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肖前马哲笔记(5)

中国人民大学 /2009-04-04


2. 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a) .逻辑矛盾:思维过程中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叙述的矛盾。
b) 辩证矛盾: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生活本身的矛盾。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a) 矛盾同一性:统一体中对立面之间的联系。
i. 互相依赖: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ii. 互相贯通:
1.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相吸引
2. 互相转化、相互融合
b) 矛盾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体现相互分离的趋势。
i. 不同类矛盾的斗争性
ii. 同类矛盾的不同阶段的斗争性:差别-对立-矛盾的解决
c)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i. 同一不能脱离斗争:斗争性为同一性提供差异和对立:前提-制约-具体性
ii. 斗争不能脱离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各是“自己的”对方,同一性限制、制约斗争的形式和界限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 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外部条件影响-依赖排斥-此消彼长-力量变化-相互转化-新取代旧
2. 内部矛盾: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部矛盾: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
3. 内因和外因:
a) 快变量:外因,外部因素作用系统,很快衰减
b) 慢变量:内因,系统内部相关参量,衰减极慢
c) 慢变量决定系统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表征系统有序程度和演化过程
d) 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必不可少,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
4.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 同一性的作用:联结矛盾双方,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双方存在发展的条件
i. 使矛盾双方依存中发展
ii. 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 双方包含可以互相利用的共同因素,新事物利用旧事物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
2. 一方的内部矛盾可以为另一方引以为戒
iii. 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方转化
iv. 与保守主义的区别: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可以打破的
b) 斗争性的作用
i. 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ii. 质变过程中,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iii. 与斗争主义的区别:斗争只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新事物反对旧事物才能推动事物前进
5.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
a) 同一性的相对性:条件性-特定条件下才存在同一性
b) 斗争性的绝对性:无条件性-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条件的制约
c) 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但又破坏同一,转化过程中,同一既在又不在。
c)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1. 矛盾的普遍性
a) 一切事物
b) 自始至终
c) 差异-对立-对抗-转化
2.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或过程,内部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a)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不同的阶段性
i.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力量的不平衡性
i.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ii. 两点论和重点论
1. 两点论: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主要的矛盾方面,又要研究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2. 重点论: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3.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不可分割
a) 矛盾的发展一定表现为矛盾的解决
b) 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矛盾的发展
c)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
i. 量变:保持原来的基本面貌下解决矛盾
ii. 质变
1. 一方克服另一方
2. 同归于尽
3. 彼此融合
iii.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外部冲突、内部协商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否定否定
a) 辩证否定
i. 静态的肯定和否定
1.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3. 对立统一
4. 肯定就是否定:一切规定都是否定(Spinoza)
5. 否定就是肯定:自行消解被规定事情的否定(Hegel)
ii. 动态的肯定和否定
1. 辩证否定:包含肯定于自身的否定。
2. 特点:
a) 发展的环节:此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对自身的否定
b) 联系的环节:有所保留的否定,保留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东西,从而与旧事物有所联系
3. 扬弃:既有克服,又有保留。旧质的根本否定和积极东西的汲取
iii.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意义
1. 对待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2. 对待外来文化的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
b) 否定之否定
i.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克服片面性,保留成果
ii. 辩证运动:通过自身发展自身,回到出发点,肯定通过对自身的否定,再通过对否定的否定,回到自身的运动。
1. 自我完善的过程
2. 螺旋上升的形式: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曲折性的两种形式:
i. 前进中的回复、复归:类同性和重复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ii. 前进中的倒退、逆转:复杂条件和偶然事件的影响
i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ertical No.7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刀山地狱
1. 认识的本质
i. 认识: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1. 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 主体能动性和反映论的统一:实践
3. 特点:
a) 模写性
i. 主动揭示和探求
ii. 通过中介(方法、手段)
iii. 阶段性和等级性
b) 创造性
i. 加工制作感性材料
ii. 预见未来发展趋势
iii. 反映整体和一般
iv. 超前建构理想对象
4. 能动反映:主体以特定方式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有组织的加工、改造和整合。
a) 信息: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
b) 反映:以自身结构属性的某种变化来表现作用于它的另一物质的特点的能力。
5. 信息加工系统:种系进化的生物性结构、知识经验以信息形式积淀于神经系统
ii. 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
1. 与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区别
2. 实践:有效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使主观客观相互转化
3. 观念: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反映:观念地把握世界,实践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4. 反映的多重内容:
a) 物的尺度:对象意识-合规律性
b) 人的尺度:自我意识-合目的性
c) 人的内在尺度如何运用到物的尺度:实践意识-二者统一
iii. 反映概念的演进
1. 具体科学的反映
2. 直观的反映
3. 能动的反映
a) 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
b) 贯彻辩证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i. 科学的实践
1. 科学实验中的实践
2. 唯心主义的精神实践
3. 实用主义工具性的实践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 人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包含主观精神因素;客观物质性,不能超越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b) 主观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c)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ii. 基础地位
1. 认识的动力
2. 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
3. 认识的来源
4.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i. 系统结构
1. 认识主体: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
2. 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思维客体
3. 认识工具:物质工具(实物形态的认识工具-生产工具、仪器设备,关系形态的认识工具-时空架构、语言系统)、精神工具(概念范畴思维方式)
ii. 基本属性
1. 客观性
a) 认识的内容来自客体:受客体本质规律暴露程度的制约-事物的本来面目
b) 认识的形式来自客体:逻辑形式-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认识活动中所呈现的样式
2. 主体性
a) 主体因素通过物质认识工具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对认识发生影响-测量仪、观测系、语言系统:可重复性、公共性
b) 主体因素通过精神认识工具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呈现个体差异-思维框架(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私人性、个性
c) 认识活动的能动性:物质认识工具的延伸、精神认识工具的差异
d) 根源:实践-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主体的本质属性在客体中加以对象化,使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体现
3. 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
a) 对象意识:
i. 定义:关于认识对象或客体的意识
ii. 特点:以对象或客体作为注意和把握的中心目标,力图避免和摆脱主体因素的影响
b) 自我意识:
i. 定义:主体对自身的结构要素、目的需求、认识和实践能力等自我反思的结果。
ii. 特点:活动的目的性以及对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的自觉。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