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6、开创科举
大业二年(606),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
但对于隋朝是否开创进士科,是否开创科举,历来有争议,薛登、杨绾、杜佑、刘肃等那一再明确说“炀帝始建进士科”,陈直根据1902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元年。
7、整理藏书,尊崇儒教
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 《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三台
隋朝大运河
隋朝时开通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关中地狭人众,京师供给须仰仗东方赋税,但渭水大小无常,常阻塞漕运,故隋代一直兴修漕运。春秋战国以来,各地便不断修建地方性运河,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隋炀帝时期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分为中段通济渠与邗沟,南段江南河、北段永济渠,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东北的控制,方便漕运。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然而隋代为了修筑运河不断征用民夫,过度敛收赋税,激起民变,导致隋朝灭亡。
江都之变(618)
隋末民变(611—624)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2001瓦岗军/瓦岗寨起义(611)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荥阳大捷,攻取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赈粮,受到农民用拥护。当瓦岗军不断兴盛时,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地主势力矛盾公开激化。617年李密以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将领,瓦解了瓦岗军人心,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瓦岗军最后失败了。
唐朝
政治活动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渊次子。十八岁时策动其父起兵反隋,多立战功。唐朝建立后,他被任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先后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和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代李渊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为相,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发展科举制度,使唐初的政治、经济有所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他先后发兵击败东西突厥,使丝绸之路更为通畅。又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关系。他较能屈节下士,虚心纳谏,对于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代,起了重要作用。晚年广建宫室,巡行四方,加以连年出兵远征,赋役繁重,社会矛盾有所加深。
玄武门之变(626)
唐朝初期由李世民发动的一场流血政变。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形成两大势力。李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626年,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建成、元吉。不久,李渊让位给世民,史称“玄武门之变”。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认为关于他们的记载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贞观之治(627—649)
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治世局面。
太宗君臣以隋亡为鉴,孜孜求政。国家重新统一,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和三六部制,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悉心辅政直谏,纳谏蔚成风气;修订律令,改善吏治;释放宫女,减轻赋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平定东突厥,广设羁縻府州,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民族关系缓和,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贞观政要》记录了这段时期的繁荣景象,虽有溢美之词,也反映出当时富裕安康的景象。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贞观后期,太宗逐渐骄奢,厌烦谏诤,又因连年征战,赋役加重,国家治理情况不如前期。
《氏族志》/《贞观氏族志》
唐朝贞观年间修订的全国宗族谱系。
唐初山东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初版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又被责令重修,再版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并禁止山东大族卖婚求财。
《氏族志》符合当时新旧士族阶级变化状况,以唐朝“尚官”原则代替了魏晋以来“尚姓”的修谱标准,打击魏晋以来旧门阀士族势力,扶植新兴庶族势力,加强了李氏皇权。但是,由于魏征、房玄龄等重臣与之通婚,山东士族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天可汗
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广设羁縻府州,任用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协调与吐蕃关系。贞观二十一年(647),回纥等族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驿站以供使者。从此以后,“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唐朝皇帝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
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
安西四镇(648—)
唐朝安西都护府统辖的西域四个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