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答案】ACE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高度统一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中的应用,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和一系列的辩证法规律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以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本题属于间接性的综合应用试题,可以有许多的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要求的就是正确选项。A是讲真理的发展过程,从相对走向绝对,B把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转化说倒了,C是讲认识发展的规律,D讲思维方式由抽象到具体是正确的,加上“再到抽象”,否认了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而误认为是感性具体,就不对了,E是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A、C、E是正确答案。
10.【答案】ABCDE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真理含义及其特点的观点。真理是关于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就真理的发展过程而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逐项审视。真理是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正确认识,具有具体性;真理对事物各方面和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全面性;真理性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真理中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对同类所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普遍性或普适性。因此,A、B、C、D、E都是正确选项。
11.【答案】AB
【解读】(1)本题考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理解。通过华罗庚的名言考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包括:第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需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第二,在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关系上,首先要强调重视集体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和作用,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以社会价值为主要取向。这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作为首要取向的前提下,也不能否认个人价值的意义,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索取。第四,无论是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3)故正确选项是A、B。C选项割裂了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性,把个人价值实现当成是社会价值实现的目的,属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是错误选项。D选项也是错误的,因为个人生命的结束并不一定会终结个人价值的实现,比如一些伟人,虽然生命结束了,但是其个人价值却一直影响深远。
12.【答案】ACD)
【解读】(1)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考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3)A选项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C、D选项体现了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B选项是错误的,因为一切理论既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错误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应该支持和发展的,而不是我们要打破的;而错误的理论则对实践起不到好的作用,是我们要打破的束缚。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主体的含义、特征的理解与应用。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本题属于一般论述题,根据试题所涉及的问题逐一加以论述和发挥:(1)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2)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性质、需要,以及为增强主体认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3)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多方面加以展开阐述。
2.【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要,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辩证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部分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条件的观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批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方法。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次要方面,本质是事物的主要方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理性认识为指导,实现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反对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即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比思维结果更为重要,因为思维方法是普遍的、永久的,而思维结果是特殊的、暂时的。
本题通过“九方皋相马”、“按图索骥”两则哲学寓言和成语故事,强调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当前要推动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发展特别是理论、思想发展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目前哲学教学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回答此题要在粗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提问再精读材料并找出关键词,第一段中有“天机”(指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第二段更好理解,“按书……对照”,显然是本本主义,从书本出发。由此就可按问题回答:(1)高明之处在于抓本质,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主要方面;(2)主要原因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3)简述思维方法的含义、作用和重要意义,作适当引申发挥。
3.【答案要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有两个,这是考生所熟悉的。出此题的背景是1998年我国社会各界举办了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的纪念活动,强调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展开说明;(2)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考生可从多方面加以展开发挥,就能确保得高分。
4.【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 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解读】本题属于认识论的内容,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因素的作用、理论创新等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试题的依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列宁对非理性因素重要性的重视。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强调意志的作用。列宁提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是强调情感的作用。列宁又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强调幻想的作用。
本题所述闻一多上课讲的故事在许多书刊中引用(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师报》发表的题为“2加5不一定等于7”的文章中又引述了这一故事),命题人选用这一故事考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恰当的,但这个原理不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内容。本题答法:(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与作用,推及非理性因素对艺术活动的作用;(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对科学创新的作用;(3)如何在科学创新中发挥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5.【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哲学和科学关系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认识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认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依赖被依赖、指导被指导的关系。
本题属于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扩大了的辨析题。本题提出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回答此题,用哪一个原理需从所给观点材料中去寻找。科学活动应当包括人们有目的地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答案要点中只讲实践活动是不够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思想为指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故不可能“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因此所给观点是片面的,否认了理论和哲学的指导作用。在审题分析的基础上,回答此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如以上解读所述;(2)说明科学活动的含义与过程;(3)批评“排除头脑中已有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的片面性和“中立态度”的错误。
6.【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 “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读】本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综合性试题,既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一些重要原理的全面理解,又考查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由医生进行“医患换位体验”活动和思考,考查医生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病人所包含的哲学原理以及运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三问。对第一问的回答,参考答案从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或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回答都可以,还可以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普遍联系观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分,此问的回答比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
第二问的要求明确,只能用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本质原理进行分析。采取演绎分析方法先答原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后分析:医生看病就要正确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认真负责、治病救人,这样才能体现出医生的好品德。第三问要求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的医患关系,要用哪些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去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类似医患的关系很多,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干群关系、商家与顾客关系等,试题不要求答出这些事例,只要求答对待和处理的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可以列出矛盾普遍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原理和意义。
7.【答案要点】
(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解读】本题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本题首先叙述了丁玲对成仿吾认识转变的两段背景材料,然后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回答两个问题。回答此题采用演绎分析、说明分析并用的方法,分三步回答问题。
(1)根据试题要求答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分析丁玲“合理想象”的错误:以间接经验判断事物,从主观想象出发判断事物,从事物的片面现象得出事物的本质结论,违背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分析丁玲认识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成仿吾接触中也就是在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全面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从而得出了对成仿吾的全面、正确的认识。由此,我们就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正确观点,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等等。
8.【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