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12 14:20:22 来自: iPad (5th generation)
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内容第280页备注了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的《周易·系辞》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更透彻地阐明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可见,中国古人早就明了以“言”达“意”的局限性,他们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象”的桥梁,通过“象”这一中介,话语才能传递出玄妙、深邃、复杂的情思。 (2)黑格尔的划分 对于文本层次,黑格尔提出“内外”两分法。他将艺术作品区分为属于“外在形状”的“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与属于“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的”“灌注神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这两个层面与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宗旨相吻合,正好对应着美的外在和内在两种因素,而且这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也就是说:“外在形状”指引着“内在意蕴”,“内在意蕴”需要“外在形状”来呈现。黑格尔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没有采用内容与形式这样的概念,但实质上还是基本延续了内容、形式的区分路径,只是更进一步让人们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3)英伽登的划分 20世纪以后,英伽登在其《文学的艺术作品》(1973)一文中,主张把文学作品的结构辟为四个层次: ①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高一级的语音构造。
点击查看资料全文:前往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用户188****8628正在学习的资料简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手机扫码阅读全文
第一编 导 论
第1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3章 文学作为活动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文学风格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文学批评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