确诊,立即行血透治疗
2. ARF 伴高血钾时,一下错误的是(E)
A 血钾超过 6.5,立即血透 B 10%葡糖酸钙静推 C 5%碳酸氢钠 100ml 静滴D 葡萄糖胰岛素混合静滴 E 口服钠或钙离子交换树脂
围术期处理
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 (1)心理准备:安慰、解释、书面知情同意手续等
(2)生理准备:1)为手术后变化的适应性锻炼 2)输血和补液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合试验、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 3)预防感染 无菌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4)胃肠道准备 术前 8-12h 开始禁食 术前 4h 开始禁水。涉及胃肠道手术者,术前 1-2 天开始吃流质饮食,肠梗阻病人术前需洗胃。 5)其他:手术前夜镇定剂助眠、月经来潮延迟手术期、手术期排净尿液、取下义齿等
2、特殊准备:
(1) 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术前须纠正
(2) 脑血管病:近期有脑卒中史者,择期手术应至少推迟两周,最好六周
(3) 心血管病: 高血压患者继续服药,心脏病患者做危险评估及处理
(4) 肺功能障碍: 术前戒烟、评估肺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等
(5) 肾疾病:术前最大程度改善肾功能
(6) 糖尿病:术前评估(血糖及并发症)及相应处理
(7) 凝血障碍: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危险因素者,术前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间断气袋 加压下肢和口服华法林。
术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