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非儒即墨
当时的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和墨家是最大的两个,并称“显学”。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各派争论政治、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天道观、认识观、人性论、名实关系、伦理礼法以及各种政治主张,“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又互相影响,“辟犹火水,相灭亦相生”。相互争论又互相影响,百家学说成为后代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形式。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父叔梁纥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相传他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宣传“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仁”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荀子
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生活在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
荀子的思想以“性恶”为出发点认为人有利己性,自私是人的本能,人能弃恶从善是后天修养的结果,因此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主张通过人为转化,获得善的品质。政治上提出“法后王”的思想,推崇“周道”。将“礼法”并举,提高法的地位。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主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控制自然。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其突出法的重要性顺应了时代潮流,为法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知天命而用之的世界观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成就。
墨家
墨子
名翟,生活在战国初年,曾为造车工匠,求学于史官之后和儒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开创的思想体系有十大内容(兼爱、非公、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以“兼爱”为核心。兼爱是指一种不别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之爱。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在逻辑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上很有建树,较早提出逻辑学“名辩”思想。这是它与诸子百家一个很大不同。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战国初期的中小生产者的意识,其思想与儒家名气相近,形成了文化上非儒即墨的局面。其在自然科学上的建树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但是墨子的思想存在时间非常短暂,秦统一六国后,他的思想就消失了。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
春秋楚国苦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欲使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天地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复归于“虚静”。
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庄子
名周,生活在战国中期,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辩证法,把对立面统一推到了极端,提出“齐物论”。庄子洞察人生苦难,提出与万物同然一体的逍遥作为人生追求的境界。揭示了人的认识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并且认识到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自然观上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的思想。
庄子在思想、文学和美学领域都有所建树,其浪漫主义风格深刻影响后世,学说留存在《庄子》一书。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韩非子
生活在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集法家两个学派思想于一身,提出一套法、术、势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唯一准绳,术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势是权势,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臣所遵守的,术是君主不能离开的。历史观上,提出“新圣”,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厚古非今不可取。明确提出了“理”的范畴,与“道”相区分,区别了事物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在社会矛盾解决上提出务力,即凭实力
韩非的思想为秦国所接受,成为其指导思想,为统治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兵家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
关于兵家的起源,其说各异。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
总结战争和治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认为“道”乃规律,知兵要“达于道”,知“道”即可知胜。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宝贵的遗产。
《孙子兵法》
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撰,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书中总结春秋时期战争的经验,阐述古代战争之理论问题和客观规律,提出“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等观点。又详析战争中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怯、治乱、胜败等诸种矛盾及其相互转化,具有素朴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被尊为“百代谈兵家之祖”,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今通行本为十三篇,无图。
【细节补充】
亦称《十三骗》、《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又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或《孙吴之书》。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兵书》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今通行本为十三篇:《计》、《作战》、《谋攻》、《形》、《势》、《九地》、《火攻》、《虚实》、《用间》、《九变》、《行军》、《地形》《军争》。无图。
《孙膑兵法》
名家
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
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学术著作今仅存《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提出历物十事、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等著名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