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把原為貴族應有的道德,普及一股平民,他對道德的強調,造成中國哲學中倫理學特為發達。祭祀的禮轉為道德的禮。
.2禮由服從神,變為服從人,服從自己,自覺地作道德實踐,奠定了自律道德的基礎,為後來儒學的開展奠立方向。
.3重視自然情感,肯定世俗生活的合理性,身心需求的正當性,避免了禁欲主義、出世觀念、悲觀主義,機械論,由此奠定中國倫理思想的重要方向----人道主義與實踐理性或實用理性。進而增強了中國民族與文化的生命力、穩定性及向前進步的動力。
(2-3cf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4立仁教以為內聖外王之基,使人不至停留於自然主義、天才主義、命定主義、體力主義之自然狀態中,或實用主義、事務主義之事功中,此即對道之本統之建立。(牟《心體與性體》p.283-292)
.5他繼承文化傳統,創立了學問的體系(「一以貫之」),其學可謂中國哲學之發端。
4孔予哲學未觸及之問題(勞)
.1道德的基礎或根源之問題,即心性問題。
.2宇宙論與本體論等形上學的問題。
.3道德與天道關係之問題。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4政權之轉移問題。
* 對孔子哲學之疑難:
反對或阻礙現代化?
----封建及專制的維護者?民主法冶的阻礙者?
----傳統禮儀的保守者?
----科學發展的阻礙者?
----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阻礙者?
藝術發展的阻礙者?
宗教的反對者?
* 孔子的文化觀和教育思想(張)
* 孔子知識論的優缺點
* 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如何?他的生死觀如何?
第三章 墨子哲學
基源問題:如何改善社會基本生活?----「求興天下之利。」
1方法(韋)
述而且作:「古之善者則誅(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
知識論:(取實予名論)(侯)
.1重感官知覺的經驗及實用,以為認知的判準。
「天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請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明鬼下)
「子墨子曰:問於儒者,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子墨子曰:子未我應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公孟)
「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貴義)
.2知識之標準和方法----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非命)
* 評論:三表間無推理相連,只是孤立之三標準,不似三段論法,故不能成嚴整 之知識。(徐)且上古知識未必真;百姓見聞因地而異;人民之利因階級而 異,三表未必可靠。(侯)
.3邏輯思想(侯)
a.「類」概念的發現及運用----類推與歸納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b.「故」(原因)概念的發現及運用
「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非攻下)
「何故為樂?」(公孟)
「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非儒下)
.4打破迷信
「雖使我有疾,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公孟)
「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聽,逐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貴義)
2系統(勞、吳)
興天下之利:.1功利主義:兼愛:a.社會之利:節用、節葬、非樂(非儒)
b.宗教之利:明鬼、天志、非命(非儒)
c.內政之利:尚賢、尚同
d.天下之利:非攻
.2權威主義:尚同、天志
3學說
.1非儒(勞、韋)
a.儒以天為不明,鬼為不神,以命為有 b.儒之禮文為虛偽
c.儒不善求利,不治生產 d.儒只是法古
.2非樂(吳):a.廢事廢時 b.不能救貧 c.不能衛國
.3兼愛:理智的、抽象的愛。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去惡。」 (貴義)
「若使天下兼愛,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身若其身。……兼以易別。」(兼愛)
「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儀)
「巫馬子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於越人,愛魯於鄒人,愛我鄉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我親。……故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耕柱)
* 「倫列之愛己,愛人也。……厚人不外己,愛無厚薄,……(無)有厚薄,而毋倫列之興利,為己。」(大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