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考研复习笔记(2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31


3.推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
面临生存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政府压力的三重挑战;同时,又面临“全球结社革命”、民主化浪潮以及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三种机遇。
(1)政府对第三部门重新定位:①接受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场所――承接政府部门社会职能的组织。②政府职能转变形式化的工具――公民社会最活跃的公共部门。③不是向政府夺取――帮助政府治理社会。
(2)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明晰化:①政府应承担第三部门发展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且财政拨款不应以左右第三部门为条件。②政府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监督者,但是要依法进行。③政府不是第三部门的领导者,而是合作者。
(3)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护第三部门合法性、独立性及组织权益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第三部门自身的复杂性,这将是一件艰巨的任务。
(4)“官办”社团的改革,逐渐弱化与政府业务主管机构的关系。改变原来权力集中化、组织行政化的封闭型组织机构为人权化、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主动迎接社会选择。
(5)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注册登记、筹集资金、改进技术等提供帮助,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6)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是第三部门的精神精髓,公众从思想上认同了这些理念,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志愿性的活动中。
(7)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走出国门,与其国家的第三部门组织、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对话。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应该是中国第三部门参与全球事务的基本任务。
4.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
(1)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的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事业单位的弊端
①仍保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组织活动的方式:主办单位单一性,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级政府主办并主管的事业组织;事业组织运行行政化;事业组织经费财政化;事业组织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②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体制僵化、职能边界不清;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方式落后;人头负担沉重,事业经费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事业资源浪费严重;事业组织已有改革的局限性;已有改革不全面、不彻底。
(3)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①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调整:行政执行类、公益类、中介类、经营类。
②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走社会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道路。
③在实行社会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产业化改革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
 
第十章 战略管理

一、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
1.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
(1)第一阶段,理性分析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以及定位学派。
(2)第二阶段,非理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非理性主义的,战略管理掀起对理性分析的质疑,开始注重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因素、非理性因素、行为因素、文化因素的研究。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等六大学派,都属于这个阶段。
(3)第三阶段:整合阶段。
总之,随着战略管理的实践的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也在不断演变,逐步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战略制定与实施相分离转为相结合,由注重理性分析转变为重视行为和非理性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但这个学科尚没有统一的范式,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
1.导致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管理的内外部的主要因素
(1)复杂的不确定环境的挑战
①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共部门面临的环境正在变得更加动态和不确定。
②相互关联性。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严格区分的国界被流动的跨国经济所抹平,令人眩晕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个整体。
③限制性。今天,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所谓的“限制时代”,公共与非营利组织正受到两股相反力量的驱使,即严峻的财政紧缩和要求快速有效反应的压力。一方面,公共与非营利组织正面临巨大的财政紧缩压力。另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没有减少,相反,日益扩大,并表现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2)政府改革的产物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也是当代政府改革运动的产物。复杂变迁的环境正促使公共与非营利组织去改变传统的运作方式,即在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历史性的改变中,如何以较少的成本为高需求的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推动
战略管理的产生本身不仅是政府改革的产物,而且它也构成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主义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4)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性影响
私人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神奇经历对公共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性影响,成为公共与非营利部门使用战略管理技术的榜样。
总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根源,正是公共部门面临的复杂的不确定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政府改革的产物。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形成
(1)战略规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
①战略规划的基本假设是组织能够预测它周围环境的发展动态,并能控制它,或简单地认为它是稳定的。
②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
③思考与行动可分开。
④原则上由首席执行官来负责整个战略进程,实际上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
⑤认为战略一经制定,就自然而然得到执行。
(2)战略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战略管理旨在将计划功能与整体的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它不仅包括战略计划过程,而且把战略扩大到包含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在内的更大的范围。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演进,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框架的全面变迁。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