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
1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 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运动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员的起始性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社会的媒介。
4 运动训练(07, 10):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 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 运动训练学(06,11):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0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 运动成绩(04,06,07):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
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2 竞技能力(08):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
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3 竞技水平(05):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是运
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4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的即称为竞技能力。
5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同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述,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6 竞技能力结构: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方式。
7 竞技能力非横结构: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不均衡发展的
相互关系。
8 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
质和能力的缺陷,可有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补偿效应。
9 运动训练过程(2012):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是运动训
练在时间和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0 运动水平(训练水平)(08,11):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
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1 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
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 训练规律(07):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
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运动训练普遍经
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运动训练必须
遵守的原则。
3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
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4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战胜对手或表
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5 运动负荷(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
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和机体施加训练刺激。运动员对训练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6 负荷量: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量,是构成训练负荷的主要方面。
7 负荷节奏:训练过程中大、中、小训练负荷的交替安排,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合理配置,训练与回复的良好结合。
8 负荷强度(10):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
重要方面。
9 竞技需要原则(08):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
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0 动机激励原则(10):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
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1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2 系统训练原则(09):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 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
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5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
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与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6 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
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7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
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1 运动训练方法(11)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
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对运动训练过
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方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
2 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
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 模式训练法(07,09):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4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
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
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6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
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8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 变换训练法(10):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
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1 循环训练法(08):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
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2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
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3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14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的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15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在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16 法特莱克训练方法: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为主,适当发展有氧
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 体能(06):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 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3. 力量素质(08):是指人体神经肌肉体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 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5. 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6. 爆发力: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7. 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8. 反应速度(10):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9. 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10. 移动速度(位移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移的速度。
11. 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
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传输和利用氧的能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12. 无氧耐力(04):指有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
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包括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的无氧耐力。
13.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
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14. 耐力素质: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15. 柔韧素质(05,09):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
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6. 灵敏素质(07):在各种突然变幻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
准确、协调的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17.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
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肌群的力量。(超纲了,但是 11 12 年都考了) 18 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是,常会出现进站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19 延迟性转化: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
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力量训练负荷减少之后才有提高, 这种现象叫做延迟性转化。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运动技术(11):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 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的获得优异运动
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3 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
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4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
要基础。
5.运动技术评价: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与以描述和评定的
活动是指评价者在科学评价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活依据自身经验发现、描述与评价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为运动员实现理想的或满意的技术状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6 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7 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8 多维测试:指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从多种角度对运动技术进行测试。
9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根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10 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技术动作的微观结构。
11 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接而成的集合。
12 技术环境:是对运动员个体来说,一个群体的整体技术水平。
13 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知道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14 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得训练方法。
15 减难法: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16 加难法: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17 想象法:指在练习之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
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的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
18 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
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19 运动学评价:包括对技术动作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及两者共含
的时空特征的描述与评价。
20 动力学评价:包括对人体惯性特征、动力特征及运动能量特征的描述与评价.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1.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2.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
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和战术行为决策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两部分组成。
3. 战术风格:运动员(队)的战术系统中独有的基本定型化的特征。
4 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5.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
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强弱反映在战术观念的先进性、个人战术意识及集体配合意识的强弱、战术理论知识的多少、所掌握的战术行动的
数量和质量。
6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的影响下,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7 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
和理论只是两种形态,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8 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9 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10 阵型战术;指在集体项目中以一定的阵型,使妈没名运动员都有一
定的位置分工,并按一定的要求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阵营形式去战胜对手的战术行动。
11 体力分配战术:指通过体力的合理分配而谋取胜利的战术行动。
12 创记录战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以打破记录或创造个人最
好成绩为目标,按预先设定好的速度、重量及用力程度安排进行比赛。
13 夺冠军战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以夺取最好或较好名次为
目标而采取的战术。
14 心理战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对参赛对手心理上施
加影响,使对手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的战术决策和战术行动。
15 虚拟现实训练法:指运用高科技设备,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比赛场
景提前在电脑屏幕上虚拟出来,从而帮助运动员提高预见能力及在各种情况下灵活有效地运用战术的能力的训练方法。
16 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痛过与模仿重要比
赛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相似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或的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第九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 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
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运动智能(11):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
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 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意念训练法:指运动运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
动表象或充分利用表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4 诱导训练法:指在比赛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诱导
到某一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5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
练。
6 心里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对比赛刺激因素及本人参赛条件
做出的具有威胁性的评价,从而打乱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 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7 心里胆怯:是一些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里胆怯使大
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8 心理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当前现状,或者是所预计
的结果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所具有的担忧倾向。
9 情绪消极:是指运动员在激烈竞争的刺激下,对超限心理负荷所产生的一种市失常的心理体验。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和组织
1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2 全程多年训练计划:指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开始,达到个人
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活动的设计与规划。
3 全合成多年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
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
4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的没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
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称为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5 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两年以上的特定时间的多年训练过程,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组成部分。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和组织
1.训练的大周期: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
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 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通过许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来表现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3 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
4 双周期:全年训练计划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
5 多周期:按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6 训练性比赛:有经验的教练员常常将某些比赛作为一种基本手段进
行实战训练,以便在比赛条件下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这种比赛通常称为训练性比赛。
7 竞技性比赛: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目的而参加的比赛。
8 适应性比赛:为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做好准备,常在主要的比赛之
前安排的以提高运动员对未来大赛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型比赛,亦称热身赛。
9 检查性比赛:未达到一定标准或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而组织的比
赛。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课: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组织形式。
运动训练学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简答和论述:
1.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答: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了竞技体育 2 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形成。3 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
此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2. 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回顾:
1 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2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
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 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世 5 运动竞技及运动
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6 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3. 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07)
答: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 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 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2)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