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考研重点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12-02


和特征的反应。运动训练信息既反映着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
(2)    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
b、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为了在不断动态变化中实施对
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应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通过采集大量训练信息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及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而及时做出决策,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c、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修正和调整。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大量运
动训练实践都告诉我们尽管制定了非常详尽的训练计划也难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生一些局部的甚至带有全局性的变更。认识这些变更以及做出必要的调整,使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佳控制的关键所在。

4.    系统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答: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    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a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
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的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的作用下所提高地竞技能力,
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还是运动智能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c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
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2)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    保持训练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b.    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
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而这一步骤则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练习内容的程序性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可逆的,必须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5.    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05) 答: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    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周而复始呈周
期性的。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 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
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
 
负荷周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与到训练过程中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即需要休息和恢复,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的疲劳。
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
来才能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才能使运动员以有的竞技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其中,对竞技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天气因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此,安排训练和比赛也必须按照周期性的特点来组织进行。
(2)    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
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
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
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类型。 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
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运动员在注重训练过程的阶段性而忽视了连续性。而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间跨度的周期组成了一个连续发展
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6.    适宜负荷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09)
答: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
条件下,机体的应激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负荷的量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就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b、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
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

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产生了劣变现象。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
(2)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过程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负荷的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增长和竞技能力与
运动成绩的提高,通常需要相应的加大负荷的量度,但这一变化必须循序渐进的实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c.    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既随
其发育程度,又受着运动员健康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
 
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的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d.    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为了及时把握不同时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
况,以便准确的判断负荷的适宜度及恢复程度,从而决定训练中应取得相应对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    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能称
之为训练。训练也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荷只会导致运动员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运动员机能的下降。为了使训练取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

7.    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答: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    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
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选择训练内容和手段时,就必须注意到不同项目专项竞技的不同需要,有计划的实施区别对待。
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对训练的安排提出
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了明显不同的要求。
 
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
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及变化,都要求教练员及时根据具体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区别的组织训练。
(2)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训练学要点:
a.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1、运动专项 2、训练对象 3、训练条件
b.    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同运动专项都有自己的决定
因素及其不同的发展规律,但有时通过各个专项的特点反映出所有运动项目共同的规律。必须强调,在集体项目中,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
c.    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通过专门组织的测试,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的变化,为科学地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提供必要的依据。

8.    直观教练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答: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    直观教练原则科学基础:
a.    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直观教练原则主要依据人的认识规律确立的。人的正确认识的形成,都要经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和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动作技能形成原理;动作技能与其他竞技能力的形成发展一样,都
有其内在的练习和自身的体系,反映着事物五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规律。
(2)    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除运动多种多样的影响
手段外,应尽可能地身体力行,为运动员、特别是儿童少年选手作直观的动作示范。
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应用多维摄影、快速摄影及录像等
影视手段都会取得很好的直观效果。
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9.    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10)
答: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    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运动训练中的恢复,并不是满足于回到先前水平的恢复,而是要追求超量恢复。
b、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性的
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准确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
 
(2)    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如何判定?
a.    准确判别疲劳程度:运动员疲劳程度的判别,通常是根据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来进行的,也常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生理和心里测试方法.
b.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
生物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4、心理学恢复手段

10.    如何理解运动负荷的构成?并说明训练中如何保证负荷的适宜性。
答:运动负荷(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和机体施加训练刺激。运动员对训练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1)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
样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的量和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标去反应负荷量和强度的大小。
a.    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应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
离、重量等。
b.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c.    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 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
 
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
(2)    在训练中保证适宜的训练负荷要做到:
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c.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1.    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及其生理学基础:
答:人体竞技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回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a.    竞技状态的形成
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运动竞技状态既不断地培养发展,并逐渐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
生理学基础是适应性机制,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
b.    竞技状态的保持
竞技状态形成后,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相对稳定,各个系统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协调,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保持阶段。在强烈的参赛动机驱使之下,使各系统高度协调。
生理学基础是动员性机制,训练充分动员了运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是各系统高度协调。
 
c.    竞技状态的消失
人体不可能始终保持各个系统之间的高度协调,生理和心理能力的表现也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峰状态。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参与训练过程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需要休息和恢复, 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
生理学机制是保护性机制,生理和心理潜能大量消耗,机体拒绝继续工作。
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1.    运动训练方法的释义,构成因素以及作用?
答: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运动训练方法在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的过程中被予应用,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
(1)    运动训练方法构成因素:a.练习运动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
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2)    作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方法的功能和特点,a.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b.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
进程;c.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能力。
 


2..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6,11)
答;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    基本结构:
A 目标模型(必须明确训练目标,即期望训练出达到何等水平、具有什么特征的运动员);B  检查手段(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
C  评定标准(为教练员提供识别运动训练过程状态的依据);
D 训练方法(根据说不定结果选用藉以实施模式训练、解决具体训练问题)。
(2)    特点:A 信息化特点:模式训练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以模
式训练的指标体系为控制依据的,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变化都处在信息的控制之下。
B 定量化特点:模式训练法所依据的目标模型和评定标
准都具有定量化特点。


3.    程序训练法结构与特点:
答: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 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    基本结构:
 
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构成。程序训练法则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至于程序训练法中的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及训练手段等构件的组成特点及具体功能可参见模式训练法中相应的内容。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系形式三个要素组成。
(2)    基本特点:A 具有系统化特点:程序训练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以
训练程序的内容体系为控制依据,整个过程均处于系统控制之下;
B    具有定性化特点:程序训练具有明显的定性化特点,
便于教练员抓住训练过程的主要矛盾,选定训练方向;
C    具有程序化特点:由于训练内容规划在训练程序的过
程之中,按训练内容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有步骤, 有计划的实施训练。

4.    分解训练法应用特点及分类:
答: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分类及应用特点
a、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
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练习的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
b、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
 
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c、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应用递进分解法,需把训练内容分
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以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第一二部分合起来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如此递进式的训练,直至完整的掌握技术或战术。d、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
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

战术的训练。


5.    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及分类:
答: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分类及应用特点
a、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三
十秒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间歇过程多采用肌肉按摩放松方式,以便能尽快促使机体恢复技能。重复次数和组数相对较少。
b、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
常为三十秒到两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可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负荷心率应在 180 次每分以上,并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性;单一练习动作的各个环节
 
或组合技术的基本结构应前后稳定;能量代谢主要有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应当充分。
c、长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过程的负荷时间更长,
通常在 2—5 分钟之间;技能主导类项群技术动作的练习种类较多,
同时参与技术、战术训练的人数较多,战术功放过程转换次数较多, 训练实战环境气氛较浓,组织难度增大;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略长于主项比赛的距离;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负相关;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性质明显。一次练习完毕后间歇时间应当十分充分。

6.    说明间歇训练法的类型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特点:
答: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的类型及在训练中的应用特点以体能类为例。
a、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
秒之内);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较大,心率负荷指标多在每分 190 次
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 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
评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系统主要启用磷酸原系统以及乳酸能系统。
b、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将,
一次练习的负荷实践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 40—90 秒或 90—
180 秒左右),速度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 5%--10%
 
左右,心率负荷控制在每分 180 或 170 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
率降低至 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c、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 负荷时间至少应在 5 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每分 160
次每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 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
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也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7.    持续训练法的种类,它们的应用特点?
答: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根据训练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训练法可分三种基本类型:
a、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一次持续练习方法的负荷时间相对较短(约 5-10 分钟),负荷强度相对较高,平均心率负荷指标
控制在每分钟 170 次左右;练习动作可以单一亦可多元;练习动作的组合可以固定亦可变异;练习过程不中断。
b、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技术动作可以单一亦可多元, 平均强度不大,负荷时间相对较长,以有氧代谢系统供应为主。一组练习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为 10 分钟以上。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
为每分 160 次左右。
c、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负荷时间较长,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不具有明显的节奏性,但
 
是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过程始终不断,练习过程的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指标为每分钟 160-130 次之间。心理感受相对轻松。

8.    变换训练法的类型,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特点:
答: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 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的类型:依变换的内容分为三种,
a、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适用于身体训练,也适用于技、
战术训练。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负荷强度及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
b、内容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练习的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
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符合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顺序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的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
c、形式变换训练方法应用特点: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
和方位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通过变换训练环境、变换训练气氛、变换训练路径、变换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9.    循环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特点?(10)
答: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a、循环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
练习,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顺序负荷比赛,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间歇。
b、循环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
习‘站’,各练习站的负荷实践至少 30 秒以上,站与站之间的间歇实践较不充分。循环组间的间歇时间可以充分,亦可不充分。
c、循环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各练习‘站’有机练习,各个练习的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 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 8 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有可无,循环组数相对较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整理
    历年北体考研运动训练学大题整理 1998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训练适应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4.间歇训练法 5.一般训练6.循环训练7.协调能力 二.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3.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11
  • 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610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考研大纲
    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获悉,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已公布,如下:点击查看:610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2010 年北体考研辅导 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年北体考研辅导--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运动训练学》重点一 运动训练学》重点一 一、 填空题: 1、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 、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比赛和竞技体育管 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2、建立项群理论的理论意义之一是: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 的共同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精华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精华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
  • 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背诵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
  •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考研真题
    2001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试题《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5*4) 1、运动技术 2、学校体育 3、运动训练 4、体育教学过程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体能主导类项目可分为()()和()三个 2、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笔记权威版本
    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田麦久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10
  •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内部考研笔记重点2010版本
    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 内部笔记重点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 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10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我是10华南体育人文考生,这是根据我的回忆的真题学校体育学一、简答题(3*10分)1.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3.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二、论述题(2*30分)1.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2.体育课堂管理的过程三、材料分析题(60分)一段材料分析关于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必要性的分析。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运动训练学上传的附件63cdf705216fb9dd6ce56d4e42fda034.rar(412.88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运动训练学)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 竞技能力2. 恢复3. 4. 运动训练手段5. 间歇训练法6. 持续训练法7. 循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