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1-15 19:01:48 来自: iPad (5th generation)
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的内容第835页备注了学习笔记
引》中,曾对苏轼的论点作了如下的评价:“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据此以参照本文,不难窥见苏轼诗论的关键所在。 ②对古文创作主张的影响 这种论点,仅从艺术上着眼,是值得商榷的。此论点之所以产生,乃是在学古风气之下,看到了古人的高格,不矜才,不使气,更不卖弄学问,于是觉得魏、晋以来的高风绝垄,不可企及,才有这种主张。后来《沧浪诗话》对于苏、黄诗风虽有不满之论,但对这种意见却并不否定,是因为他们在学古方面有共同之点。 4比较分析以下三种关于文学性质的定义: 诗歌是为了达到一种审美目的,而用有效的审美形式,来表示内心或外界现象的语言的表现。(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诗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百度百科网)
点击查看资料全文:前往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用户188****8628正在学习的资料简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手机扫码阅读全文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句子解释
四、简答题
五、分析题
六、论述题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3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6章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